蛴螬(金龟子幼虫) 蛴螬叫地蚕,体肥C型弯,多数为白色,黄白也可见。腹肿上颚强。头褐大又圆,体表疏细毛,体壁皱而软,胸足有三对,前中足较短。臀节上刺毛,分类要借鉴。 前面说认识,再谈是防治:深秋初冬季,翻耕虫冻死,或者被寄生,或者被捕食。水旱互轮作,变换虫不适。茬口巧安排,化肥合理施,氨水碳氢铵,氨气时放释,害虫难忍受,或逃或受制。增施腐熟肥,苗壮虫抵制。种前深翻土,整地要细致,看见其幼虫,随犁来捡拾,喂养鸡鸭鹅,环保又省事,夏季再翻耕,暴晒将虫治。幼虫为害期,灌水要及时。消除林间草,幼虫难找食,成虫想产卵,场所已丧失。林间堆鲜草,诱杀好方式。利用趋光性,成虫灯诱之。平时林间逛,捕捉振树枝。茶色食虫虻,天敌多繁殖,还有白僵菌,无害是主旨。播种农药拌,闷种也可试。土拌毒死蜱,点穴或沟施,或与农家肥,拌匀再深施。乐果敌百虫,灌杀或喷施。出土高峰期,叶面喷菊酯,毒杀其成虫,无奈而为之。 蛴螬是对鞘翅目金龟甲总科幼虫的统称,蛴螬虫体肥大,体型弯曲呈C型,多为白色,少数为黄白色。体壁较柔软多皱,体表疏生细毛。头大而圆,多为黄褐色,生有左右对称的刚毛,刚毛数量的多少常为分种的特征。具胸足3对,一般后足较长。腹部10节,第10节称为臀节,臀节上生有刺毛,其数目的多少和排列方式也是分种的重要特征。 蛴螬咬食幼苗嫩茎,薯芋类块根被钻成孔眼,当植株枯黄而死时,它又转移到别的植株继续危害。此外,因蛴螬造成的伤口还可诱发病害。其中植食性蛴螬食性广泛,危害多种农作物、经济作物和花卉苗木,喜食刚播种的种子、根、块茎以及幼苗,是世界性的地下害虫,危害很大。 参考文献:安徽森林病虫图册编写组.安徽森林病虫图册[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