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运气理论对寸口脉诊“六部”形成的影响

 老丁老不老 2021-11-19

本文刊于《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8年第14卷第5期

陈 曦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

关键词 :脉诊;分部;五运六气;气化;中医诊断学;中医基础理论

中图分类号:R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250(2008)05.0328.02

关于寸、关、尺分候脏腑的问题,根据文献记载有几种不同的说法,现在临床上大致认为,左寸候心,右寸候肺;左关候肝胆,右关候脾胃,两尺候肾。这6部的分布最初如何确定?从脉学经典《脉经》开始,似乎没有太多的文献加以记载,历代也很少有人讨论。笔者认为,脉诊“六部”的形成,并非盲目划定,而是有其理论依据的。

1 运气气化与脏腑形成的关系

《汉书·艺文志》:“方技者,生生之具。”由此可知,中医学是一门讲求生命生化的学问。这种生化,是以气为主体,以有无相生为表现,借宇宙自然之理推论人体生命过程与现象。如张锡纯说:“人禀天地之气化以生,人身之气化即天地之气化。…”中医学认为,气为一元。所谓阴阳、五运六气等名目,只是根据其功能、状态等的不同加以冠名。“阳化气,阴成形”,是人体气化的基本模式。如从气化的角度来理解,五脏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天有六气 (实为五气:君火以明,相火以位,可视作一气,笔者将另撰文讨论),化生地之五行,静而守位,属阴生味,味成五脏,藏而不泻。从这种思路出发,“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的一系列衍化,便成为自然。一方面,“阴成形”的阶段不断形成五脏实体;另一方面,“阳化气”的阶段,不断将实体五脏转化为五脏之气发挥作用。这样也就有了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布于表等对五脏功能角度的解读。可以认为,五脏六腑的中医学主体脏腑理论 的形成与运气气化是密切相关的。进而,既然五运六气格局与五脏六腑功能具有 关联性,那么根据中医学整体观,同样的作用便会在人体寸口脉的分布与脉象上得到反映。

2、 脉诊“六部”分布合乎六气格局

从现有文献来看,首先对脉诊“六部”与六气格局关系进行探讨的医家是元·戴启宗。明·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历世圣贤名医姓氏》记载:“戴启宗,元代建业人,任儒学教授,其学以作医为己功,谓医为性命之学,遂潜心研究《内经》之秘,撰五运六气之旨,刊脉诀之误,辟邪说,正本源,诚有功于医也。”戴氏的运气之学得自元代名医项昕,据《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医术名流列传》引《余姚县志》:“项昕,字彦章,自永嘉来徙。幼好方数,外大父杜晓村,世业医,受其书读之……后以母病,医误投药死,痛之,乃愿志医术……往建业,见戴同父(启宗),馔《五运六气撰要》若干篇授之。”目前所知,戴启宗的著作只有《脉诀刊误》两卷和《附录》两卷。《脉诀》是高阳生托名王叔和所撰,由于便于记诵,传习颇久,但惜语义不明,论理有偏。 故戴氏据《内经》之旨,广集秦越人、张仲景、华佗、王叔和等历代名医之说以证之,在《脉诀》的歌括后,又辨其谬误,以正本说。《脉诀刊误》卷上“诊候入式歌”云:“左心小肠肝胆肾,右肺大肠脾胃[命]肾。戴启宗发挥道:“此乃地六气之步位”,他根据《素问·六微旨大论》:“显明之右,君火之位也;君火之右,退行一步,相火治之;复行一步,土气治之;复行一步,金气治之;复行 一步,水气治之;复行一步,木气治之;复行一步,君火治之。”认为“岁首于春初之气,亦始厥阴风木,君火不任令,退居二气,而少阳相火当夏为三之气,四气太阴,五气阳明,六气太阳。提出左右手寸关尺三部的分布“乃地理之应也”,从而合理地解释了脉诊六部的理论依据(其基本推理如图1)。
 

图片

    戴启宗之后,明代医家李中梓对脉诊六部与六气的对应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诊家正眼·六气分合六部时日诊候之图》谓:“此六气分合六部时日诊候之图(见表 1),乃余所自悟而自制,实六气至理,而古今所未发者。
 

图片

李中梓认为,通过推算当年的运气格局,结合患者脉象可以预见疾病所在。他说:“以平治之纪为例,若太过之纪,其气未至而至,从节前十三日为度;不及之纪,其气至而未至,从节后十三日为度。太过之岁,从左尺浮分起立春;不及之岁,从左关中分起立春……诊得六部俱平则已,若有独大、独小、独浮、独沉、独长、独短,与各部不同,依图断之,无不验者。

此外,如清代医家张璐、张志聪、黄元御等人亦或多或少地联系运气气化,对寸口脉六部分布进行了阐发,限于篇幅,此不一一赘述。古人之所以提出上述观点,应当确有所见所悟。

3 讨论 

明·李中梓《诊家正眼》载有4例:“假如左关中候脉独弦大,已知雨水后、惊蛰边有风热之病。盖弦主风,而大主热也;且左关又为风木之令故也。如右尺沉候,脉独缓滞而实大,已知芒种后、夏至边有湿热之病。盖缓滞主湿,而实大主热也。若缓滞而虚大,乃湿热相火为患。盖缓滞为湿,而虚大为相火也;且在沉分,沉亦主湿,又在相火之位故也。久病之人,六脉俱见独滞,惟右寸中候脉来从容和缓,清净无滞,已知霜降后,立冬边必愈。盖中候而从容和缓,为胃气之佳脉;且右寸为肺金之位,土来生金故也。其余各部,俱仿此而细推之,百不失一也。然亦须三四候之确然不渝,无不验者,下文重言以申明之。可见,通过考察五运六气的流行,结合六部脉象的变化异常,推断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预后,应当是中医诊断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笔者曾习近代名医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书中提到病人左部脉弱,当补肝,缘于肝之气化先行于左,左为阳,左部脉弱即为春阳不升。张氏选用黄芪补肝气,以其气温而升,与肝气生发有同气相求之妙…。现在观之,张锡纯引用运气气化原理贯彻于脉诊的意图,便十分明显了。脉学自古以降,经历了十二经诊法、三部九候诊法、人迎寸口诊法、尺、寸诊法以及寸口诊法等,由复杂到简单的发展过程,伴随这一过程的必然是理论与实践的不断进步。“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体生命现象的产生与自然界的运动有着密切的联系。纵观脉学的发展经历可以看出,脉诊方法基本遵循“天人相应”原则,着意考查人体疾病。但是在这些方法中,早期分经络遍诊的主要目的在于找出病位所在。到了寸口诊法成熟之后,这一诊法已不单是诊察病位,更重要的是结合脉诊六部与运气气化流行推理病机和预知病势。尽管在脉学发展历史上很少有人论及脉位六部与运气气化的具体关系,但是时至今日,这一脉诊实践与气化理论相结合的方法仍然在临床上广为使用。实践证明,脉诊六部的分布规则是与辨证论治方法体系相互促进的,因此在后世发展过程中更为符合整个辨证论治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张锡纯 .医学衷中参西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2]明·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上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

[3]清·陈梦雷,等.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第十二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4]元·戴启宗.脉诀刊误.见:汪石山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

[5]明·李中梓.诊家正眼(影印本)[M].北京:中国书店,1987.

收稿日期:2007.10.23

作者简介:陈曦(1979--),男,安徽省蚌埠市人,医学博士,从事中医气化理论研究。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