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评:追忆似水年华

 河神不分金银 2021-11-19

        从最开始对这本书产生憧憬,到买下来开始下决心读,再到读完第一卷,已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只记得开始读的时候,刚巧另一个书友也在读,那个时候我是领先她的,后来她在我前面早早读完了,我则一拖再拖。
        读这本书是一段诡异的过程,时间追回到大学,那是我刚开始接触到这本书,那要归功于王小波的《黄金时代》了。无疑,我因为王小波的喜欢而觉得这本书很好。但更重要的是,对于书名的第一感觉,是别的推荐什么无法比拟的,喜欢就是喜欢,似乎不会在乎内容,比如《随风而逝》、《灿烂千阳》等。但不得否认的是:译者的功力。他们把生涩的语言翻译到通达甚至雅致,让我们更好的理解书名和书的内容,所以,译者是荣幸的,读者是幸运的。
        我曾经对于这本书的憧憬,大概要用望而却步来形容吧。那些时间里,从风靡一时的治愈系,到东野圭吾的推理,再到毛姆,这便是我近5年的读书经历。可以看出,并没有意识流的插入,如果有的话,那便应该顺理成章的放到毛姆的后面。读这本书之前,我大概了解一些关于本书以及意识流的一些东西,我似乎把这本书定义为跟毛姆很相像的风格,所以我觉得我会心安理得的喜欢。然而,不是这样的,文学不是你觉得符合逻辑,它便顺理成章。
        真正买这本书的动力,也是因为一位叫李健的歌手。他应该是一个喜欢看书的人,他曾说过虽然像《追忆似水年华》这样的书很难读懂,但是坚持读下去肯定会有所收获的。前几个月,我是欣赏他的,要不然我也不会以他写文;几年之前,我是想读这本书的,要不然我也不会更加欣赏李健。
        相信很多人并未读过这本书,但要说没听过的话,着实可惜。作为一个学生,一个年轻人等等,去接触去看见自己不知道却很奇妙的东西,是很有趣的,毕竟看过要比无知强很多。
        几个月前,我给自己放了十几天的暑假,但是由于心里总是放松不下实验的事,便被我妈“流放”到我姥家待着了。我没记错的话,就是那个时候,我开始读的这本书,也读到了最有感触的文字。
        那是炎热的午后,我坐在葡萄架下,读到很明显的关于“意识流”的文字。作者写他多年后在看到某个屋顶时,回忆起了从前关于它的种种情景,就像时间的蔓延,岁月的延拓。也许当我多年以后再次坐在某个街边的时候,虽然有人在闲聊但却把我所在的环境衬托的更加宁静,我便会回忆起在葡萄架下的惬意与自在。那样的感觉,是不希望却也不会被外界打扰的,是自由自在不受任何束缚的,也是灵魂在宇宙间随意穿行的无畏与勇敢,是空和向往。
        后来,是读书的沉寂期,每周只看十几分钟书的我是值得唾弃的,这本书被无情的搁置或零散的查看片段。以至于从不会同时读两本书的我竟然途中读了另外一部不算长的小说来找回阅读的感觉。
        但是,伟大的作品有它特有的气质,那就是不会让你找到完全抛弃它的理由。比如当我看《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时,也经历过沉寂期,大概停在了三分之一处,可是有一天再次翻看则会庆幸自己差点错过了一本好书,所以对于那些好书啊,我们总会找到一刻喜欢她的感觉。同样,对于《追忆似水年华》也是这样的。这一刻是关于描写男人对女人的恋情的:那种卑微与矛盾,让我读出了毛姆在《人性的枷锁》中菲利普与米尔德里德的恋情。在另一本书中,找到了我最喜欢的书的最精彩的部分,我有什么理由去抛弃它呢?
        恐怕我不能再写什么关于这本书的了,因为读完本书,我觉得我可能都比不上只读本书的梗概。当然了,这只是读完第一卷的想法,不过也许之后的那些卷就不会写这么多文字了。但是啊,十几年或几十年以后呀,我是一定会重读的,那个时候可能就不会写什么书评了,那可能是因为我真的读出了什么不得了的东西让我自私到不愿意透漏一点感悟。
       我们日后的家呀,要有一个书架吧,或是书架构成的墙壁吗?那上面一定要有七卷《追忆似水年华》啊,顺便在旁边放一本自己写的回忆录,告诉自己为什么流逝的时光可以像水一样哟。
                                                                                               余习于十一月二十日凌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