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记第十三 淳于意

 修远兮 2021-11-19


淳于意,临淄(今山东淄博)人,因曾做过齐国太仓长,故又被称为“太仓公”,“仓公”。

淳于意从小喜爱医术,后跟随公乘阳庆学医,庆年七十余,博通医理,无子可传,自淳于意入门受业,遂将黄帝、扁鹊脉书,及五色诊病之法,一概授予淳于意。

几年后,医术臻于精良。

他常常匿名行医,为百姓看病。

汉文帝前四年(前176),因遭诬告,被拘长安。

他只有五女,而无儿子。

临行前,淳于意看着围聚而泣的五个女儿,深为没有儿子分担急难而叹息,怒道:“生子不生男,缓急无可使者!”

小女儿缇萦听后十分伤心,决意随父西去。

至长安后,缇萦上书文帝,为父鸣冤,并表示愿做宫中婢女,替父赎罪。

文帝为之感动,遂将淳于意免刑释放,并于前167年下令废除肉刑。

汉文帝召见淳于意时,对他学医的经过及临床治病的具体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询问,淳于意根据平日的“诊籍”,列举二十五例病人的诊治过程,对文帝的提问一一作了回答。

淳于意的“诊籍”,是我国目前现存最早的病案,有重要的医学价值。

“诊籍”记有患者姓名、性别、职业、里居、病因、病机、症状、治疗、预后等内容,具备了现代病案格式的主要款项。

通过“诊籍”,可以了解到淳于意高明的医术,并可窥知西汉初年医学发展的水平。

“诊籍”中记有内、外、妇产、口齿等科的二十三种病症,其中以消化系统疾病为主。

所论病因,以房事、饮酒为多,此外还有过食、寄生虫、过劳汗出、外感风寒等。

他精于望诊,有多例病人是通过望色而作出了确切的诊断。

他对脉诊更有丰富经验,“诊籍”中不仅记有浮、沉、弦、紧、数、滑、涩、大、小、代、实、弱等近二十种单脉,而且论述了脉大而数、脉大而躁、脉大而实、脉沉小弱等兼脉的诊断意义,其中有十例是单凭脉象判断生死。

在疾病的治疗上,淳于意以药物为主,常用复方,包括汤剂、丸剂、散剂、含漱剂、酒剂、外敷药、阴阳坐药等多种剂型。

他除方药外,还辅以针灸、冷敷等其他疗法,如北齐王阿母热厥一案,即以针刺足心而愈;齐中大夫龋齿案,则以药、灸并用获效,体现了当时医生针、灸、药并用的治疗原则。

尤为值得赞扬的是淳于意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当汉文帝问他“治病决生死,能无全失乎”的时候,他回答道:“时时失之,臣意不能全也。”

他列举的“诊籍”并不都是治疗成功的验案,其中对疗效不佳甚至死亡的病例也作了如实的记载,没有半点浮夸的风气,这种品格是难能可贵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