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6、歌德的世界意义。 歌德是德国伟大的民族诗人,德国古典文学和民族文学最杰出的代表。他在长达6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创作了大量的优秀诗歌、戏剧和小说,成为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叶德国最重要的作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作品等身”的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代表诗剧《浮士德》是一部关于世界和人生的作品,具有行而上的哲学意义,即人始终处于与外界的冲突中,失败和灾难无法避免,但主人公以自身的运动决定自己的本质,从而奠定了现代人格的基础。歌德在《浮士德》中揭示出了人生真谛:“要每天每日去开拓生活和自由,然后才能作自由和生活的享受”,这对现代人无疑也有很大的教益。是歌德首先提出“世界文学”这一概念,促进全球文学一体化的进程。 77、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结合具体文学)。 ①强烈的主观色彩。浪漫主义作家出于对庸俗丑陋现实的不满,一般不喜欢如实的描写现实生活,而偏爱表现主观理想,着重抒发个人的感受和体验。②追求理想主义,喜欢描写和歌颂大自然。浪漫主义作家十分注意人与自然的诗意的统一。他们喜欢将自己的理想人物置身于未被工业文明浸染的,充满原始色彩的,雄伟奇异、纯朴宁静的大自然中,以此衬托现时社会的丑恶及自身理想的美好。因此对自然的描写和歌颂在浪漫主义作品中显得尤为突出。③重视中世纪民间文学,喜欢采用民间文学的题材、语言和表现手法。浪漫主义作家对中世纪带有神秘色彩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民间传说、民歌、民谣极感兴趣。很多浪漫主义作家是民间故事传说的搜集者,更多则对民间文学进行加工,利用民间文学题材进行创作。④注重艺术效果。浪漫主义在艺术表现中注重效果的体现。这种效果体现为:异国情调、对比和夸张手法的运用,人物形象的超凡性等。 78、夏多布里昂创作的美学意义。 夏多布里昂的中篇小说《阿达拉》和《勒内》,反映了在大革命浪潮的冲击下,丧失了一切的贵族青年,在现实生活里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时的那种悲观绝望的精神状态,阴暗的心理和郁郁寡欢的情怀。夏多布里昂建立了一整套适合贵族阶级的浪漫主义美学思想。他的创作扩大了自然美的描写范围,在浪漫主义文学中最先歌颂废墟、荒凉和萧条之美。他的散文富于抒情节奏,对浪漫主义诗歌创作有很大影响,19世纪初的许多作家,如雨果,都以他为旗帜。由于夏多布里昂是用浓郁的诗意去描绘主人公那种忧郁、孤独的状态,并竭力把这种忧郁揉合在浪漫主义的情调中,这就使对现实不满的各阶级的读者都对其小说《勒内》的主人公勒内式的感情产生强烈的共鸣。勒内成了一个被普遍接受的具有广泛魅力的人物形象,以致在后来的浪漫主义文学中出现了一系列勒内式的人物。 79、《勒内》中所塑造的“世纪病”患者勒内的形象分析。 《勒内》写的是一个贵族青年的忏悔。勒内向印第安老人夏克塔斯和教士叙述自己的身世。他出生在法国的贵族之家,父亲死后,他和姐姐阿美莉寄住在亲戚家。他为排除苦闷出国浪游,归来时姐姐进了修道院。原来阿美莉有着一种“罪恶的情欲”,她爱着弟弟。勒内发现了这个秘密,精神上受到打击,于是只身来 到北美,最后其姐病死,他也死于部落战争中。勒内生性孤僻、忧郁,与周围的一切格格不入,整日在冥冥遐想中排遣他的忧郁,在孤独的漂泊中消磨着年轻的生命。这是文学史上第一个“世纪病”的形象,它反映了在大革命浪潮的冲击下,丧失了一切的贵族青年,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自己的地位时那种悲观绝望的精神状态、阴暗的心理和郁郁寡欢的情怀。 80、史达尔夫人《论文学》、《论德意志》的美学思想。 史达尔夫人在理论批评方面也卓有建树。