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代码,可以理解为“代码化”编程的一种“优化”,人还是一拨人(程序员),唯一的好处就是可以少写一些代码?至于能少写多少,这个就要看不同低代码产品了。而且对于很多产品而言,程序员和项目管理人员对于“什么地方还需要写代码”“这些代码需要多久时间难度如何”很难做出准确的判断。这也就是使用低代码的一个悖论(鸡肋): 正常写代码开发时间 > = < 低代码平台学习时间 + 低代码平台代码开发时间 + 低代码平台无代码开发部分 ???
其中,“低代码平台学习时间”,等于是程序员多花的时间; “低代码平台代码开发时间”,这个原则上和程序员使用代码开发时间相同,一拨人做同样的事情; “低代码平台无代码开发部分”,这个是节省时间的,毫无疑问;
上面这个公式如果要使“<”成立,如果低代码平台功能和性能都没有问题的前提下,“学习时间”+“无代码开发部分”的时间要 < 正常编写这部分代码的时间!数学上就是这样的,但是由于低代码平台通常本身功能上的限制和性能上的问题,往往还达不到真实意义上提升开发效率的结果。可能只有极少数有这个能力。
现阶段,我看见网上有一些针对“0代码/无代码”开发模式的诟病,其实,在我看来还是没有遇上靠谱的产品(其实就是没有碰上iVX ^v^),那些0代码产品往往实只能实现很窄范围内的应用。
 我们总结了一下,如果挑选低代码和无代码产品?其实让我们来分析一下“代码是如何产生的”这个问题。 现在比较流行的编程方式,就是面向对象,在这种编程思想下,代码可以分解成以下两部分:对象定义 和 对象之间的逻辑。
1. 对象的定义,前端的对象类库和框架已经很多了,也都做的不错,因此难点在后台的对象定义,这个比较难,大家可以重点看一下! 2. 对象之间的逻辑,这个是难点!如果能够表达复杂的对象逻辑,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简化代码,才能节省编码时间。所以大家选一款低代码、0代码产品的时候,重点看看“复杂逻辑可以表达吗?”“表达复杂逻辑的方式如何?是否完备?” 如果这个做的不好,一定不是一款好的低代码/0代码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