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卷二 外篇 至乐

 修远兮 2021-11-19


本篇论述的是有关人生快乐和生死态度的问题,所谓“至乐”,即最大快乐之意。

作者通过若干事例说明生老病死是自然变化,不以人的忧乐为转移,只要将这些统统看破,摒弃世俗的忧伤,安于所化,就能达到至乐的境地。

分节导读:此节主要论述了苦乐生死的问题,反映了庄子的人生观和生死观。庄子极其重视养生,提出“至乐活身”的命题,就世人所贵、所乐、所下、所苦展开论述,否定了世俗之见,表达了“无为诚乐”“至乐无乐”的观点。)

天下到底有没有至极的快乐?

有没有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

现在应当做什么,以什么为依据?

回避什么?

安于什么?

怎样趋就?

怎样舍弃?

喜欢什么?

厌恶什么?

天下人所崇尚的,是富有、尊贵、长寿、善名。

所喜欢的,是身体安逸、山珍海味、华美服饰、娇艳容貌、悦耳音乐。


而所卑贱的,是贫穷下贱、短命恶名。

所痛苦的,是身体不得安逸,吃不着山珍海味,穿不上华美服饰,看不到娇艳容貌,听不见悦耳音乐。

如果得不到这些,就会大为忧虑恐惧,这对养生来说,也太愚蠢了!

富有之人,身体劳苦,拼命工作,多积财富却不能尽情享用,这对养生来说,不也太外行了!

高贵之人,夜以继日,权衡利弊,这对养生来说也太疏忽了!

人一出生,与忧并存。

长寿的人昏昏沉沉,长期忧愁而不死去,这是何等痛苦呀!

这对养生来说,真是离得太远了!

烈士被天下人赞扬,却无法保全自己的生命。

我真的不知道这种善到底是真的善呢,还是真的不善?

如果以为是善,却不能够保全自己的生命。

以为不善,却足以使他人存活。

俗语说:“忠言进谏如不听从,闭口不言而不强争。”

当初伍子胥因为强谏而遭杀戮,但是不谏争,他又不会成名。

到底是有善还是没有呢?

现在世俗的所作所为以及他们的快乐,我也不知道是真的快乐呢,还是根本不快乐?

我观察世俗的快乐,所有的人趋之若鹜,争先恐后好像身不由己似的,却都异口同声地说是快乐,而我却不知道这些是快乐还是不快乐。

到底有没有快乐呢?

我以为无为才是真正的快乐,而世俗却以为是极大的痛苦。

所以说:“最大的快乐就是无乐,最高的荣誉就是无誉。”

天下的是是非非实在是没法确定的。

即便如此,无为却可以定是非。

寻求极乐,保全生命,唯有无为差不多可以达到目的。

请让我尝试着分析一下:

天因无为而清明,地因无为而安宁,天地无为相结合,万物由此而化生。

恍恍惚惚,不知从何产生!

恍恍惚惚,没有迹象可寻!

万物繁多,都是出自无为。

所以说:

天地虽然无为,而实际上无所不为也,而世俗之人,又有谁能够达到无为的境界呢!

分节导读:庄子的妻子去世了,庄子没有痛哭流涕,而是鼓盆而歌。在世俗眼里,亲人去世却不悲哀是无情的表现。惠子对庄子的指责正代表了世俗的看法,而庄子则站在道的角度反驳了惠子。在庄子看来,生死一如四时运行,都属自然变化,为死者痛苦哀伤是不通天命的表现,人不应为顺乎自然的事难过。)

庄子的妻子死了,惠子前往吊唁,庄子却一边分开双腿像簸箕一样坐着,一边敲打着瓦缶唱歌。

惠子说:“你跟死去的妻子生活了一辈子,生儿育女直至衰老而死,人死了不伤心哭泣也就算了,又敲着瓦缶唱起歌来,这岂不太过分了吗?”

