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纸笔情结/薄海岚

 新用户3601tvjQ 2021-11-19

 

      纸笔情结

    原创:薄海岚

情结,作为一种情怀郁结的感情纠葛,无论是对人,还是对物,一定都是因为曾给过你无可替代的美好,但其中也必定蕴含着爱不能得的成分,有着需求不能完全满足的遗憾。

      (一)

记得那时候,大人们对刚进学堂的我们,最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这福啊,都让你们这代人享了!”在未曾得到上学机会的他们心中,衣食无忧,有学能上,这便是人生最大的幸福了吧。

虽然与现在相比,当时的生活还是很清贫的。

我们最初的学习用具是一个妈妈用棉布做的,可以单肩斜挂的包,里面只有32开的、薄薄的语文和数学两本书,一支铅笔和一个本子。

那个单肩挂着的小布包,总是显得空荡荡的很单薄的样子,就像我们那无忧无虑、轻飘飘的童年时代。但是,那一纸一笔在心里都是沉甸甸的,贵重无比。

书包里的本子是自制的,我们把它叫做白纸本子。到合作社(供销社)里,花几分钱买上一张洁白的大纸张,卷成筒状,小心翼翼地虚握着,然后兴冲冲地跑到教室,和小伙伴们一起,把它紧紧地贴在墙上,折叠那么几次,再放在课桌上按压一番,再摁住一头,打开折叠小刀嗤嗤啦啦地划开纸张,整个一大张纸就变成一页一页的了。最后拿来妈妈的针线靠一头缝起来,一个新本子就制作成功了。如果有机会得到订书针,拿针先戳几个眼,再手动装订上,那该是最先进的了。

那纸张是那么白,那么的光滑,雪一样洁净,玉一般的质地,都不忍拿脏脏的小手抚摸。为了字的整齐,课下还要用尺子比着打好格,但有时候会打斜。如果有哪个孩子有一个成品的横格本,那便是非常高大上了,几乎人人都腆着脸前去巴结,讨要到那么一页带绿色横格的纸,垫在白纸本子底下,上面就会洇出整整齐齐的格子来,那是非常省事,也是非常令人满足的。

但即使是花几分钱制作的本子,也不能随便浪费,必须反正面一张不落都用完才能换新的。每次换新本子妈妈都要检查的。写了半张纸就翻过的也不行,必须是密麻麻都写满。旧本子上的铅笔字就像蚂蚁般在纯白的纸张上密排着,如果这个本子一张也没撕,就会很骄傲的送给妈妈检查,但如果有时不小心掉页了,这时就会有些忐忑,怕挨数落。平白地糟蹋东西总是罪过。

铅笔也是要用到手拿不到,才可以再买。但即使是已经攥不住的小笔头也不舍得丢弃,找一个小管子套上,还能用一段时间,因为那支新铅笔实在不忍马上就用。

从前的衣服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从前的物品父辈能够使用一辈子,从前的人在一起就是一生。

从前的人总是最懂得珍惜。

再长大,随着生活条件的渐渐提高,我们使用上了成品的本子,自制的白纸本子便渐渐淡出了视线。

可是,那莹白如雪的白纸本子总是深埋在淡墨素笺的柔情里,如同那一尘不染的人生之初,每每回忆,便心动不已。

那是我纸笔情结的最初。自此,纸与笔在漫长的光阴里,成为我最长情的伙伴。

      (二)

学生时代,没有电脑、没有手机,没有任何的电子游戏,就连课外书籍也是很稀缺的。那是个书非借不能读的时代。也许是因稀而贵吧,无论在哪里,但凡是见到有文字的纸片都要捡起来看一番。而那时候的书也就像漫游世界的船只,常常在不同的地方停泊。往往你借来的书也是别人借读的,要一连串地被催还的。好不容易借到,那真是两眼放光、如获至宝,那个贪婪的读啊,真的是废寝忘食。

小学五年级时夜读巴金的《家》,那是邻居姐姐从同学那里借读的,只允许我看一个晚上。几十年过去了,里面的情节与人物在记忆中仍然刻骨铭心。

小时候一直陪奶奶睡,她嫌浪费灯油,常常早早就熄灯睡觉。漆黑的屋子里,我却因一本书而心痒难耐,就悄悄地摸起手电筒,把头蒙在被窝里读,厚厚的一本书一夜看完。

那一夜,沉浸在书页中的文字里,为主人公命运的波折而悲悲喜喜,震撼不已,泪流不止,也使得手电筒里的两节电池黏软如泥。

回想之中,少年时代每读一本书就像经历了一场恋爱,是忘我的投入与痴迷,是感情完全投入不能自拔的伤筋动骨。

借书时代是无从选择的,所谓饥不择食便是如此。见啥读啥,书读得很杂。但也应感谢那个纯净的时代,如今数算起来,当时借读的,竟然都是现在比较推崇的文学名著。是它们,滋养了我的少年时代,丰富了我的世界。

