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是应该带着感情的 无论以前是作为英语老师,还是现在作为语文老师,孩子们朗读课文是我们经常接触的事情。然而,当我们听到孩子朗读课文的时候,可以很明显感受到孩子们的朗读往往是没有带任何感情色彩的,也可以说他们没有用感情来朗读课文。 没有感情的朗读是缺乏美感的,也没有生命的张力。 我作为三(1)班的语文老师,对孩子的课文朗读也颇为关注。开学的第一周,从教孩子们的第一课《大青树下的小学》后,我就对孩子的朗读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与分析。当然,在这之前,我对这篇课文的整体、意境及内部的词句结构也认真了解过:课文篇幅不长,里面的内容充满了校园的生活气息,轻快明朗,而所用的词句都比较朴素简洁,很适合孩子们去读。教过他们生字词外,但我再示范读了一次,他们基本会读了。全班读的时候,他们读书的声音还是非常响亮的。我抽读的时候,还是有少部分孩子不会读。会读的孩子,也读得很小声。当我站在三、四米外的时候,基本听不到了。 “读大声点!”我跟他们强调,还是那么小声。倘若班里再骚动一下,一点声音都听不到了。 孩子们都习惯全班齐读,至少全组齐读,才可以读出足够大的声音来。但这种齐读有没有效果呢?或许有吧,但效果很小。在一次语文课上,我让学生齐读一篇课文,绝大部分的学生都在读了,声音很大,去“巡逻”的时候,也可以分别听到孩子嘴里发出的声音,只是被整体声音掩盖着,听得不是很清楚。待孩子们读完之后,我打算抽几个学生单独来读一下,结果就发现些问题了,整篇课文读下去,除了一个孩子读得稍微读得流利准确一些外,其他孩子都存在不会读、中间卡住、读音错误等问题,而且读的声音都非常小声,稍站得远一些就听不到了。我想,我对这样的结果不是很满意的。齐课并不能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更不利于感情在朗读中的渗透。朗读,要的不仅仅是声音,还有感情。 我们应该知道,齐读,容易把孩子们朗读时的错误淹没掉。大家一起读,大体是没错,都可以把朗读顺利的进行到底。有一些孩子不会读,可以稍微慢一点点,就可以很好的跟音(跟随别的同学的读音)读了。所以这看似流畅,一让他们单独来读的时候便哑火了。还有,齐读的声音,你无法清楚的分辨出个人的读音是怎么样的,那字有没有漏读,有没有念错,发音是不是正确的等都很难在齐读中发现。在当下,很多时候,我们为了追求那一个气势,显示出孩子们的集体精神,都喜欢采取齐读的方式进行课文朗读。但读来读去,取得的效果始终不大好,也关注不到感情的是否融入。 齐读,不利于孩子的个性发展。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全面发展就意味着呵护孩子的个性发展。每一个人的兴趣爱好不一样,每个人的闪光点也不一样。在朗读课文的时候,应该带着自己感情,带着自己的思考,于是会有自己的思维节奏,因此,每一个孩子朗读课文的最佳速度应该也是不一样的。齐读,众声音凑在一起,彼此迁就着,跟随着,或许提高了胆量,声音是大了很多,但读出来的声音往往失去个性、失去灵魂了。一起齐读的人越多,越没有个性、灵魂。而其中的感情,更是容易被忽略掉了。一个班五十多人,有少部分孩子语文底子薄,有几个甚至可以说一点底子也没有。齐读的时候,嘴巴动着,能断断续续跟着读。单单从声音来看,是很难看出这些症状来的。我们很容易被齐读的气势、声音迷惑,认为班里的孩子都读得不错,在声音方面。 现在,在语文课堂上,除了全班同学齐读,也有小组(应该说大组)齐读,也有三、四一起读个人读的,还有个人读的。当三、四个人一起读或个人读的时候,问题就暴露出来了。小声,读漏,读错等一系列问题都会暴露出来。但三、四个人一起读或个人读,在语文课堂中还是比较少这样做。制约的因素很多,比如说教学进度的把握,教学氛围的营造,学情的认识等。 所我了解,这里大部分三年级的孩子还没有形成半自动化的阅读。这也是制约孩子流利朗读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他们的思维的抓力还非常疲弱,阅读的时候,都把专注力放在每个字的字形与发音上面了,一旦进行朗读了,思维便跟不上朗读的速度,就会出现小声,读漏,错读等现象。更谈不上如何有感情的朗诵课文了,而且大部分的孩子也没有这样的意识。——然而,朗读真的需要带感情的。有感情的朗读才能彰显语文学科的美,良好的情愫才会慢慢渗入血液,渗入心灵——形成一股持久的动力。我们要知道,任何一门学科都应该是情智相融的。在当下,我们的教育一直都是偏于智育的,因为智育从眼前来看,它与孩子的考试分数成正比例,便习惯性地把情育忽略掉了。 真正的教育,应该是情感的交流,思想的交流——是心灵的活动。智育脱离了情育,是一种缺陷的教育,会让他们将来在处世过程中陷入危险的境地。在当下,很多人有知识没有文化,高智商低情商也便是忽略情育的后果。 文字是死的,但成为一篇文章后,文字便是活的。然而,它的血肉灵魂都是人赋予的。有感情的朗读文章,正是彰显文章血肉灵魂的最直接方式。 要想让朗读应该是带着感情的,我们必须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孩子的基础知识要过关。朗读,必须认得所要读的内容,可以形成半自动化的阅读。三年级的孩子,应该具有查字典的能力,对课内的文章,可以通过自学形式解决读音问题,也可以看懂一些童话。所以,三年级的孩子,应该要具备半自动阅读的能力。另一方面,孩子要了解自己要阅读的内容,了解里面的感情基调。一些名家的作品,还要了解他们写那些文字时的背景。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要想做到这些,也非常不容易,需要我们老师去点拨与指导,甚至是示范。解决好这两方面的问题外,我们要知道,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过程。三年级的孩子,就有感情朗读课文来说,还处于一个刚入门的阶段,需要大量的练习,而教师的指导工作、示范工作不仅需要细心,还需要耐心。另外,我们不要忽略孩子们有一种想要开口却又害怕开口的心理,要多鼓励,多包容。只有这样,才会让有感情的朗读成为孩子学习上的一个习惯。 2019年11月29日星期五夜完成 更 多 精 彩 请猛戳右边二维码 公众号ID 一片荒草照野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