在《论文学》和《论德国》这两部重要的理论著作中,作者从文学与社会制度、政治、哲学、宗教的联系中考察和评判文学,确立了社会学文学批评方法,提出了北方(浪漫主义)文学与南方(古典主义)文学的概念,要求扩大题材范围,主张文艺面向未来,扎根民族土壤,反映本民族特点,要求用“自己的感情来感动我们自己”。这些为法国浪漫主义理论打下了基础。 81、史达尔夫人的小说《黛尔菲娜》和《柯丽娜》的主要思想内容。 史达尔夫人是一位自由主义者。她自幼受启蒙思想影响,尤其推崇卢梭。她的小说《黛尔菲娜》和《柯丽娜》都带有自传性质,写的都是热情、高尚、才智出众的女主人公的悲剧命运。代表作《黛尔菲娜》,通过女主人公黛尔菲娜与贵族青年莱翁斯相爱最后成悲剧的故事,反映出作者与旧社会习俗的对立,谴责了传统的道德与宗教观。女主人公大胆、热情追求个性解放与爱情幸福,终于以自杀表示对传统观念的反抗,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 82、民主诗人贝朗瑞创作的思想倾向。 民主诗人贝朗瑞在19世纪前期法国文学中占有特殊地位。她早期的诗作多以爱情、美酒、欢乐为主题。他的《意弗都国王》以轻松幽默的笔调,描绘一个愉快、朴素、善良、身受人爱戴的国王,同娇蛮、奢侈的拿破仑形成鲜明对照,这首歌谣深受读者的欢迎。 83、缪塞的《世纪儿的忏悔》的思想意义。 缪塞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浪漫主义诗人、小说家,被称为“法国的莎士比亚”。他的代表作自传体小说《世纪儿的忏悔》,塑造出一个“世纪病”患者阿克达夫的形象。阿克达夫属于第一帝国时期出生的一代青年。他们在战鼓和硝烟中长大,仰慕父辈们随拿破仑转战欧洲的战绩和功名,但王权和神权的恢复使他们失去了信仰,又无所追求,于是他们在放荡的生活中消磨青春,在闲暇和厌倦中度日。阿克达夫就是这一代青年的典型。作者通过阿克达夫的形象表达了对复辟王朝压抑人性的不满。 84、乔治·桑的主要创作及其思想倾向。 乔治桑原名杜邦,是杰出的浪漫主义小说家。她创作了中、长篇小说近100部。她的小说可分为3类:爱情小说、社会小说和田园小说。具有空想社会主义倾向的小说《康索埃洛》和《安吉堡的磨工》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的丑恶现实,宣扬以仁爱来实现社会平等、普遍幸福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康索埃洛》是她的代表作,小说描写了一个富有才华的女歌唱家康索埃洛的坎坷经历,以非凡的艺术手法写出了音乐中蕴含的诗情画意。她的田园小说《魔沼》、《小法岱特》、 《弃儿弗朗莎》以抒情的笔调描绘美丽的田园风光和农民那纯朴的、富于诗意的自人的生活和美好的心灵,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85、《巴黎圣母院》的主题思想。 《巴黎圣母院》通过吉普赛女郎爱斯梅拉尔达、奇丑人伽西莫多和副教主克洛德三个主要人物的悲剧,暴露了封建王权和教会势力对善良无辜者的残害,揭示了在禁欲主义的压抑下人性的扭曲和堕落的过程,表明了雨果反封建反教会的民主精神和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思想。 86、《巴黎圣母院》的浪漫主义特色和“美丑对照原则”的表现。 《巴黎圣母院》是雨果浪漫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其浪漫主义特色主要表现为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环境描写色彩鲜明,人物形象极富夸张,时代背景色彩浓烈,心理刻画细腻传神。作者多方面运用了美丑对照方法,既有外貌美丑对照,也有内心善恶的对照。此外,下层和上层两个社会,两个王朝和两个国王,两个法庭和两种审判,都有美丑对照的意义。 87、《悲惨世界》的主题(思想内容和创作目的)及艺术特色。 雨果在《悲惨世界》“作者序”里说他写这本书是因为“在文明鼎盛时期人为地把人间变成地狱并且使人类与生俱来的幸运遭受不可避免的灾祸”,“只要20世纪的三个问题——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还没有得到解决,那么他的这本书就是有作用的。