庄子说:“不是这样。她刚死之时,我怎么能不感慨伤心呢?然而仔细考察,她原本就不曾出生,不只是不曾出生,而且本来就不曾具有形体。不只是不曾具有形体,而且原本就不曾形成元气。夹杂在恍恍惚惚的境域之中,变化而有了元气,元气变化而有了形体,形体变化而有了生命,如今变化又回到死亡,这就跟春夏秋冬四季运行一样。死去的那个人将安安稳稳地寝卧在天地之间,而我却呜呜地围着她啼哭,我认为这样做不能通达天命,所以也就停止了哭泣。”



分节导读:在此节中,作者虚构了支离叔和滑介叔两个人物,通过二人的对答,表达了“万物齐一”的观点。滑介叔对疾病的豁达态度为作者肯定,作者认为疾病乃自然变化在人身体上的反映,不必为此介怀。)

支离叔和滑介叔在冥伯的山丘上和昆仑的旷野里游乐观赏,那里曾是黄帝休息的地方。

忽然间,滑介叔的左肘上长出了一个瘤子,他感到十分吃惊并且厌恶这东西。

支离叔说:“你讨厌这东西吗?”

滑介叔说:“没有,我怎么会讨厌它!生命的形体,不过是借助外物凑合而成。一切假借他物而生成的东西,就像是灰土微粒一时间的聚合和积累。人的死与生也就犹如白天与黑夜交替运行一样。况且我跟你一道观察事物的变化,如今这变化来到了我身上,我又怎么会讨厌它呢!”

分节导读:此节仍是一个寓言故事。作者虚构了自己与髑髅相遇对话的场景,借髑髅之口,写出了人生在世的拘累和劳苦。从表面上看,庄子见空髑髅,是说人生的拘累、死亡的快乐,似乎是在鼓励人们追求死亡之乐。而实际上并非如此,髑髅死后的心理体验其实是庄子在逻辑上对人生困境的一种解脱,一种超越现实负累的精神解脱,是一种超越功利的纯精神快感。)

庄子到楚国去,途中见到一个骷髅,枯骨突露呈现出原形,庄子用马鞭从侧旁敲了敲,问道:“先生是贪求生命、失却真理,因而成了这样呢?抑或是遇上了亡国的大事,遭受刀斧的砍杀,因而成了这样呢?抑或有了不好的行为,担心给父母、妻儿子女留下耻辱,羞愧而死成了这样呢?抑或是遭受寒冷与饥饿的灾祸而成了这样呢?抑或是享尽天年而死去成了这样呢?”

庄子说罢,拿过骷髅,当做枕头睡去。

到了半夜,骷髅给庄子显梦说:“你先前谈话的样子真像一个善于辩论的人。看你所说的那些话,全属于活人的拘累,人死了就没有上述的忧患了。你愿意听听人死后的快乐吗?”

庄子说:“好。”

骷髅说:“人一旦死了,在上没有国君的统治,在下没有官吏的管辖,也没有四季的操劳,从容安逸地把天地的长久看做是时令的流逝,即使南面为王的快乐,也不可能超过。”

庄子不相信,说:“我让主管生命的神来恢复你的形体,为你重新长出骨肉肌肤,归还你的父母、妻子儿女、左右邻里和朋友故交,你愿意这样吗?”

骷髅皱眉蹙额,深感忧虑地说:“我怎么能抛弃南面称王的快乐而再次经历人世的劳苦呢!”

分节导读:此节作者借孔子之口强调“命有所成而形有所适”,万物的形成皆有一定道理,其形体必有所适之处。孔子知道颜渊的性格和齐侯不同,担心齐侯因无法理解颜渊的主张而加害颜渊。他以养鸟为喻,说明顺乎对方本性的重要性,认为只有以顺应对方的禀性、心意为前提,才有可能打动对方,而万万不可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同样的,若统治者将自己的意志强施于民,也会对人造成伤害。)

颜渊东去齐国,孔子面有忧色。

子贡离开座位,问道:“学生请问老师,颜渊东去齐国,老师您面有忧色,这是为什么呢?”

