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征西讨:巴巴罗萨战记

 修远兮 2021-11-19


《沃姆斯宗教协定》签订后三年,亨利五世也去世了,他去世时没有儿子。士瓦本公爵、萨克森公爵以及奥地利边境伯爵三人争夺王位,最后士瓦本公爵胜出,建立了霍亨斯陶芬王朝,国王称康拉德三世。康拉德三世不久参加第二次十字军东征失败,没来得及加冕就死掉了。临终前,康拉德三世把王位传给了侄子弗里德里希。公元1152年,弗里德里希一世即位。德国历史又开始了新的一页。

弗里德里希一世外貌出众,有着金红色的卷发和红色的胡子。正因如此,他有了“红胡子”的称号。他执政期间曾五次远征意大利,所以意大利人的说法是,弗里德里希的红胡子是由意大利人的鲜血染红的。红胡子的意大利语发音“巴巴罗萨”成为弗里德里希一世著名的绰号。巴巴罗萨上台后,首先要重振衰落的王权。他曾在隆卡利亚的田野上召开帝国会议,把诸侯和贵族叫了过去,国王高高在上坐着,其余人围坐周边。他提醒在座的人牢记德国王室是保护贵族利益的,所以大家都要拥护;一些人有土地和丰厚的财产,那都是国王恩赐的,享有这些权利的同时也要对国王尽义务。巴巴罗萨要求下属在开会期间为国王站岗,虽然只是象征性的,却可以强化他们效忠国王的意识。于是在兵营中间、国王的帐篷前,竖起了一支带有皇帝徽章的长矛,上面挂着牌子。牌子上写着那些拥有封地的诸侯和骑士的名字,每天一位轮流站岗,如果传令官喊了两次还不来值班,就可以把封地没收。

另一个要解决的是意大利问题。意大利北部是王室收入的重要来源,但是近年来随着王权衰落,意大利地区开始反抗德意志人的统治。公元1153年,巴巴罗萨继位的第二年,国王与教皇签订了《康斯坦茨协定》,承诺帮助教皇抵御诺曼人和对付罗马人的叛乱,并防止拜占庭皇帝卷土重来,而教皇则答应尽快为他加冕。公元1155年,巴巴罗萨率领不足一千八百人的小队伍到罗马接受加冕。刚刚上任一年多的新教皇哈德里安四世被意大利人搞得焦头烂额,想向巴巴罗萨求助,于是骑马跑到城外迎接。按照礼节,候选的皇帝要给教皇牵马,并在教皇下马时为其扶脚蹬以示尊敬。下属在巴巴罗萨等候教皇时,提醒他这个古老的礼节,还说教皇的拉特兰宫里摆着一幅皇帝为教皇牵马的油画。但血气方刚的巴巴罗萨以查理大帝和奥托一世为楷模,他坚决不同意给教皇牵马。教皇出现时巴巴罗萨骑在马上不下来,教皇也很生气。

两方属下纷纷劝解,于是国王答应只做出牵马扶蹬的象征性动作,而教皇也同意将拉特兰宫里那幅油画毁掉。两支队伍终于要进城了,不巧的是他们又遇到了一个罗马元老院使团,使团隐晦地表明,德意志民族是个野蛮的民族,正因如此才更应该好好遵守流传下来的礼节。这已经让巴巴罗萨很不高兴了,但使团接着要求他为加冕提供五千磅黄金。巴巴罗萨怒了,回击说,罗马人昔日荣誉何在,元老院尊严何在,现在面对敌人也只能求助于他的庇佑了。他提醒对方不要忘记他们已经是自己的臣民了,难道还妄想从统治者那里要东西!巴巴罗萨激怒了罗马人,加冕典礼也只能背着他们举行了。罗马人随后挑头闹事,巴巴罗萨刚回到兵营又不得不杀进罗马城,近千名罗马人死难,二百人被俘。

接下来轮到教权与皇权之争。公元1157年,帝国会议在贝桑松召开,教皇亲自给会议写了一封信,并派圣马可大主教和圣克雷蒙特大主教带去。两位主教发言时是这样说的:“向我们的圣父、教皇哈德里安致敬,向神圣罗马教会的红衣主教团致敬,教皇是父亲,红衣主教是兄弟……”帝国的诸侯很不满,皇帝更不满意了。明明是在我的地盘上,你这一通又是父亲又是兄弟,把皇帝置于何处?接下来的发言让大家更不高兴了。信件是用拉丁文写的,为了让在场诸侯都能听懂,还专门翻译成了德语。信中谴责皇帝没有履行义务,并提醒皇帝,教会给了他尊严与荣耀,皇帝是从我们手中接受了“封地”云云。(拉丁文原词也有“利益”、“恩惠”之意,此处译为“封地”。)此言几乎是将皇帝当作臣子,联想之前让皇帝牵马扶蹬的事,行宫伯爵已经准备拔剑砍死大言不惭的主教了。