姑娘时代,我对打扮自己无感,很少想到去买衣服,也不喜欢走在人前,每每有钱便在书店的书架间流连。眼里的书浩海一片,恨不能都搬回家,可是囊中羞涩的时候居多,总是权衡再三,选择困难。

大概是经历了书荒时代的人对于书本都有这样特殊的情怀吧,就像上一辈人经历过饥荒,便对粮食有着特别的感情。那捡纸而读的动作,多像父辈捡食掉在地上的煎饼嘎吱的样子。

经历了那个时代的人,应该都拥有几个塑皮或硬质纸皮的本子,里面的纸质也要比平常的厚实一些,便于保存。里面抄写的多是流行歌曲的歌词,或是名人名句。本子是被视为宝贝的,手里拿上那么一本,好像人就带着几分特别的文艺气息。

自青少年时代来,这样的一些本子我还一直保存着。纸张已被流动的光阴浸染,失去了当初的亮泽,每每打开,那些手抄的诗词美文就会唤醒记忆,记忆在文字里如酒般醇香,带着怀旧中微醺的醉意。

当年的读书笔记有着抄书的节奏,带着虔诚的对文字的痴迷,也便喜欢上了写。读书写文都不带任何功利的成分,只为喜欢。

也许是因为性情的敏感脆弱吧,红尘路上,我常常带着一颗玻璃心的多愁善感,独自在陌上行走。寂寞的日子里,用日记记录感受成了几十年的习惯。纸笔如同一生知己,它懂你悲欢,抚你伤痛,驱你寂寞,化你心结,与你同悲同喜。那是你一个人的清欢,一个人的细水长流。

执笔与素笺相伴,书写一纸清欢。爱上纸笔,便可以文渡己。

      (三)

时代在前进,纸笔时代已成为历史。四年级的孩子初学书信,他们很疑惑地问:“信是什么?为什么要写信呢?信封是什么样子的?”在网络通讯如此发达的时代,信件竟然成为他们闻所未闻的东西。

忽然好怀念那个以书信与朋友互诉衷肠的时代。那个时候,朋友无几,唯知己一二,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但应该是因为都不善言谈,总是感觉以文字更能交心,所以即使是经常见面也要带着书信互换,那薄薄的纸张里蕴含着多少的深情厚谊!她说,当年的书信她还保存着。遗憾的是我收藏的的书信大多已在多次搬家时丢失。近日在旧书中翻出一封当年的书信,那熟悉的字迹,透着亲切的气息,恍若又看到了昨日。

如今,人人都在自己的生活中奔波,还会有谁能够花大把的时间执笔而谈,把自己的心情故事向一个人细细诉说?

如今,我们的孩子在生活中的物质太过丰富。因为一切来得过于容易,也已经不懂得珍惜的滋味。

大语文时代,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把孩子的阅读提到第一位的高度。可是,迷恋手机的孩子很多,对书有饥渴感的太少。因为电子产品的快乐充斥了他们的生活。他们这一代是再也体会不到书荒的滋味了。可是,拥有的太多,在他们的眼里,还会有什么是珍贵的呢?

不但在家庭中我们会为孩子买大量的书籍,在他们的学校里,我也看到随处都有书架,陈列着许多的书籍,但很少孩子能驻足流连。

即使是我,手机的碎片化阅读也占用了大量的时间,虽然情结犹在,看到喜欢的书就买,再也不用像从前那样为拥有一本书而斟酌再三了。可是,在书籍泛滥的时代,能静下心捧书阅读的时间也很少了。买书太多竟也成心事,由以前的书荒变成书债了。

但因为这份情结,每次看到孩子把只用了几次的笔随便丢弃,把只写了几个字的本子就扔到垃圾筐里,买了大量的书还得逼着才读,就会感到心痛不已,倍感什么叫身在福中不知福。

情结总是带着时代的印迹,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情结。对于我们的孩子,所有需要的东西都已唾手可得,他们对于物质一定不会再有什么情结了吧?但正所谓“人饱不知蜜甜”,他们对于“珍惜”这两个字的感觉也是模糊的吧?

作者:薄海岚,曾用名薄夫琴,山东莒南人。热爱文学,喜欢写作,喜欢和孩子在一起,目前从事作文家教辅导。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