小说原名是“受苦的人们”,清楚地说明了作者的创作意图。 《悲惨世界》的艺术特色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机的结合。冉阿让被迫害的经历,芳汀的悲惨遭遇,珂赛特痛苦的童年,以及滑铁卢战役、1832年巴黎街垒战等等,都写得比较真实,闪耀着现实主义的光辉。小说的浪漫主义特色也十分鲜明,雨果笔下的一些人物不同寻常,如冉阿让超人的体力和惊人的自我牺牲精神。还有在情节安排上出现了不少“非凡”的事件等,都是浪漫主义色彩的表现。②政论性。雨果力求使自己的作品变成社会讲坛,不是地站出来表达对一些问题的看法。③语言极富特色。小说的语言高昂、激烈、热情,经常运用多义词,富有隐喻性。小说的叙述有史诗的风格。 88、《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表现。 《悲惨世界》对贫困人民的不幸遭遇表示深切的同情,对当时的社会进行了揭露和控诉。雨果在小说的“作者序”里曾说他写这本书是因为“在文明鼎盛时期人为地把人间变成地狱并且使人类与生俱来的幸运遭受不可避免的灾祸”。他还明确地说:“只要 20 世纪的三个问题――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还没有解决,那么他的这本书就是有用的。这些都表现了他同情劳苦大众的人道主义思想。尤其是小说通过米里哀主教和冉阿让宣扬了以“仁爱”、“慈善”为核心的人道主义思想。米里哀主教是雨果理想中善的化身,为人清廉,生活俭朴,救济穷人。他收留冉阿让,以德报怨,以仁慈感化他。主教的宽容与饶恕,使一心要报复社会的冉阿让变成一个乐善好施,处处仿效主教,仗义疏财,广施济贫的市长。冉阿让对待死敌沙威,也像主教一样以德报怨,终使沙威“人性”复活,最后精神崩溃而投河自杀。在雨果看来,沙威自杀是善战胜了恶。所有这些,都是雨果人道主义思想的具体表现。 89、《恰尔德·哈罗德游记》中哈罗德的形象分析。 哈罗德是拜伦长诗《恰尔德·哈罗德游记》的主人公。哈罗德是贵族青年,他是一个餍足享乐生活而厌世的漂泊者形象。他既无年轻人满怀信心的欢快,也无寻欢作乐和追求名誉地位的兴趣。他憎恨冷酷的文明,对周围现实感到失望,高傲的性格使他远离庸俗虚伪的人群而又备感孤独,于是他怀着深深的忧伤和冷漠去国外远行,寻求解脱。这种姿态反映了拜伦性格和生活的某些特点,是“拜伦式英雄”的典型。在长诗中,哈罗德只是一个对社会同情的观察者,代表了拜伦思想上的消极方面。 90、长诗《恰尔德·哈罗德游记》的思想内容。 长诗《恰尔德·哈罗德游记》不仅是对有关自然风光、风土人情等充满感情的个人印象的艺术记录和单纯的浪漫主义抒怀,而且还是对当时许多重要历史事件作出概括,对政治和社会问题加以关注的一个尝试。诗篇以哈罗德游历欧洲各地的抒情日记写成,而在这游历主人公的表层情节结构之下,抒情主人公深沉感慨和惆怅的内心世界把长诗的各部分内在地联成整体。是一部非常典型的浪漫主义诗歌。长诗共四章。第一章主要写葡萄牙和西班牙见闻,反映了拿破仑铁蹄下当地人民的苦难、反抗和对自由的渴望;第二章是诗人缅怀希腊光荣的过去,哀叹现在的懦弱,希望他们依靠自己的力量摆脱土耳其的统治;第三章写在比利时、瑞士的观感,感叹世界伪善和人生的空虚,抨击神圣同盟,热情讴歌反抗一切形式的压迫的自由精神;第四章写对奥地利宰割下的意大利寄予深情的同情,以高昂的自由信念号召意大利人民起来斗争,争取独立。 91、长诗《恰尔德·哈罗德游记》的艺术特色。 长诗将游记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是拜伦的创新。其突出的艺术特征是:1、强烈浓郁的主观抒情。从表现上看,哈洛尔德的游历构成了长诗的情节线索,实质上,侧重表达的是诗人的直接观察和内心感受。长诗通过恰尔德和诗人自己的浪漫抒情,表现了对拿破仑的侵略、英国干涉民族独立运动等各种暴政的愤怒,对莱茵河、阿尔卑斯山以及意大利建筑和雕刻美的喜爱与欣赏,对卢梭、伏尔泰等历史先进人物的尊敬,对反抗压迫、争取民族独立与自由的各国人民的赞美与鼓励,以及对周围环境的厌弃与失望,有“抒情史诗”之称。2、对自然景色的出色描绘。诗人以他的才华把大自然的美全部呈现在读者面前,无论是巍峨的群山,喧嚣的瀑布,还是勒芒湖的波光湖影,古罗马的遗迹,都被诗人鲜明、生动而又逼真地描绘出来了。