巴巴罗萨倒是表现得很大度,安排人护送两位主教离开。混乱中,皇家随从在红衣主教行李中搜出了他们视察帝国境内教会的材料,这违反了《沃姆斯宗教协定》。皇帝盛怒之下,下令在国号“罗马帝国”前面加上“神圣”二字,表明帝国权力直接来源于上帝,与教皇无关。巴巴罗萨公开声明,他的帝国是经过德意志诸侯自由选举和上帝授权而获得的,谁要是把他的皇冠看作是教皇授予的,此人就是基督的敌人。同时,他还封锁了阿尔卑斯山口,禁止德意志主教前往罗马。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米兰领头发起了北意大利反对德意志统治的斗争。1159年春天,意大利人在米兰城发动起义,反抗德意志人的统治。米兰代表在皇帝面前宣称:“我们虽然宣誓过,但是我们没有宣誓过要遵守誓言。”巴巴罗萨决定杀鸡儆猴,他率领士兵来到米兰城下,把城市周围一切可用之物全部破坏,橄榄林、果树全部砍伐,家畜宰杀吃掉,进出城市的道路一律封锁,要将城里的人困死。同时,德军还包围了与米兰结盟的小城克雷玛。在克雷玛城下,帝国士兵十分凶残,把俘虏吊在绞刑架上,有些还被分尸,有的尸体钉在城墙上,有的尸首被帝国士兵当球踢。克雷玛守军也针锋相对地把帝国兵绑上十字架。帝国军队攻城时,将把包括小孩在内的人质绑到战车上,以此威慑城内放弃抵抗。但市民不仅没被吓到,反而斗志更加坚定。他们唱着赞歌,颂扬为祖国牺牲的行为,拿起武器对准了敌军。

但即使有着铁一样的斗志,也不能扭转实力的差距。坚守两年后,米兰还是投降了。战败的市民脖子上套着绳索,手里拿着十字架,默默地从皇帝面前赤脚走过。他们身后的米兰城满目疮痍,城门、城墙、护城河和塔楼连同城内的高楼都被残暴地摧毁,坟墓也被铲平。城外荒芜的土地被犁开撒上盐,这是对待被征服土地的传统诅咒。最终米兰人为他们的反抗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巴巴罗萨残酷的镇压没能带来稳定和服从。几年后,他再次出兵意大利,镇压罗马人的反抗,并且赶走了教皇亚历山大三世,另立新教皇帕斯加尔三世。然而意大利各主要城邦组成“伦巴德同盟”顽强抵抗,再加上瘟疫流行,最后威名赫赫的巴巴罗萨狼狈地化装成农民逃回德意志。

巴巴罗萨多次向意大利出兵,以致无暇管理内务。这时他的表兄弟、巴伐利亚和萨克森公爵“狮子”亨利越来越强大,亨利不仅不向皇帝提供分摊的兵员,还要求给他更多的土地和银矿。皇帝辛辛苦苦打天下,怎么能容忍别人自在逍遥呢!1176年,巴巴罗萨在出兵意大利时兵力不足向亨利求助,亨利却无视了皇帝的请求,甚至逼得皇帝向他下跪。想想看巴巴罗萨怎么对待米兰市民,就知道亨利一定没有好下场。在帝国会议上,皇帝得到多数诸侯的支持,剥夺了亨利几乎所有的封地。亨利只能流亡去寻求岳父英王的庇佑了。

晚年的巴巴罗萨依旧好战,公元1176年他出兵伦巴德,以三千五百名骑兵和步兵对战一万五千名伦巴德士兵。军事上以少胜多是罕见的,果不其然巴巴罗萨战败了。身受重伤的巴巴罗萨倒在死尸中间,侥幸捡回一条命。人们都以为皇帝战死了,皇后也穿上了孝衣,不想四天之后他竟然又逃回来了。归来的巴巴罗萨有了变化,也许是感谢上帝的恩赐让他死而复生,他虔诚了许多。养好伤之后,巴巴罗萨亲自去威尼斯向被他废黜的亚历山大三世寻求政教和解,见面时不顾皇帝的尊严,扑倒在教皇面前吻他的脚。做完弥撒离开教堂之际,巴巴罗萨接受了他曾经痛恨的事情,在威尼斯民众前为教皇牵马扶蹬。巴巴罗萨对意大利的征服失败了,但他金戈铁马的雄心尚未止息。1189年,67岁的巴巴罗萨决定出兵参加十字军东征,开始了对耶路撒冷的远征。然而他永远没能踏上圣地。1190年6月,德国军队经过现土耳其境内的一条河流时,巴巴罗萨洗澡时心脏病发作溘然长逝,也有说法是他跌进水里,因为盔甲太重而溺死。

弗里德里希一世在位期间,神圣罗马帝国的国势到达顶峰。德国人传诵着“巴巴罗萨”的事迹,说他沉睡在一个人迹罕至的山谷中,终有一天将带领十字军出山,给德国打造一个强大、统一的太平盛世。而德国之外的民众对“巴巴罗萨”的印象,大多来自那个疯狂的战争计划——七百多年以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德意志第三帝国制定的侵略苏联计划,以这位著名帝王的绰号命名为“巴巴罗萨计划”。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