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一起学习、成长——朗诵比赛,还没进入紧张的准备状态 那份关于朗诵比赛的方案曾被科组长放在群里,我没有仔细看过,但知道有这回事。其他的事一直我都忙着,而办公桌上的作业却总也改不完——也不知道到底忙些什么事了。 上个星期四,我把我们班参加朗诵比赛的名单与内容报了上去,共七个人。其中,曾宏宇参加个人比赛,而林培杰、林欣怡、冯靖雲、张欣怡、胡意淳和冯汇祺参加小组比赛。其实,无论是参赛名单,还是参赛内容,都令我头疼了一番。在班里一问谁要参加朗诵比赛,很多小手刷刷的举了起来,平时叫孩子读书都没有那么积极。该选谁呢?思考了一些时间,我只能从平时读书比较积极的孩子中选了,便选到了上面提到的同学。参赛内容,起初我让孩子们自己选,但人多难统一。那首《听听,秋的声音》,我看很多孩子们都挺喜欢的,但隔壁班已经选了,我不想选与他们一样的,选另外的,而另外的,在课本中,孩子们都不大喜欢。“那我在网上找找看吧。”我跟孩子们说。 说真的,对这次朗诵比赛,我有一些担忧,对我们班的几个选手。平时早读课的时候,他们都有开口读,都读得蛮大声的,但一让他们上讲台来读的时候,往往胆怯,读出来的声音很小。我站在教室后面,几乎听不清楚。 星期三下午,我有两节课的空闲时间,便在网上找一下适合孩子朗诵的材料,挑来挑来去,最终决定了个人朗诵的作品是《感恩老师》——一篇较为抒情的散文,小组朗诵的作品是《窗前,一株紫丁香》——一首抒情的诗歌,不是很长。两个作品,都是与老师有关联的,能表达出深深的师生情。我把这两个作品打印出来,然后分给孩子们。小组朗诵方面,需要对朗诵内容进行分工,我把这工作交给林培杰去负责了。林培杰是学习委员,得让他做点事才行,否则这个学习委员真的只是挂个名而已。 好像是星期四那天,不记得是什么时候了,我曾让那让几个孩子上讲台来朗诵,看他们准备得怎么样了。不听还好,一听有一点失望,他们还没有进入那种状态:谈不上朗诵,只能说是读吧。没有任何感情的融入,语速平平,声音也比较小。可以说——从开始到结束,没有任何的抑扬顿挫。待他们“朗诵”完之后,我连忙给他们补充几点知识,告诉他们朗诵需要感情,需要抑扬顿挫,需要配合一定的肌体语言。但我知道,这还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跟他们分析他们要朗诵的作品,要对词句进行把关,还需要做一些示范等。只是我也不知道能不能挤出时间做这些事情。 我回到办公室里,准备忙一些课题上的事情。一年级的几个孩子跟随着他们的老师走了进来,然后声情并茂的读一篇课文给他们的老师听。这把我吸引住了,孩子们的声音那么稚嫩,响亮,也比较有感情。读完后,老师细心给他们一些朗诵上指导。我看到,他们对朗诵比赛的准备已经进入了良好的状态了。孩子们的眼里,童真与斗志并存。想想我们班那几个孩子,好像还没有进入紧张的准备状态,都带着一些拿稿上台读完万事就OK的心理。 星期五下午放学,我要留下来值班,在校园里徘徊的时候,碰见了一个女孩子,手里正拿着稿,一边慢慢的走着,一边深情朗诵着里面的内容。那声音格外动听,富有感情。她这种刻苦勤奋的精神让我情不自禁给她竖起大拇指——值得点赞。现在,周末两天已经过去了,我们班那几个参加朗诵比赛的孩子,不知道在这两天里,他们有没有像那个女孩子那样,认真、积极的练习着。 但愿他们对这次朗诵比赛,会足够的重视! 2019年11月25日星期一早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