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视点 校园暴力背后的思考 近年来,频频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据法制网舆情中心统计,仅在2015年1月份至5月份,在媒体上曝光的校园暴力事件就有40多件,还有许多校园暴力事件还没有传上媒体,被众人所知。作为教师——校园中的重要成员,我们看待校园暴力,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认真去思考、分析其原因,积极去探索、寻找预防的渠道,与理性处理的方法。 校园暴力的定义,有专家认为是指发生在校园内外的,由同学或者校外人员等针对受害人身体和精神所实施的、达到一定严重程度的侵害行为。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校外人员之间均可能发生暴力行为。这是一个普遍认同的定义。校园暴力带来的危害同样不可小觑。首先,对受害者的身心造成极大的危害。在这些受害者当中,绝大多数都是我们在校的学生,生理与心理还在小心翼翼地成长与发展中,如果此时受到校园暴力的危害,会在他们的心灵中种下阴影,如果这些阴影在没有有效措施的干预下,那么,在他们将来的成长与生活中都很难散去。据专家调查,很多校园暴力的受害者,都会出现厌学,情绪低落,甚至出现自伤,自残、自杀的行为。其次,那些施暴者对于他们本身来说也是一种危害。一种没有理性的刚强是一种情感的缺陷。那些人在言行上伤害了他人的同时,自己的心灵也在渐渐糜烂,最终把自己的灵魂带进深渊。在当中,很多施暴者都是未成年人,心理与生理还未成熟,对于这些人,我们以批评教育为主,但是如果他们不悔悟改正,将来成长(成年后)走出社会后,终究逃不掉法律的制裁。法律,在每个人面前都是平等的。“害人终害己”虽然是一句简单明了的俗语,但它却印证了辩证主义中的因果关系。最后,校园暴力对校园,对社会来说,也是一种潜在的危害。近年来,频频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让社会对我们学校的教育产生一种误解,认为这些校园暴力现象的存在,是由于我们教师纵容或教育不当所致,从而让我们的师风师德面临了极大的挑战。校园暴力的存在,一方面在客观上打乱学校正常教育秩序,另一方面则是在主观上使在校园里学生产生一种担惊受怕的心理,从而对学校的管理产生不信任感。这种不信任感一旦上升到学校层面上,就会形成一种脆弱的校园生态环境。在这种环境下学习,学生的学习效率会逐步降低。也有很多校园暴力是发生在校园外面,除了给社会造成恶劣的影响外,更多的对我们学校的教育一种伤害,因为学校的学生参与了其中,并充当了主要的角色。那些施暴者,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教育,将来出到社会,必将也会成为社会的危害。 校园暴力事件的频频发生,与我们当前的教育以及社会环境是分不开。一个人来到世界上,必然受到家庭教育的感化、学校教育的干预以及社会环境的浸染。这三个因素,任何一个因素都可能造就校园暴力事件的产生。现在,我们这三个因素都存在自身的问题,那便是家庭教育的缺陷,学校教育的疲软与社会环境的恶化。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连任的老师,对孩子成长与学习的影响是最大的。可是到目前为止,很多父母还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总是不断的否定自身的教育能力,从而缺失了最起码的教育意识。一个好习惯可以造就一个扬长避短的好性格,而这种性格就是你的优秀的命运,而孩子的好习惯是在家庭教育中开始培养并养成的。现在,我们很多家庭教育都存在这样的缺陷,就是不重视好习惯的培养。这使他们将来成长的道路上丧失了很多免疫力。其次家庭教育初级阶段的放纵,也成了家庭教育的一个缺陷。很多孩子在小的时候,都是被父母和爷爷奶奶宠着,形成一个强烈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天下唯我独大。这些孩子一旦进入了校园,过着集体的生活的时候,就会有很多个强烈的自我中心,就会产生一个既碰撞,也磨合的过程。有些“中毒”深厚的孩子,当他们在校园里,或校园外遇到矛盾的时候,因为自我中心意识太强,处理矛盾往往是粗暴而简单的。矛盾越深,处理起来则越粗暴而简单。那些处理方式便是辱骂,进而是拳头。这两种方式一开始还不至于形成校园暴力,但用这些方式处理久了,内心中会产生一种靠辱骂与拳头对能保住自我安全或树立权威,或引起关注的意识,就容易酝酿出校园暴力。最后,就是我们的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太多。很多父母为了生计,都外出打工,把自己的孩子交给孩子的爷爷奶奶或是其他亲戚来带,甚至是让他们自己生活。他们的内心中会产生一个强大的自我保护意识,而这种意识诱发出的行为在没有得到有效的监督管理下,往往是非理性的。另一方面,就是在没有即权威又深爱的监督管理下,容易产生一种放纵自我的心理意识,让社会外一些不良的东西侵入他们的心灵。久而久之,这些因素就会成为校园暴力的“火星”。 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也是相当疲软的。现在,我们的教育确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我们的教育水平还不足以良好地维护这个主体。我们老师就会在教育行为上收放不当,一方面过于紧张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我们的教育惩戒功能丧失后,放松了自己的教育管理力。在当下校园里,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这样的实例,由于过分的考虑学生的身体与心理问题,学生犯错误了,我们老师也只是管得很松。