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识别与防治歌诀10:锈色棕榈象 1 概述(详见2017-12-23推文) 2 各论 2*1美国白蛾(详见2017-12-30推文) 2*2杨干象(详见2018-1-6推文) 2*3红火蚁(详见2018-1-13推文) 2*4枣实蝇(详见2018-1-20推文) 2*5薇甘菊(略) 2*6松材线虫(详见2018-1-27推文) 2*7苹果蠹蛾(详见2018-2-3推文) 2*8红脂大小蠹(略) 2*9 松疱锈病菌(详见2018-2-10推文) 2*10 锈色棕榈象Rhynchophorusferrugineus (Olivier) 锈色棕榈象,也来讲一讲;粤桂已发现,海南分布广;为害棕榈科,叶片先发黄;后期叶折下,严重树死亡;成虫红褐色,或暗或光亮;两到三厘米,成虫的体长;喙和头部长,约占1/3以上;前胸前缘小,向后渐扩张;背面有黑斑,排列成两行,前排三五个,小斑站两旁;后排是三个,均大看端详;六条纵形沟,分长鞘翅上;身体的腹面,黑红相间长。雌虫喙无毛,弯曲且细长。幼虫乳白色,无足弯曲状;一年两三代,世代互冲撞;产卵爱幼树,一处一粒放。幼虫孵出后,钻蛀取食忙;柔软处吸液,渐向深处闯;钻蛀成蛀道,交错如乱网;幼虫老熟后,结茧当蛹床;植株纤维做,茧长椭圆状;成虫羽化后,茧内暂疗养,直至性成熟,出孔外闯荡。远传靠调运,近传赖飞翔。最后谈防治,检疫不能忘;发现有疫情,销毁心才放。树干被危害,注射药疗伤;丁硫克百威、嘧啶磷化防。或者树打孔,磷化铝里装。危害是树冠,叶腋处填放;氯丹与沙子,混拌效果强;煤焦油氯丹,涂抹缝创伤;对于高大树,挖根瓶内放;内吸杀虫剂,原液瓶内装;依靠树吸药,能把虫命丧。利用下盾螨,质型病毒帮;异小杆线虫,防治也理想。 2*11 双钩异翅长蠹(拟于2018-3-10推出) 锈色棕榈象属于鞘翅目象虫科棕榈象属昆虫,分布于上海市、福建省、广东省、海南省等地,寄主植物主要为棕榈科植物。 锈色棕榈象又称红棕象甲、椰子隐喙象,是为棕榈科植物的重要害虫。该虫危害幼树时,从树干的受伤部位或裂缝侵入,也可从根际处侵入。危害老树时一般从树冠受伤部位侵入,造成生长点迅速坏死,产生极大危害。寄主受害后,叶片发黄,后期从基部折下,严重时叶片脱落仅剩树干,直至死亡。据调查,严重发生时,椰树受害株率可高达84%。目前该虫除海南省分布较广外,广东、广西、福建、云南、上海、西藏等地均为局部发生危害。在海南,椰树遍布全岛,椰果和槟榔的收入占当地农民收入的80%以上,由于锈色棕榈象的危害,对地方经济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该虫许多寄主同时也是城市绿化的名贵树种,加强对该虫的检疫管理对保护绿化成果、减轻经济和生态损失意义重大。2004年被列入全国森林植物检疫对象名单。 其成虫体长24 ~ 36 mm,体宽9 ~ 14 mm;体红褐色,光亮或暗;喙和头部的长度约为体长的1/3;前胸前缘小,向后逐渐扩大略呈椭圆形,背面具两排黑斑,形状和数量分化较大,排列成前后两行,前排3个或5个,中间一个较大,两侧的较小,后排3个,均较大;鞘翅短,边缘(尤其是侧缘和基缘)和接缝黑色,多呈红褐色,少呈暗黑褐色,每一鞘翅上具6条纵沟,最外纵沟细短;身体腹面黑红相间,腹部末端外露;各足基节和转节黑色,各足腿节末端和胫节末端黑色,各足跗节黑褐色;小盾片呈狭长倒三角形;触角膝状,柄节和索节黑褐色,棒节红褐色;雌成虫产卵器长约1.0 ~ 1.5 mm。雄成虫在喙背面近端部覆有一丛褐色短毛,而雌成虫喙无毛,且细长并弯曲。