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你一个跟孩子沟通立马见效的公式,有具体案例讲解

 速读速记 2021-11-19

早上跑步,听徐玲讲心理咨询师是怎样做管理的。

对于这个话题我还是挺好奇的,毕竟无论是作为家长,还是作为企业的管理者,都会涉及到怎样督促别人的问题。

但是,心理咨询师的工作会更被动一点,完全没有权利督促来访者,或者是患者,怎样让他们思想上和行动上做出改变呢?怎样改善他们的生活呢?

心理咨询师对他们既不能施压,更不能强迫,也没有什么明显的激励措施,但是就是能帮助到来访者,这很厉害,很高级啊。

徐玲请教的是著名的心理咨询师李松蔚老师,老师说:

首先,每个人都有改变自己的内在动机。心理咨询师的任务不是给客户提供一个新动机,而是去挖掘他内心本来就有的动机。

先不说别的,光这一点就已经醍醐灌顶了。回想我跟孩子互动、跟同事互动,非常有效的场景全都是激发了他们自有的动机而发生的。

反而是对于你设置的奖励或者惩罚,不是那么有效,甚至会有反作用。

那怎样挖掘呢?

李松蔚老师有一个钥匙,叫做从客户的抱怨中找。抱怨是负能量,但抱怨也恰恰能说明他想改变什么,这时候,心理咨询师要找到、并把这个动机翻译出来。

比如,一个男孩说“我的成绩不好。”咨询师会说,“哦,原来你想提高自己的成绩”;如果男孩说“同学们好像都不怎么搭理我。我在同学当中没地位”,心理咨询师会说“哦,你想改善你和同学们的关系”。

同样的,在职场上你也可以用这个方法,当你听到下属抱怨,你可以把它翻译一下。

这个简直是太妙了。

这个转换公式,直接把负能量变成了对未来有希望的状态。

让对方看到,隐藏在自己负能量下的真实状态其实是想变得更好的正能量,是有火种的。

当然,你会觉得,这不就是灌鸡汤嘛,我试过啊,没用。

哎,不要急,接下来,第二步,趁着对方然气动力希望,马上和他一起制定一个具体而且微小的行动方案

李松蔚老师说,客户在做完咨询以后,往往很亢奋,想立马让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这时候,你得给他泼一盆冷水;别急,我们先谈一谈下一步具体怎么做。

比如,一位妈妈给自己立了一个flag,以后再也不对孩子发火了。李老师会对她说,不要对自己期待那么高,你还会发火的。你只要做到,发完火以后,对孩子说声“对不起”就可以了。如果还做不到,那就把难度再降低,不用说“对不起”,给孩子倒杯水表达一下歉意也行。

这简直是太棒了。

先定目标,再行动,但是这个行动一定要靠近自己的最近发展区,甚至是舒服区,毕竟第一次改变是很艰难的,你需要一个很容易做到的第一次。

有了第一次,以后就简单多了。举个不恰当的比喻,你从来不说谎,但是只要有了第一次,后面再说谎就简单多了。还有其他坏事也是一样的,只要有一次,后面就越来越从容了。

哎,反过来也是成立的。

这就是最小化行动闭环。

第三步,如果在行动过程中,发现了问题怎么办?

心理咨询师的工作方法是,不直接给建议,而是通过问的方式,引导客户自己发现问题,自己给出问题的答案

比如,小明数学考了80分,非常懊恼,觉得考砸了。李老师就问他,你觉得考好的标准是多少?小明说,怎么也得90分才行吧。李老师再问,这个标准是怎么定的?达到90分对你

的意义是什么?小明一下子陷入了思考,突然发现这个标准是自己定的,一次考试失误,并不是什么无可救药的后果。

简直是棒的不要不要的,这不就是帮助别人建立PDCA的思维模型点蓝字试试)吗?

看来,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过程还在继续,见相非相,除了大智慧,还需要更多的实践。

今天小明,又要回家了,我准备拿这个咨询法试试。

哈哈哈,你get到什么了没?欢迎留言探讨或者进群交流。

……………………………

如果你也觉得这篇文章很棒,右下角点个在看  ,马上加客服进相应的交流群哦。(表明身份老师,家长,学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