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浙江象山迎来世界级濒危物种,二十年来数量翻了十倍,依旧是濒危物种

 狸猫之一爱科普 2021-11-19

浙江象山迎来世界级濒危物种

转眼又到了这个季节,候鸟们开始启程前往过冬地,一些行动迅速的候鸟甚至已经到达。

近日,有鸟类爱好者在浙江象山道人山滩涂上,拍摄到了10余只黑脸琵鹭,它们惬意地漫步滩涂,互相清理羽毛,慢悠悠的觅食游玩。

只有鸟类学家和敏锐的观鸟者知道这是一种罕见且鲜为人知的物种。对于普通人来说,它只是一种白色长颈长腿鸟,看起来跟白鹭差不多。但其实这种鸟类极度的稀有,早在20世纪80年代全球数量就仅剩下288只。

在各国的通力合作下,它的数量有所回升,但依旧是世界级的濒危物种,在我国自然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今天咱们就来稍微了解一下这种鸟类。

黑脸琵鹭

鹭亚科的鸟类全世界共六种,只有黑脸琵鹭是濒危物种。它们算是中型的涉禽,身高i在60-80厘米左右。最明显的特征就是黑色的脸蛋,细致点描述的话,它的额头、喉部、脸、已经眼周全都是黑色的,但有这种特征的中型涉禽并不少,因此人们一般以其勺状的扁平嘴巴进行识别。体态优美的它们很符合东方的审美,扁平的嘴巴也因为形似我国的古典乐器琵琶而得名。

它们喜欢有条不紊地扫荡低洼的海湾、池塘和湿地。觅食的时候,会摆动它们的头通过水,让勺子状的嘴巴迅速来回,直到捞到倒霉的鱼或甲壳类动物 。然后,它们兴奋地把脖颈向后倾斜,将猎物直接吞掉。

最妙的是,黑脸琵鹭会通过协调编队,将猎物群赶到到浅潮汐水域,互相帮助,共同觅食。

黑脸琵鹭会在3-4月就来到繁殖地区,为5-7月的繁殖做准备。认定了配偶之后,它们终身都不会改变。每次产下4-6颗卵后,黑脸琵鹭夫妇会一起培养幼鸟,带它觅食教会它飞行,直到11-12月,才会带领幼鸟离开繁殖地前往过冬地。

保护历史

作为珍稀程度仅次于朱鹮的鸟类,它们却相对不为人知,但亚洲可能没有其他鸟类有比黑脸琵鹭丰富的保护历史。

1990 年代,第21届国际鸟盟世界会议在德国罗森海姆举行,保护者第一次将黑脸琵鹭的保护计划提上日程。但到了1994年8月,BirdLife亚洲合作伙伴国际商定联合行动才开始行动,此时它们已经只有几百只了。

作为该决议的结果,中国台北的鸟类保护组织牵头起行动计划,该计划在同年9月开启。1998年,台北甚至还建立了台湾黑脸琵鹭保护协会(TBSCA)。中国香港也将包括盖威池塘、红树林和绵延不起的潮汐泥滩划分入麦埔自然保护区,为黑脸琵鹭保驾护航。中国内陆因为土地宽广,本身就有许多保护区,我们将它们列为一级保护动物,对它们施行严格的保护,并作为牵头和日本签订了《保护野生动物迁徙物种公约》,其中对黑脸琵鹭保护的配合作出了详细方案。

其他邻国,包括韩国朝鲜也把自己渺小的国土划分出了不允许人类进入的黑脸琵鹭筑巢区。

后记

在这些努力下,到了2010年,黑脸琵鹭的数量翻了十倍,达到了2346只,但2011年数量却下降了21%,当时保护者慌得不行,也找不出原因。好在很快数量又稳定了下来。

到了今年,黑脸琵鹭数量比起2010年上升了843只,达到了3189只。虽然数量听起来还是很可怜,但稳定上升总是好事。

希望在动物保护方面,世界各地都还能像这样抛弃一切隔阂,通力合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