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球北部广袤的大西洋中,有一系列神奇的群岛,它们被北海、英吉利海峡、凯尔特海、爱尔兰海所包围。 其中面积最大的是“大不列颠岛”,包括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三个地区。 “爱尔兰岛”面积次之,其北部属于“北爱尔兰”地区,与大不列颠共同组成了“大不列颠联合王国”,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英国”。 爱尔兰岛上的其他地区则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即“爱尔兰共和国”,它在历史上曾多次臣服于英国,却又最终获得独立。 分布在大不列颠岛周围的星星点点的小岛,与大不列颠联合王国关系复杂,它们有的属于联合王国,有的属于英联邦国家,有的还拥有独立主权。 如今的英国总面积24.4万多平方公里,比我国广西的面积稍大,人口大约有6500多万,跟我国湖南省的人口不相上下。 不甚广阔的面积和以大不列颠岛为主体的地理环境加强了各地区间经济文化间的交流,也有助于政治制度的统一和民族精神的凝结。 英国的地貌大致分为低地和高地两部分,低地主要指英国东部和南部地区,如英格兰,高地指西部和北部地区,如苏格兰。 地貌的划分深远地影响着英国的经济发展、政治制度、宗教信仰以及军事文明,不同的地区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历史发展道路。 从气候上来看,英国位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总体温暖舒适,但常年淫雨霏霏,大雾弥漫。 以首都伦敦为例,因受到北大西洋暖流和西风影响,伦敦四季温差小,夏季凉爽,冬季温暖,但空气湿润,雨雾较多,全年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是雨天。 这种多雨多雾的气候不仅是小说中常有的情境,也是英国人日常闲聊中并不罕见的话题。 然而,对于想要追溯英国诞生之源的人来说,遥远的地质时代才是英国这部历史剧的第一幕。 在前寒武纪(地球诞生—6亿年前)时期,整个地球存在一块统一的“泛大陆”。 到中生代(2.5亿年前—6500万年前)早期,泛大陆一分为二,南北两块渐次漂移,经过长时间复杂的板块运动和地质变迁,欧亚板块缓慢形成,一段新的自然史开启了。 我们如今所了解的大不列颠岛,便位于欧亚大陆西海岸的大西洋中,有着丰富的海洋资源和森林资源,使人类和动植物得以在此繁衍生息。 大不列颠这种与其他大陆分离的岛屿状态,也使其历史发展天然具有独特的岛国气质。 不过鲜为人知的是,英国并非天然的“岛国”,在大不列颠岛与欧亚大陆之间曾经还有一座大陆桥。 但是随着气候变暖,它逐渐被上涨的海水淹没,脱离母体的地域就最终形成了“大不列颠岛”。 在这种地理的分野后,大不列颠岛演出了一场与欧洲截然不同的历史文化剧。 在大不列颠还与大陆相连之时,它的史前时代就已经拉开了序幕。 大不列颠史前史分为三个阶段: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其中石器时代又分为旧石器、中石器和旧石器三个阶段。 在英格兰苏塞克斯的博克斯格罗伍地区发现的50万年以前的海德堡人的胫骨碎片和两颗牙齿,证明了大不列颠岛上最早的古人类的存在。 约23万年以前,欧洲大陆的尼安德特人抵达大不列颠,他们的遗骸出现在威尔士的庞特纽威德洞穴中。 学者在德文郡肯特洞发现的3.1万年前的现代智人的踪迹,预示着现代人类祖先在大不列颠的出现,也预示着更高级文明的诞生,其显著标志包括洞穴壁画以及更复杂的葬礼仪式等。 至此,大不列颠的旧石器时代宣告结束,中石器时代(约公元前1万—公元前5500年前)揭幕了,大不列颠的气候从凛冬逐渐转向温暖,大量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 公元前6000—公元前7000年,连接大不列颠和欧亚大陆的大陆桥被上涨的海水淹没,从此大不列颠成为与欧洲隔海相望的群岛。 