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庭教育中,心态很重要,特别的时期要做好调适。 九年前的此时,我是多么急切地期待着儿子的第一声“妈妈”,这段时间,我却被他一天不断地“妈妈妈妈”叫得头昏眼花。今天是世界读书日,我却没有时间静下来读自己喜欢的书。这段时间整日跟一个小学生齐步走,在不断的斗争中,心被孩子所奴,失去了自己。 最近,在儿子的班主任徐老师的推荐下,把下面这本书读了几张,以下是一点感悟。 学会刻“玉”无痕 ——读《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有感 孩子停课不停学期间,在这么长期的陪学时光里,我会对孩子很多令人不够满意的表现产生焦虑心理,从而和孩子之间产生了很多不愉快的摩擦。 感谢徐老师向我们家长推荐的这本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是教育家尹建莉的教子手记。通过这本书,我了解了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家庭教育原则,提高了教育的意识,从而也有很多的反思与感悟。 做父母是我们一生的修行,需要不断地学习与摸索,不断地提高认识,修正自己的行为,从而与孩子的成长一路同行。 且读且思,读到“像牛顿一样”这一节时,反思自己,我受到很大的触动。 作为一个自认为很“用心”的妈妈,我却常常对自己用力的教育感到失望,甚至不知所措:明明已经很用心了,却常常会收获到孩子对自己教育的排斥。 读了文章后,我明白了我把教育变成了管教。教育并不意味着管教。如果在教育中一味地施加“管教”,那么孩子体会到的只能是强制力。 每个孩子都是上天交给我们的一块玉,我们的管教就好比是用锄头来修理,最后得到的肯定不是令我们满意的作品。只有正确地运用好教育的“刻刀”,做到刻玉无痕,这才是教育的美好境界。 而“对细节的处理水平,区分出了家长手里握着的是锄头还是刻刀——它使孩子的世界全然不同。” 书中提到了“欣赏孩子不是只欣赏他的优点,更是如何看待他的缺点。”尹老师把孩子因小缺点而犯的过错说成是“和牛顿一样”。她认为牛顿在生活中也常常会让人觉得有很多低能的地方,也会闯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小祸,这就是“牛顿之所以成为牛顿”的地方。而对于孩子“你看他总是用像牛顿一样的眼光,他就会真的越来越像牛顿。” 而我平时就常常会太要求完美,以至于对上天赐给我的这块玉不够满意,常常会挑出瑕疵,对孩子的犯的错误忧心忡忡,便以“不能惯他”、不能“纵容”的理由,会指责他,埋怨他,以至于让他对于我的唠叨产生不满情绪,会因产生逆反与抵触心理而做出了顶撞的行为,使亲子的小船不够平稳。 最近我和儿子常常会有这样的对话:“你应该怎样怎样”、“这样的错误我跟你讲了多少次了,你为什么还会犯呢?”得到的回答是:“谁让你这么大声的?我就这样!”这种拉下脸来教训的方式就是锄头作为,对于我不够心平气和的指责,孩子肯定会有口不服的表现。 在这样的非常时期,孩子居家学习特别容易烦躁,在一些日常小事上如何处理与孩子的关系,书中的内容给了我很多启发。 批评孩子也要把握细节、讲究技巧,很多时候我们因过分用力的干涉,对玉石举起了锄头,从而对自己的作品感到失望。而在教育的路上,避免急躁,避免苛求,让我们不会成为一个苛刻的父母,也是避免施以锄头的重要条件。 文中说“有的孩子认真细致,有的孩子粗枝大叶;有的心灵手巧,有的笨手笨脚;有的孩子从小善于关注生活小节,表现得精明能干;也有的孩子喜欢默默思考,思想整天不知在哪里飞翔,样子宛若梦游……孩子的状态是很不一样的,我们应该允许这种差异存在。正是这种差异性构成了人的丰富性。” 这本书给了我一个不一样的心态,只要不是道德方面的错误,要允许孩子是这样的一个孩子,允许他也会因性格方面而犯有小过错,孩子总是会在犯错误与认识错误中得到成长,我们的每一次粗暴都是一次锄头的敲打。 教育的机缘蕴含在每一个细节之中,用好刻刀,做一个刻玉无痕的父母是我们做父母的修行中的一份功德。 大人也常常会犯错,也许我们的错误行为会影响到孩子一生。所以,且行且学习,且学且自纠。 欢迎长按二微码,关注我的公众号 柳暗花又明 作者:薄海岚,曾用名薄夫琴,山东莒南人。热爱文学,喜欢写作,喜欢和孩子在一起,目前从事作文家教辅导。 |
|
来自: 新用户3601tvjQ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