对于自然景物的描绘,同样寄托着诗人的强烈感情。3、广泛运用对比手法。在长诗中,昔日的辉煌业绩与当时的屈辱现状,被奴役人民的悲惨境遇与贵族资产阶级的骄奢淫逸,人民的纯朴与统治者的残暴,大自然的美与现实社会的丑,处处形成强烈的对比,在对比之中既加深了对社会罪恶的揭露,也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热烈憧憬。4、《游记》用斯宾塞体写成,语言自然流畅,生动简洁,音乐性很强,极富有感染力。这部伟大深沉而忧郁的长诗,获得了巨大成功。 92、《唐·璜》中唐·璜形象分析。 唐璜是拜伦诗体小说《唐璜》的主人公。他英俊、骄傲、胆大、心灵和性格上没有特别出众的品质。他热情、玩世不恭,但不绝望也不忧郁。他随波逐流、听天由命,没有反抗和积极进取精神。他不是位浪漫主义的英雄,事实上他只是个普通的贵族青年。他那不为道德、教条束缚的自然天性,在曲折恋爱冒险中起着讽刺虚伪道德的重要作用。跟海蒂的恋爱反映出他追求纯真爱情的思想。唐璜的经验、智慧和生活态度,融汇着当时的时代特征。 93、唐·璜性格的二重性。 诗中的主人公唐璜,本是西班牙传说中的色鬼、恶棍,屡见于西方文学。但拜伦作了全新的处理:首先将时间往后拖了400年,将14世纪的传说放在18世纪末叶;其次是改造了这个人物,将其写成一个天真、热情、善良的贵族青年。他与贵妇朱丽亚相爱暴露,只得去国远行。长诗就是以他整个的游踪及数次爱情历险(亦可称人类情感的历险)为线索,加入作者本人的大量插话组成的宏伟诗篇。 在拜伦所塑造的一素列典型形象中,唐璜是个完全崭新性格。它不属于于“拜伦式英雄”:很少哈洛尔德的忧郁孤独,亦无曼弗雷德的愤世嫉俗,更见不到该隐那种叱咤风云的叛逆反抗。他顺从天性,无视清规戒律,绝少虚伪做作;对恋人总能倾心相与,即使被迫分离,亦能依依不舍。他不怯懦,关键时刻还能表现出英雄气概。当海上遇险,饥饿使人生吃同类时,他宁死不干这野蛮的行为;在苏丹五妃求欢的咄咄进逼下,亦能神态自若;战场上,别人退却他却前进······。然而他又缺乏坚定的信念,意志薄弱,经不住诱惑,易于随波逐流,随遇而安,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这使他也做出一些越轨行为和蠢事。此外,他与传说中的唐璜也非完全绝缘,如喜好女色、玩世不恭等等,还能见出其原始性格的痕迹。 作者认为,唐璜的荒唐只不地是人类本性的自然流露,唐璜也仅仅是个芸芸众生式的人物。从客观上讲,这个典型为诗人对人性的理性分析提供了一个生动的标本,因为其二重性再好不过地体现了现实世界里生活的多样性和道德的复杂性。 94、《唐·璜》的主要内容和浪漫主义特色。 《唐·璜》通过主人公唐·璜这位“古代朋友”几乎遍及全欧洲的冒险经历,展示出18世纪至19世纪初欧洲广阔的社会现实,并以一种嘲讽的批判姿态,对广泛涉及的社会现状、政治制度、道德风尚、正统教义、生活习惯、统治阶级头面人物以及英国社会施以最深刻的批评。其响亮的声调,既体现了作者对普遍人性的把握,又热情地把自由精神传达给了世界。它是一部反映时代精神的史诗。 《唐·璜》的浪漫主义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活泼的、口语化的意大利八行诗体的运用;②辛辣的政治讽刺;③大规模地议论插话;④题材和风格的无穷变换;⑤格律和诗歌语言方面的创新。 95、试论拜伦的讽刺才能。 拜伦的创作具有独特的风格,而令人叫绝的讽刺特色是其一个重要方面。他把讽刺、叙事、抒情三者融为一体,更是他独特才能的突出表现。早年当他的处女作《懒散的时间》受到《爱丁堡评论》的挖苦嘲弄时,他就写出了长篇讽刺诗《英格兰诗人和苏格兰评论家》,对整个英国文坛报以全盘攻击,展现了诗人的胆魄和作为一个讽刺诗人的才华。讽刺体裁更适宜于拜伦天才的发挥。他的政治讽刺诗《审判的风景》中淋漓尽致的表现,使此诗被评为英国文学史上最为成熟和完整的政治讽刺诗之一。在诗中,他对骚塞令人作呕的歌颂乔治三世的同名诗 篇进行了无情嘲笑和辛辣讽刺,锋芒直指英国国王和一切反动力量。而《唐璜》更是一部未完成的长篇讽刺叙事诗,诗人以一种嘲讽和批判姿态,对广泛涉及的社会现状、政治制度、道德风尚、生活习惯以及英国社会施以最深刻的评论。拜伦最显著的艺术特点是辛辣的讽刺,它密布在作品各个角落的锋芒,指向 18 世纪末 19 世纪初欧洲广阔的社会人生,成为一部“讽刺百科全书”,而从不失去尖刻和精辟特性的也从一般的嘲讽上升到政治讽刺的高度。 