天津散文·微刊 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文学交流窗口 “天津散文杯”大赛作品评析 文豹 从这次征文的作品来看,虽然是以“乡情”为专题,但是围绕着乡情的题材囊括了故乡往事、童年记忆、旧城印象、故园新貌、他乡景物,知青岁月、战友情谊、以及睹物思人、青春梦想等等,方方面面的各种社会生活都触及到了,可谓题材广泛,历数上百年,纵横千万里,形成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散文园地。 下面就征文作品,简单谈谈看法: 一、 征文普遍反映了时代巨变,体现时代精神 从这次大赛征集来的散文内容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作品给我们带来的清新、适意、朴实的撰写,不仅真实地记录了建国以来的历史变迁,同时也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祖国各地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由贫困落后走向富裕现代的光辉历程,体现了国家日益繁荣富强,人民生活不断提高的时代巨变。 许多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墨描述着家乡的山山水水是如何从穷山恶水改变成青山绿水,生活从贫苦走向小康,因此使他们对家乡更加热爱,这种感情流露在作品中,表现了作者真实浓厚的乡情,成为我们这次征文作品中的主旋律。 作者从实际生活出发,具体着眼于一座山,一条河,一棵树,一间房,一条路以及家乡的历史,家乡的风土人情等方方面面,凡是能触动乡情的物像,都成为作者笔下的意象,展现出青山绿水,百年老树,翻新楼房,平坦大道,移风易俗,崭新面貌,所有这些都随着新时代的步伐,成为文学的审美情感走入了散文中来,使这一散文园地花繁叶茂,姹紫嫣红。 有一位作者写她从小在家乡的山里的生活,以及对山的感情,围绕着这座山写了许多回忆故事,流动着对家乡的情感。 还有一位作者,听说家乡修了柏油路,特意回家去走一趟新路,在新路中回忆了过去泥泞的土路给乡亲们带来的不便。用鲜明的对比,写出生活的发展变化。 这种例子很多,很真实,朴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新生活的幸福感。 二、亲情是乡情的内核 真实是散文的特点,许多征稿作品都真实地写出了父辈的艰辛与困苦以及在恶劣的环境下挣扎奋斗的岁月,写出了对父母的感恩之情。 有的父母为了生活不得不缩衣节食培养孩子,为了筹集孩子的学费,吃尽千辛万苦。有一位八零后的女作者,写她考上大学,母亲为了筹集学费到一个远亲家去借钱,含辛茹苦,忍辱负重的情景,给她留下心酸深刻的记忆。正是这种磨难,成为她学习奋斗的顽强动力,促使她学成后成为一位教师,来报答父母的恩情。这种对父母的感恩,融合在浓浓的乡情里,流淌在笔端,感人至深。 还有一位作者的父亲被错打成右派,受尽不公平的屈辱,全家生活在极度困难的窘迫下,到收割后的地里去挖剩余的土豆充饥,以致使作者对土豆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因为它曾使全家人度过最艰难的日子,保住了生命。尽管如此,苦和穷没有消磨掉她对家乡的深情,这种乡情寄托在土豆情中,写出了真实的历史,也写出了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情感。 像这种写父母的例子很多很多,在写人的散文中,还有写了乡亲和亲朋好友的往事,写了参军战友之间的情谊,写了上山下乡的艰苦岁月和老知青的回忆,人物与叙事都很生动,既有人之常情,又有生活底蕴,更有各种不同的写法。因篇幅有限,不一一列举。 当然在写人的散文中,尤其是写亲情,写父母,我们更希望有不同角度,构思新颖的作品,以提高作品水平,避免以相同的模式出现。 三、 乡情中不可避免的话题——乡愁 有游子的地方,就有乡愁,它是乡情散文绕不过去的话题。中华文明是从农耕岁月里诞生、丰厚、完善、传承下来的,对于农耕文明的怀旧是如今大多数中国人记忆的底色,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而现代意义上的乡愁就是这样一种长期凝练出的具有人文意味、历史情怀的文化象征。