平均卵长2.6 mm,宽1.1 mm;乳白色,微黄,长椭圆形,表面光滑,孵化前略膨大。低龄幼虫乳白色,高龄幼虫乳黄色,无足,体纺锤形呈弯曲状;老熟幼虫体长35 ~ 48 mm,头部黄褐色,体黄白,腹部末端扁平,周缘具刚毛。蛹为离蛹,平均长35 mm,宽15 mm;长椭圆形,初为乳白色,后呈褐色,喙长达前足胫节,触角及复眼显著突出;蛹外被1束纤维构成呈长椭圆形的茧,长70 ~ 80 mm。 该虫1年发生2 ~ 3代,世代重叠。成虫在1年中有两个明显出现的时期,即6月和11月。成虫白天不活跃,通常隐藏在叶腋下,只有取食和交配时才飞出。成虫一般羽化后即可交尾,可多次交尾。交尾后当天即产卵,有的亦可延至1周以后才产卵。雌虫通常在幼树上产卵,产卵时将长且锐利的产卵器深深插入植株组织中,或用喙在树冠基部幼嫩松软的组织上蛀洞后产卵,有时也产卵于叶柄的裂缝、组织暴露或由犀甲等害虫造成损伤的部位。雌成虫寿命约39 ~ 72 d,雄成虫约63 ~ 109 d。卵散产,一处一粒,一头雌虫一生可产卵162 ~ 350粒,卵期为2 ~ 5 d,卵期的致死高温为40 ℃。幼虫期为30 ~ 90 d,幼虫孵出后即向四周钻蛀取食柔软组织的汁液,并不断向深层钻蛀,形成纵横交错的蛀道,取食后剩余的纤维被咬断并遗留在虫道的周围,老熟幼虫用植株纤维结成长椭圆形茧,成茧后进入预蛹阶段(3 ~ 7 d),而后蜕皮化蛹,蛹期8 ~ 20 d。成虫羽化后,在茧内停留4 ~ 7 d,直至性成熟才破茧而出。 该虫以成虫的飞翔作近距离传播,可随染虫植株的调运作远距离传播。 锈色棕榈象在我国海南全省、广东局部地区属于高风险区;广东大部分地区、江西、广西、湖南、云南南部、贵州南部、重庆、四川东部局部地区、浙江、福建、江苏南部、湖北南部、河南南部与安徽南部地区属于中风险地区;云南北部、西藏南部局部地区、云南东部、贵州北部、四川东部、陕西中南部、湖北北部局部地区、河南西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山东中部及东北部、河北西部、河北东部、辽宁东南部地区属于该虫的低风险发生区。综合分析结果,该虫害可能发生在我国的华东与华南地区。 防治措施主要有:加强监测和检疫工作。在产地检疫中,发现疫情,应销毁受害致死的树木。该虫成虫喜欢在植株上孔穴或伤口产卵,故要保护树干不受伤害,发现树干受伤时,可用沥青涂封伤口或用泥浆涂抹,以防止成虫产卵。另要注意清除被害植株,发现严重被害植株,应立即挖除和销毁,以免成虫羽化后外出扩散繁殖。对于危害树干的,可用1%除虫菊素+增效醚、丁硫克百威、嘧啶磷注射化学药剂进行防治,防效达98%。或在树干上打孔放置磷化铝。采用淋灌16%虫线清乳油或悬挂45%椰甲清淋溶性粉剂药袋,防治锈色棕榈象的效果可达到80%以上。在生物防治方面,利用绿僵菌、白僵菌控制锈色棕榈象有较好的效果;利用质型多角体病毒Cytoplasmic polyhedrosis virus可以侵染包括成虫在内的各个虫态,致使老熟幼虫感染后发育成畸形的成虫,能迅速压低虫口。应用斯氏线虫Steinernema ribrawae和异小杆线虫Heteorhabditis sp.防治锈色棕榈象幼虫,室内死亡率为95% ~ 100%,田间死亡率达50%。加强栽培预防措施。主要包括:保持树冠清洁;避免树干和树冠受伤;受害致死的树应砍成小段后集中烧毁;及时清理掉落的树叶,并集中烧毁。 文献来源:锈色棕榈象 中国森防信息网2015-05-2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