我们的教育制度中保护措施,是严重偏向学生这一方的。如果一个学生出了事,尤其是因为心理原因出了事,无论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学校(尤其是他的老师)都要负很大责任。我们老师都只能从学生的眼前利益出发,用一种软弱迁就的方式,最大程度的“保护”他们。在很多学校里,我们都可以看到不少任性,我行我素的学生。他们在学校里违反规章制度了,而我们的老师,只是形式上批评教育了学生,就不用过分的担心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而出现的问题。然而,就是这样的教育方式,让很多学生失去了对物,对人最起码的敬畏之心。当将来他们遇到矛盾与处理矛盾的时候,就不会尊重对方的健康权与生命权。另一方面,教师的教育素养有待提高。现在,很多教师自从担任教师起,就已经停止了学习的脚步,对学生成长中出现的生理特点与心理特点不去关注,也不去研究,就只会抠教材,然后上好课。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其心理方面也愈来愈复杂了。作为教师,固步自封,没有良好的生理知识与心理知识的支撑,遇到学生出现的问题,我们教师处理起来,不但效果不好,反而让学生出现一种逆反心理,这倒成为将来校园暴力事件的一点潜意识里的火苗。 现在,我们的社会是一个很复杂的社会。学生是处于成长中的人,拥有一颗好奇的心灵,他们对社会的接触是很敏感的。他们对社会一些东西的吸收远远比对课本知识的吸收强得多。因此,社会上很多不良的东西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心灵,而且其影响力远比教师对他们的影响力强。那么,社会上哪些不良的影响会为成为校园暴力产生的祸根呢?第一,社会上一些不良的青年(或成年人)对学生的接触。我们的学校毕竟不是全封闭的学校。放学后或周末,或寒假暑假,学生还是要走出校园接触社会。现在很多社会的不良青年(或成年人)有目的地去接触我们的学生,宣扬一些所谓讲义气的暴力知识,教唆他们去辱骂他人与攻击他人。让学生觉得为人出头,帮人打架是一些讲义气的举动,并且还引以为荣。现在很多校园暴力事件的源头都只是两个人的矛盾,却演变成几个人甚至十几个人围打一个人的恶劣事件。这当中,就有所谓的义气在煽风点火。第二,不良的网络游戏与灰色文学对学生心灵的侵蚀。游戏和影视文学以其鲜明生动的形象特征,在更宽广的思想空间上影响甚至左右了青少年的道德和价值评判。暴力游戏的快意杀戮,港台影视的黑社会英雄,在青少年心底播种的就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对邪恶的认同和膜拜。这些网络游戏与灰色文学对学生来说,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很多学生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心灵受到严重的侵蚀。当他们面对现实的矛盾处理起来的时候,多少会受到游戏模式与灰色文学的影响,多了点冲动,少了点理智。 要预防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情,作为家长、学校与社会都必须予以重视,要做到内在修心,外在依法。修心为本,以法为托。作为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中最重要的教育,而作为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入心渗骨的,也是终生的。父母必须要意识到这一点,加强与孩子心灵之间的沟通,保持父母与孩子应有的亲密关系。在这个前提下,要留意孩子的交际情况与思想动向,一旦发现什么问题,要及时采取干预措施与引导措施。此外,还要加强孩子的规矩教育,形成良好的家风门风,在孩子的心灵里树立起一个强大而无形的规则意识。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很重要的。在我们学校里,要注重全面发展,不要让全面发展成为一个口号。在当下的环境中,心理干预这一块要加强建设,及时对学生在生活、学习中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干预引导。我们老师,不要只把眼光局限在课本教材中,对学生心理这一块也必须要加强培训学习,并且要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帮学生解决出现的心理问题。在校园中,因为学生的心理发育还不成熟,对事情的处理上,往往会出现明显的偏执性,喜欢用一种特别的方式显示自身的存在。当他们遇到矛盾的时候,内心容易出现强烈的逆反心理,其行为容易失去常态。所以,我们老师要了解学生成长中的心理发育的特点,从心理上做好预防措施,尽可能从源头上遏制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以法为托,这个托是极其重要的,它是校园与社会良好秩序的保证,是纯理性的。作为父母,在教育孩子上面,并非每个人都那么理性。作为教师,并不是每个人都有专家般的说教艺术。就是专家般的说教艺术,也并非能解决学生全部的内在心理问题与外在的矛盾问题。现在,我们中国的法律的惩戒功能几乎都是用在成年人的身上,而对未成年人的学生,法在他们的身上几乎都是强调保护功能。这样并非是很理性的。现在有不少问题学生,就因为法的保护功能,在校园内外无所忌惮的做一些违反学校规章制度,甚至是违法的事情。针对未成年人的学生,法律应该具有适当的惩戒功能,让法的威慑力时时刻刻都在学生的心里存在着。只有这样,当学生遇到矛盾冲突的时候,内心始终有着对生命的敬畏,才不至于让矛盾冲突演变成暴力事件。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每日为你推送最新的文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