远离家乡的游子,每个人都有故乡情怀:茅屋上袅袅的炊烟,牛背上牧童的短笛,屋门前年久的老树,爹娘老态龙钟的身影,儿时掏鸟捉虫的玩伴们的笑语欢声,这都成为离乡游子具有物化标志的乡愁。 征文作品中许多离乡背井的作者在作品中抒发了对家乡的那种思念是深深地刻在心底的,有位作者回忆了夜思梦想的故乡中:耳聋的祖母,废弃的老街,村口的老井,村边的车谷水库,以及故园的四季,长辈们的生活经历等等,看似平淡的叙述,而字里行间蕴含着千丝万缕的牵挂。作者在文中写道:“当我突然邂逅到一片叶、几朵云、一缕炊烟,有时甚至看到某个影视的桥段、某张图片里一个相似的场景,都会勾起旧梦的嗟叹,忍不住想去触碰那带有隐痛的旧伤。”我想这种“旧伤”,就是“乡愁”。作者用深情的笔墨,写出了游子心中那种不可言状的思念与惆怅,将游子的乡愁表现的淋漓尽致。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征文中有一篇是写台湾同胞回大陆探亲的题材,描绘了村里人为迎接台胞回乡而忙碌的热情,以及台胞探亲时对故居的寻找,对父母的悼念,对儿时往事的回忆等情景。这种乡愁正体现了台湾诗人余光中所写的著名诗作《乡愁》的意境。如果本文作者将余光中的诗引入文中,就更有意味了。 四、征文大赛促进了散文写作的进步 这次征文大赛参赛人数较多,分布面很广,涉及到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文友们互相交流,扩大了信息量,开阔了眼界,丰富了散文写作的题材和内容,提高了思想文化水平,也促进了散文写作的艺术发展。 综上所述,就征文中的散文写作有以下几个特点: 1、浓郁的乡情蕴含在尚真求实的艺术品格中。征文中绝大部分都是以亲身经历和自己所看到,所听到,所感受到的生活现实为写作基础,真实地反映历史,反映社会,反映生活,这是这次大赛散文的重要特点。 2、从现实生活出发,写出了人生况味。作者将真情实感孕育在独特的体验之中,写出了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情景,不同环境的乡情,因此也就写出了人生的不同况味。所以,乡情的感受是多方面的,这就使散文内容形成了多样化。 3、传统写作与创新。这次征文包括了老中青作者,由于生活年代不同,经历不同,写作的方法也不同。老一代作者受上世纪五六十代年代的影响,大多采用“文散神聚”的写法。而年轻一代,如八零后、九零后作者就打破了这种模式,采取了创新的写法,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在学习中,我们既要学习传统的东西,又要不断创新,求新,求发展,才能使散文写作不断进步。 最后,谈谈征文大赛中一些散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从字面上讲,有许多作品出现错别字和字词语法错误,甚至有逻辑错误,这些都说明了我们要在文化水平上,需要加强提高。 2.素材的提炼要精简。有些文章前面已经叙述了一番,后面又用不同的话语叙述重复的内容,这样就显得文章臃肿拖拉,不简练,使读者产生审美疲劳的感觉。所以在提炼素材时一定要围绕主题,采用最有代表性最典型的素材,以使文章更精炼。 3.一篇好的散文,应该是一篇“美文”,语言是文章的载体,所以要想把文章写得美,语言是极其重要的因素。语言美并不是要写得华丽,美的语言首先要朴实,真实,现实。朴素的语言往往更能打动人。当然,如果你有对语言的驾驭能力,也可以写得更有文采一些。 还有一个用典问题,在文章中,我们往往要引用一些古人名句或古诗词和典故以及世界名人名言等,以增加文章的色彩和说服力,这无可厚非。但是有一点,应用这些一定要恰当,要做到“恰到好处”,不然就有添足之嫌。 (作者为天津散文研究会理事,首届“天津散文杯”大赛及《全国乡情散文作品选(2021)》编委) 1、天津散文微刊每周一、三、五早上八点,与您不见不散!敬请阅览! 2、为了回报广大散文爱好者支持与关注,凡是在本微刊推送散文作品的作者都可参与年终的“网络人气奖”。本奖根据单篇文章的阅读量、点赞量、留言量进行综合评定。 微刊编辑部 顾问:张宝树 主编:李锡文 执行主编:陈彩洁 副主编:李韵 编辑:晓 轩 田光兰 紫 月 吴金程 周璇 荣誉编辑:李相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