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穰苴,田氏,名穰苴,因曾任齐国司马之官,人称司马穰苴,春秋时著名的军事家。 齐景公时,晋国入侵齐国,打到阿(今山东东阿南)、鄄(今山东鄄城北)之间,而燕国的军队也从北方向黄河南边的齐邑发动进攻。 齐军南北受敌,屡屡战败,景公十分忧愁。 国相晏婴知道田完的后代穰苴很有军事才干,就向景公推荐道:“穰苴虽然只是田氏的庶孙,但他文能使众人归附,武能以威制敌,请君公允许他试一试。” 景公召见穰苴,与他讲论军事,发现他很有见解,就任命他为将军,带兵前去抗击燕、晋之兵。 穰苴说:“为臣本来地位低贱,君公将我一下子提拔到大夫之上,不仅士卒难以归附,连百姓也不会相信。我人微权轻,请求君公派遣一位宠幸的大臣,并且受到国人尊崇的人,给我监军,这样才行。” 齐景公于是派庄贾为监军。 穰苴向齐景公告辞以后,与庄贾约定:“明天中午,我俩在军门会面。” 第二天一早,穰苴就驾车来到军门,立起测日影的木表和计算时间的滴漏,等待庄贾。 庄贾一向骄傲尊贵,认为将军已经到了军营,自己是监军,不必着急。 亲戚和部属为他饯行,留他喝酒。 到了正午,庄贾还没有来,穰苴就扑倒木表,放掉滴漏中的水,进入军营,巡视营帐,整顿部队,宣布各项号令规定。 这些事情做完,已是日暮时分,庄贾才姗姗而来。 穰苴问:“为何晚到?” 庄贾道歉说:“那些僚属亲戚送行,耽误了时间。” 穰苴说:“将军受命之日就要忘记自己的家,到了兵营宣布号令以后就要忘记亲人,擂动战鼓军情紧急时就要忘记自己。如今,敌军侵入境内,举国骚动,士卒在战场风餐露宿,君上忧虑得睡不好觉,吃不下饭,千万百姓的生命安危都维系在你的身上,还说什么送别呢!” 马上召来军正问道:“军法对约定时间而迟到的怎么处理?” 回答是:“当斩!” 庄贾害怕了,赶忙派人乘车去向景公求救。 派去的人还没有回来,庄贾已被斩首,并巡行示众,三军将士见状无不为之震服。 过了一会儿,景公派遣的使者手持符节,飞车驰入军营,宣布赦免庄贾。 穰苴说:“将军在军中,君上的命令也可以不接受。” 又回过头问军正:“乘着车马驰入军营,军法是怎么规定的?” 军正回答:“当斩!” 使者恐惧万分。 穰苴说:“君上的使者不能杀。” 于是将使者的随从以及驾车的左马杀死,并巡行示众。 放使者回宫报告,然后带兵出发。 行军途中,穰苴对驻地营舍、水井、锅灶、饮食都亲自过问,并到士卒中问寒问暖,探视伤病人员,送去医药,将疲惫体弱者单独予以安置,还把将军的物资粮食拿出来给士卒,与士卒吃同样的伙食。 三天以后,对军队重新进行整顿训练,连有病的都要求继续参加行军,全军上下斗志昂扬,士气旺盛。 晋师听到消息,主动后撤。 燕军也渡过黄河,向北撤去。 穰苴指挥齐军在后追击,收复了被敌占去的疆土,然后班师。 还没有到国都,就下令全军解除战备,放松约束,宣誓效忠,然后入城。 景公和大夫们都到城郊迎接,犒劳将士。 穰苴因功被任为大司马,从此,田氏在齐国更加尊显。 后来,大夫鲍氏、高氏和国氏感到司马穰苴对他们的权势有威胁,就在景公面前进谗言。 景公将司马穰苴罢退,穰苴生病而死。 司马穰苴著有兵法存世,书名《司马法》。 据说,该书是齐威王时,由臣下将周代司马用兵之法与穰苴的兵法合编而成。 现存《司马法》共五篇,即《仁本》、《天子之义》、《定爵》、《严位》、《用众》。 书中主要论治兵,也论作战。 认为战争要以仁为本,以义治之。 为了安民而杀人,为了爱民而攻其国,为了制止战争而作战,都是正义的。 提出不可好战,也不可忘战,要随时备战。 打仗必先教民,君王要以礼法为表里,以文武为左右。 军队配置要各兵种错杂,长短兵器配合。 作战之前要反复考虑,制定谋略,按计划行动。 战争最主要的是权谋,作战最重要的是勇敢,布阵最根本的是巧妙。 对士卒要教育其不怕死,又要教育其为正义而死。 兵有七政、四守。 七政是:人、王、辞、巧、火、水、兵。 四守是:荣、利、耻、死。 军队在驻扎时要放好兵甲,行进时要整齐行列,作战时要齐进齐退。 作战时,人少就防守,人多就进击。 众寡以观其变,进退以观其固,危而观其惧,静而观其怠,动而观其疑,袭而观其治。 地形要背靠风和高处,右边高耸,左边险峻。 总之,该书内容博大精深,对战争理论、备战、军队教育、军事编制等一系列基本的军事问题都有所论述,是古代重要的兵法著作。 孙武,字长卿,人称孙子,出生于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是春秋后期著名的军事家。 