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尔文认为,人类是由动物进化而来的高等动物,现代人类在约600万年前,和黑猩猩有着共同的祖先。 而早期人类祖先,在没有形成自己的语言、文化之前,和其他动物也没什么不同:
人类的生存手段、生活方式,甚至生育都与动物界没有多大差异,只能被动地适应和接受大自然的环境和支配。 人的基因、组织结构等方面与动物(尤其是灵长类动物)较为相似,许多行为活动也可以从动物身上寻到一些印记。 在漫长的进化长河中,人类面对残酷的现实,为自身的生存争取到了“主动权”,与地球上的万千动物,又存在着本质差别。 人类与动物,有联系也有区别人类祖先和其他动物在进化道路上,原本是处于同一生存环境和起点上的,在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下,人与动物发生了重要分化,不仅超越了其他动物,还发展成了独立意义上的人。 不过人类与动物间,有一个本能需求是永恒不变的:生存和繁殖。其实也正是这两大基本需求,推动了生物界的演化,形成了如今这样一个生机勃勃的地球景象。 人类为生存、养育下一代努力奋斗,动物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它们也时刻在为种族繁衍、争夺配偶而斗争。 只要有后代的存在,危险到来时大多数动物都会本能地选择保护幼崽,以保证种群的生存,而人在危急时刻也会下意识地保护自己的后代。 当然,人类作为地球上最高等的生物,有着足够的智慧,有复杂的语言,有高级的大脑皮层,与动物存在着许多本质差别。 美国“趣味科学网”列举了10件人类有别于动物的事情:
我们还注意到,在繁殖后代方面,无论是动物还是人类,天生都能分泌雄性激素和雌性激素,人类个体性成熟后与动物的求偶相似,会追求异性、寻找配偶。 然而,自然界中几乎所有动物都有一个固定的“发情期”,而人类并没有,人与动物在繁殖策略方面,存在着本质的差异,这究竟是为什么? 大多数动物有固定的发情期放眼动物世界,几乎所有动物都有自己特定的繁殖期,以确保能在最有利的环境下繁殖后代。 动物的交配活动,基本是由雌性的发情期来决定,大多是发生在春秋两季。一到繁殖季节,许多动物都会变出得异常的热情和活跃。而如果没有到某个特定的时段,雄性则会默默遵守这一法则。 什么是发情期?
为什么动物会存在固定的发情期?其实无非是受到生存条件和环境的影响,为了适应自然的生存法则,繁殖活动具有季节性,或受气候影响和支配。 ![]() 动物的生存与环境、外界季节、气候等因素息息相关,甚至一些不耐寒的动物,为了在严冬争取生存的机会,会以“冬眠”的方式度过漫漫长冬。 ![]() 而到了万物复苏的春季,或者是不冷不热的秋季,生存条件发生了有利的变化,不用为生计奔波发愁,接连不断的食源供应,让动物有很多机会去顺利完成“传宗接代”这件大事。 ![]() 不同的动物发情的时间不同,它们会根据孕期的长短来适应自然规律,让幼崽出生在食物充裕、气候适宜的季节,就更有利于种族的繁衍、壮大。 ![]() 总而言之,动物的繁殖活动具有季节性、周期性,这是动物长期适应环境而获得的一种生存对策。 为什么人类没有所谓的“发情期”?人类的祖先类人猿在原始社会初期,与其他动物一样处于机会均等的进化道路上,然而,我们人类却没有所谓的“发情期”,甚至人类女性的排卵期也十分隐蔽,不像其他动物那样会“广而告之”。 ![]() 也就是说,人类不仅没有像动物那样有特定的繁殖周期,而且雌性的排卵期也难以察觉,这在动物界是极其罕见的迹象,究竟背后有什么样的原因? ![]() 其实准确地说,人类也有自己的繁殖周期,人类女性每月都会进入一个排卵期。只不过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人类繁殖活动的目的几乎与生育分离脱节,失去季节性,也不受任何时间控制,与动物的繁殖策略存在本质差别:
人类在自身进化过程中,进化出了复杂的大脑皮层,成年人类大脑大约重1.36公斤,却具有敏捷的推理能力和思维能力。 ![]() 虽然人类也会受到激素分泌的影响,但是不像动物那样完全受激素、生理的控制,而是可以自己理智地控制,这是大脑发育的结果。
火作为一种生产力,调节和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例如吃熟食、居住环境更适宜等等,使人的生存不再受季节、气候等自然因素的支配。 ![]() 火这种特殊生产力,甚至还促进人类积极地适应自然,为自身的生存进化创造出更有利的条件,远远超越了自然界的其他动物。
人类是一种社会性生物,人类的习惯、民俗、社会等围绕着一夫一妻制家庭而形成。 大多数哺乳动物的幼崽,断奶后很快就会变得独立起来,而人类的孩子在出生后的很多年里,都依赖父母的养育和呵护。 ![]() 通常情况下,在繁衍后代时人类女性需要对后代花费更多心思和投资,例如怀孕、哺育等。 人类的繁殖行为更有利于稳固配偶关系,促使父母双方共同养育孩子,毕竟人类家庭稳定是社会稳定的前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