96、普希金抒情诗的魅力。 普希金首先是个抒情诗人,他一生总共写了880首抒情诗。抒情诗是普希金最辉煌的果实。他的抒情诗自然质朴、真挚纯洁,且“包含着生命”(别林斯基)。如《致凯恩》、《皇村的回忆》、《我爱过你》等。在普希金的抒情诗中最能体现他个性、最具有社会影响的是政治抒情诗。他的政治抒情诗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反映了当时先进人士的政治信念和思想感情,歌颂自由、反对专制是他的政治抒情诗的最基本的主题。如《自由颂》、《致西伯利亚》、《致大海》等。抒写爱情的诗篇在普希金的抒情诗中也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诗人以诚挚的激情写下了许多似怨似诉、如痴如醉的爱情诗篇。这些诗篇展现了普希金丰富、细腻的内心世界,再现了他一生中动人心弦的美妙的时刻。如《给她》、《心愿》、《是的,我幸福过》等。此外,诗人还写了大量的情诗,抒写情人相聚的快乐,思念的惆怅以及生离死别的痛苦的哀伤。普希金抒情诗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他语言的单纯、朴实。果戈理说:“是这样的朴素而崇高,……这样放纵情欲而又这样孩子般的纯洁”。他的诗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夸张的粉饰,“到处都显示着本来的样子”。 97、《叶甫盖尼·奥涅金》的艺术特色。 ①《叶甫盖尼·奥涅金》是普希金最真诚的作品,是他“幻想的宠儿”。它真实地展现了作者的情感、观念和理想,因此作品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②但作品的主题主要倾向是现实主义的,作者对社会环境的描写,尤其是对奥涅金形象的塑造完全采用了现实主义的手法,以致使人一看就会想到正在彼得堡大街上走着的“成打的奥涅金”。③作品的诗体韵律别具一格,采用四音步抑扬格十四行诗节,既有利于表现作者丰富的内心感受,又体现了一种自然清丽的风格。这种诗节被后人称之为“奥涅金诗节”。 98、达吉雅娜形象。 达吉雅娜是普希金诗体长篇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女主人公。这是一个极富艺术魅力的人物。她具有奥涅金的叛逆气质,又有奥涅金所没有的东西。她真诚、朴实而又纯正、高贵。在达吉雅娜的形象和她的悲剧中有着一种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她是普希金最喜爱的人物,作者称她为“我可爱的理想”。 99、海涅的思想和主要创作成就。 海涅是在浪漫主义影响下开始创作道路的。他的重要文艺理论著作《论浪漫派》,对德国的浪漫派进行了全面的抨击。他称德国的浪漫派是“中世纪文艺的复活”,是“一条从基督的鲜血里萌芽生出来的苦难之花”。《论浪漫派》的发表,结束了浪漫主义在德国文学的统治地位。 他的主要创作是在马克思的影响下完成的,充满了革命民主主义思想。早期 代表作有短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后期有政治抒情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长诗通过诗人在祖国大地上的旅行,抒发了对德国封建制度和停滞的社会现实的仇恨与憎恶。诗中写了许多传说和梦境,现实与幻想相互交织,具有独特的风格。 100、波兰诗人密茨凯维奇的主要创作及其思想倾向。 密茨凯奇是19 世纪波兰最伟大的诗人。他的主要作品有《青春颂》、《先人祭》和《塔杜施先生》。诗剧《先人祭》以立陶宛的古老风俗为基本内容,描写在万灵节灵魂升天那日,有一个因失恋而自杀的古斯塔夫,因灵魂不能超度而痛苦。几年后,古斯塔夫变成一个热爱祖国和人民而无畏的战士。全诗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对强暴统治的痛恨。代表作长诗《塔杜施先生》通过立陶宛贵族的生活和矛盾,表达了爱国主义的思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