他很早因事移居吴国,隐居乡间,悉心研究兵法,著《兵法》十三篇。 世人对其都不了解,只有吴将伍员知其不仅精通兵法,而且能带兵克敌制胜。 吴王阖闾三年(前512),伍员想催促阖闾兴兵伐楚,在与阖闾讨论兵法时,七次推称孙武兵法之精。 阖闾召见孙武,向他讨教兵法。 孙武一篇篇地讲其著述,阖闾不住地点头称是。 讲完以后,阖闾问道:“你的十三篇兵法,我都知道了。你可以试着操练带兵吗?” 孙武答道:“可以。” 阖闾问:“可以用妇人试试吗?” “可以。” 阖闾叫出宫中的一百八十名美女,交给孙武。 孙武将她们分为二队,以阖闾最宠爱的两位姬分别担任队长,让每个人都手持长戟,然后问:“你们知道自己的心、左右手和背吗?” 妇人们答道:“知道!” 孙武又说:“我击鼓发令向前,就是前胸。向左,就是左手。向右,就是右手。向后,就是背。” 妇人们说:“是!” 又规定了军纪,设置了执行军法的斧钺,并三令五申了各项号令。 于是孙武正式击鼓发令向右,妇人们大笑。 孙武说:“约束不明,命令讲得不清楚,是将领的过错。” 于是又三令五申各项命令,然后击鼓发令向左,妇人们又大笑。 孙武说:“约束不明,命令讲得不清楚,是将领的过错。已经讲清楚了,还不按号令执行,就是吏士的罪过了。” 说着就要斩左右队长。 吴王在台上观看训练,见孙武要杀他的爱姬,大惊,派使者赶快传令道:“寡人已经知道将军能用兵了。寡人没有这二姬,吃饭都没有味道,千万别杀她们。” 孙武说:“臣已受命为将,将军在军中,君主的命令也可以不接受。” 马上将两名队长斩首示众,让后边的两人为队长,重新击鼓发令。 妇人们随着号令,向前,向后,跪下,起立,全都合乎条令要求,没有一个人敢出声。 于是,孙武派使者向阖闾报告道:“队伍已经训练整齐,大王可以下来亲自检阅,即使让她们赴汤蹈火也一定能办到。” 阖闾传下话说:“将军解散部队回去休息吧!寡人不愿下去看了。” 孙武说:“大王只是喜欢我的论说,而不肯用我按兵法带兵。” 阖闾知道了孙武的军事才干,于是任命孙武为将军,与伍员、伯嚭一起带兵伐楚,攻克舒邑(今安徽庐江南),将投降楚国的二名吴将杀死。 阖闾想乘胜西进,进攻楚都郢,孙武说:“百姓疲劳,不宜继续用兵,还是等以后吧!” 以后几年,孙武、伍员又领兵南败越军,西败楚军,夺取了楚国的一些地方。 阖闾九年(前506),阖闾对伍员和孙武说:“以前你们说不宜攻打郢,现在怎么样?” 两人都说:“楚将子常十分贪婪,唐、蔡二国都很怨恨,大王要讨伐楚国,必须与唐、蔡合兵。” 吴、唐、蔡联军在伍员、孙武诸将的统帅下,越过大别山,进破楚囊瓦军于柏举(今湖北麻城东),五战五胜,攻进楚都郢城(今湖北江陵)。 以后,孙武还参加了吴军北击齐、鲁的军事行动,屡立战功,显名诸侯。 孙武所著的兵书《孙子兵法》十三篇,即:《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 全书不足六千言,却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具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被视为全世界古代最伟大的军事著作。 书中提出“兵者,国之大事”,“安国保民”是军人最高的价值目标。 要击败敌人,“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最好是以谋略“不战而屈人之兵”,其次用外交手段取胜,再其次才是用作战取胜,最不得已时才攻城略地。 战争是诡道,“兵以诈立”,要“知己知彼”,寻敌弱点,攻守兼用,以众击寡,避实击虚,出奇制胜。 “兵贵胜,不贵久”,强调进攻战要速战速决。 书中认为,杰出的将帅必须具备知、信、仁、勇、严五个条件。 知,指智谋出众,用兵如神。 信,指说话算数,严守信用。 仁,指仁爱民众和士卒。 勇,指刚毅果断,勇冠三军。 严,指严而有威,严守法纪。 治军的方法,主要是文武兼施,赏罚并用,修明政治,确保法制。 书中将地形分为通、挂、支、隘、险、远六种,根据地形决定作战方式。 《孙子兵法》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的瑰宝。 修远之思评
孙书的孙子孙武,因田、鲍四族之乱,逃到吴国,为将军。 孙武有三个儿子,次子孙明生孙膑,云云。 先秦著名军事兵法家司马穰苴、孙武、孙膑竟然都是同宗之人,这倒是中国历史上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