孔子说:“你问得很好。当初管仲有句话,我认为说得很好,他说:'小袋子不能装大东西,短绳子汲不了深井水。’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命运各有所定,形体各有所宜,不能够随意增加或减少。我担心颜渊向齐侯谈论黄帝与尧舜之道,又推崇燧人氏、神农氏的主张。齐侯听了就会反思自己,而无法做到,做不到就会产生疑惑,而使人疑惑就可能被置于死地。况且,你难道没有听说过吗?从前有一只海鸟停留在鲁都郊外,鲁侯把它迎进庙堂,设酒宴招待,并演奏《九韶》之乐助兴,备太牢之膳为食。海鸟却眼花缭乱,忧愁悲伤,不敢吃一块肉,不敢饮一杯酒,三天就死了。这是用养人的方法养鸟,不是以养鸟的方法养鸟。用养鸟的方法养鸟,就应该让鸟栖息在深林里,漫游在原野中,浮沉于江湖之上,捕食小鱼小虾,结队飞行,自由自在地生活。鸟类最讨厌听到人的声音,为什么还要对它大声喧闹不止呢!那些《咸池》《九韶》一类的乐曲,演奏在旷野之上,鸟听了高飞,兽听了远走,鱼听了潜入水底,而众人听了,就会围上来观赏。鱼在水里就能生存,人在水里却要淹死。人与鱼秉性各异,好恶也就不同。所以古代圣人不认为众人的才能都是一样的,也就不让众人承担相同的事务。名义要与实际相符,义理讲求适宜,这就叫条理畅达而保持福分。

修远之思评:褚小者不可以怀大,绠短者不可以汲深。人不能用小袋子装大东西,也不能用短绳子去提深井的井水。类似的话在《淮南子·说林训》中也可看到:“短绠不可以汲深,器小不可以盛大,非其任也。”人们常用它来比喻才力不足以胜任。孔子担心颜渊向齐君推荐的是自己所喜的治国之道,但由于齐君并不具备领会圣君之道的能力,颜渊的做法就相当于强行将大东西往小袋子中装,极易招徕祸患。《列子》中就曾有这样的故事。鲁国人施氏有两个儿子,一学文,一学武,学文的被齐侯重用,做了太子的老师。学武的得到楚王的赏识,成为“军正”。施氏的邻居孟氏也有两个儿子,同样一学文,一学武。可学文的向尚武的秦王说仁义,被处以宫刑。学武的向尚文的卫王说用兵,遭到刖刑。再好的东西如果使用方法不对,用的地方不对,也不能发挥出效力,向他人推举自己的观点就像找器物盛东西、拿绳子提水一样,必须要考虑对方能否接受、能接受到什么程度。)



分节导读:在此节中,作者通过列子对骷髅所发的感慨,阐述对生、死的看法。世人多为生而乐,为死而忧,见骷髅便联想到死亡。但在得道者的眼里,死骷髅未必忧愁,活生生的人也未必欢乐。人要想达到“至乐”的境界,就必须超脱生死,不为生乐,不为死忧。)

列子外出游玩,在道旁吃东西,看见一个上百年的死人的头骨,便拔掉周围的蓬草指着骷髅说:“只有我和你知道你是不曾死,也不曾生的道理。你果真忧愁吗?我又果真快乐吗?”

分节导读:此节的主旨与《齐物论》的主要思想遥相呼应,作者特地将种子、水草、青苔、蛴螬、蝴蝶、鸲掇乃至马、人都设置在一条演化链上,是为了强调“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事物表面上形态各异,实际却出自同一根源。物体从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人由生至死也是如此,不过是存在形式发生了变化。明白了这个道理,人就可以坦然地面对生死,顺应自然,达到“至乐”。)

物类千变万化,源起于微细状态的“几”,有了水的滋养便会逐步相继而生,处于陆地和水面的交接处就形成青苔,生长在山陵高地就成了车前草,车前草获得粪土的滋养长成乌足,乌足的根变化成土蚕,乌足的叶子变化成蝴蝶。

蝴蝶很快又变化成为虫,生活在灶下,那样子就像是蜕皮,它的名字叫做鸲掇。

鸲掇一千天以后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叫做乾余骨。

乾余骨的唾沫长出虫子斯弥,斯弥又生出蠛蠓。

颐辂从蠛蠓中形成,黄軦从九猷中长出,蠓子则产生于萤火虫。

羊奚草跟不长笋的老竹相结合,老竹又生出青宁虫,青宁虫生出赤虫,赤虫生出马,马生出人,而人又返归造化之初的浑沌中。

万物都产生于自然的造化,又全都回返自然的造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