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沉默选择(二):哭泣

 河神不分金银 2021-11-19

        如今,自然过了爱哭的年龄,但也许我太多愁善感,情感总是禁不住的外露。

        说实话,小的时候总哭,哭的最凶、最丢人的当属我第一次去学前班。本来我还安静的在那儿坐着,可我爸妈刚走,我就嚎叫起来,估计那时小伙伴们都惊呆了。我如不羁的野马,冲向了即将迈出学前班门前的爸妈,可迎接我的不是拥抱与安慰,而是我爸“咣当”一脚,不对,那声音是我头撞门框时发出的。吓得我疼也不哭,从此,我老老实实地走上了一条学习的不归路。

         按说,我这经历也不算丢人,放在十几年或几年之前,我是万万讲不出口的。我哭的时候多了去了,讲也是讲不过来的。比如,跟陌生人说话、被叫回答问题或是被人欺负,比比皆是。如今,二十多岁了,本以为放弃了这感情之事,却又无端地拾起。

        随着年龄的深入,我愈发喜欢与情节为伍。书中有感人的文字,电影中有感人的画面,这些都触动着我的泪腺,不过我尽量控制着不让它们流出眼圈。上面两者,时常伴随着我的生活中,随着情节的发展,我极其喜欢猜测结尾,大部分都能命中,但很多书或电影的魅力就在于即使你猜中了结局,感情依然会被煽动。我是普通人中的一员,我的视野亦是畅销书或高分电影中的一部分。

        生活中,应该说,从觉得在别人面前哭很丢人时,就基本不再哭了,但偶尔眼睛也会湿润。

        与老者交谈,若是用心聆听,必然会随着讲述人的情感流动。上一个年代的饥荒,上一个年代的死亡,可以说这些事在讲述人的眼中永远充满着泪水。即便,即便他们一再强调早已哭干了泪水。活了这么多年,最大的动力一定是——生活还在继续。

        有的时候,哭需要一种氛围,在这种氛围下哭,更能迸发情感。08年汶川地震,我是一边哭一边看着新闻,然后要了一张50元大钞捐了出去。在看到那些贪污的人被处分时,随之而来的恨意也扩大了好多倍。

        若在氛围下不哭,则不合时宜,有那么一次,我就哭的十分入戏。由于某种原因,班主任要开除某某同学,其力度之大,态度之强硬,让我几年内都信以为真。那个时候,全班哭成一团,展示了空前一致的步调。这时,有位同学非但不哭,反而笑了,他笑这一群哭的稀里哗啦的孩子们。于是,全班再次展示了空前的团结,群殴了这位不哭反笑的同学。他一边挨着打,一边还强调自己从生下来就没哭过,于是群殴愈演愈烈。发泄过后,全班在那份不知谁起草的请愿书上签了名,请求班主任不要开除班级中的一员,然后继续哭。后来,此事作罢,全班依旧是好同学。

        在大学里,最有氛围的莫过于在礼堂听考研政治课的时光。礼堂座无虚席,就连过道也被占据了,舞台上那个语言及其有煽动力的人讲毛的经历、邓的霸气以及习的力度,他也讲自己的童年与后来的奋斗。我无需回避,凡是被他煽动的时刻我都热泪盈眶,但都控制住了。差点没抑制住的是他最后一堂课的最后几分钟,那是他所谓的深情告白,他讲和考研学子们一起走过的日子,讲自己无愧于一名老师的角色。我看到他一次又一次地拍着胸脯,一次又一次地抑制自己的情感不让声音变调,那个时候我感觉到我的眼睛已经完全模糊了,眼圈马上就要兜不住眼泪了,而前面那个煽动者丝毫没有停的意思。随着越来越接近尾声,气氛尴尬的吓人,我听到不远处,有一声短暂的啜泣。

        书和电影与生活原本是分不开的,它们带给我的统称为经历,在生活中我控制的很好,而在情节中我很难拿捏。原因是,书和电影把经历变得更加人性化,它们更容易使记忆在那儿停留,而生活总是在继续。总是在继续的生活,令我不能很好的发挥我内心真实的想法,所以我十分愿意让情节充斥着我的生活。

        我知道,我的内心就是爱哭的,处于经历之中我便无需回避。这样的话,我的人生可停滞,可继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