大不列颠也自此从大陆时间进入岛屿时间,其历史发展逐渐与大陆分道扬镳,由此不断形成的岛屿形态如山谷溪流般不断冲刷和重塑着英国人的信仰观念和精神理念。 海洋既是屏障也是优势,在大不列颠成为岛屿之后,大不列颠人在与海洋不断的搏斗与和解中书写着传奇故事。 纵观英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不少都与海洋密切相关: 欧洲大陆的诺曼贵族跨海征服了大不列颠,开启了英国的中世纪。 来自荷兰的威廉亲王受邀登陆,通过光荣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 历史上的无数海战也在不断地铸造着大英帝国,比如伊丽莎白一世的舰队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特拉法尔加战役纳尔逊率海军击败法兰西联合舰队…… 海洋影响着英国的方方面面,改变了英国历史发展的时间与空间,使英国人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性格。 大不列颠岛上的文明不断更迭,而海洋却始终以冷酷而宽容的态度凝视一切。 气候变暖不仅使大不列颠脱离大陆形成岛屿,也将岛上的冻土和干草原变成了温暖的草地和森林,人类活动的足迹开始遍布整个岛屿。 早期人类以狩猎、捕鱼和采集为生,他们制造类似于带柄石斧或弓形猎器等工具,建立起小型聚落,但仍处于不停的迁徙之中。 进入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4000—2500年)后,农耕文明诞生了,人们懂得了如何种植大麦和小麦,提高了驯化牛羊等牲畜的方法,掌握了制陶技术,就逐渐形成了定居的生活习惯,也发展了相应的墓葬文化。 在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向青铜时代发展的过程中,一块块巨石开始耸立在英格兰的索尔兹平原上,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位于威尔特郡的巨石阵。 巨石阵在1986年被列入联合国世界遗产名录,每年特意前来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 关于巨石阵出现的原因众说纷纭,它很可能与早期的某种墓葬仪式或宗教祭祀有关。 占地约11公顷的巨石阵,经历了几个阶段的修建过程,从公元前3000年一直延续到公元前1300年,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一种文化的延续。 巨石阵也是工程史上的奇迹,当时没有大型起重机,无人知晓巨大的石块是怎样被运输和堆砌的、统一及进行指挥和领导的又是何人。 总而言之,巨石阵的出现是大不列颠早期文明中一道耀眼的曙光。 进入青铜时代后,大不列颠的文明有了新的进步,人们开始制作一些更为精巧的私人物品,青铜武器和工具继而出现。 随着不同社群之间的跨越和重叠,暴力和冲突开始增多,外来移民不断冲击着本土居民,这一现象在大不列颠南部地区尤为显著。 从公元前750年左右开始,来自欧陆的铁器文化传入大不列颠。 显然,铁器比青铜器更为坚硬耐用,能制作的工具也更多。 人们不仅用铁器对抗,也用铁器进行农业耕作,铁器对农业的发展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公元前7世纪,来自欧洲大陆的凯尔特部落入侵大不列颠。 公元前1世纪,一支来自高卢北部的比尔盖人入侵了,这支比尔盖人很可能是凯尔特人和日耳曼人的混种。 恺撒在《高卢战记》中记载道:住在大不列颠内陆的人,据他们自己的历代传说,是岛上土生土长的。住在沿海地区的人,则是为了劫掠和战争,早先从比尔盖迁移过去的,通常就用他们原来出生的那个国家的名字称呼他们。打完仗后,他们就在这里居住下来,并且开始耕种田地。居民很多,简直难于计数,他们的房舍建得很密集,大部分跟高卢的很像。 说这段话时,恺撒正与庞培和克拉苏争权夺势,很可能是为了出征大不列颠以建功立业、提高声望而故意夸大了大不列颠和高卢之间的联系。 公元前55年,恺撒率先入侵大不列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