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哉长江! 西接岷、峨①,南控三吴②,北带九河③。汇百川而入海,历万古以扬波。至若龙伯、海若,江妃、水母④,长鲸千丈,天蜈九首⑤,鬼怪异类,咸集而有。盖夫鬼神之所凭依,英雄之所战守也。 时也阴阳既乱⑥,昧爽不分⑦。讶长空之一色⑧,忽大雾之四屯⑨。虽舆薪而莫睹⑩,惟金鼓之可闻。初若溟濛(11),才隐南山之豹(12);渐而充塞,欲迷北海之鲲(13)。然后上接高天,下垂厚地;渺乎苍茫,浩乎无际。鲸鲵出水而腾波(14),蛟龙潜渊而吐气。又如梅霖收溽(15),春阴酿寒(16);溟溟漠漠,浩浩漫漫(17)。东失柴桑之岸(18),南无夏口之山(19)。战船千艘,俱沉沦于岩壑;渔舟一叶,惊出没于波澜。甚则穹昊无光(20),朝阳失色;返白昼为昏黄,变丹山为水碧(21)。虽大禹之智,不能测其浅深;离娄之明(22),焉能辨乎咫尺(23)? 于是冯夷息浪(24),屏翳收功(25);鱼鳖遁迹,鸟兽潜踪。隔断蓬莱之岛(26),暗围阊阖之宫(27)。恍惚奔腾,如骤雨之将至;纷纭杂沓,若寒云之欲同(28)。乃能中隐毒蛇,因之而为瘴疠(29);内藏妖魅,凭之而为祸害。降疾厄于人间(30),起风尘于塞外。小民遇之夭伤(31),大人观之感慨(32)。盖将返元气于洪荒(33),混天地为大块(34)。 【释词】 ①岷、峨:长江西部的岷山、峨眉山。这里借代巴蜀。 ②三吴:古地名。三国吴韦昭有《三国郡国志》,其书久佚。一般认为吴郡、吴兴、丹阳为三吴,泛指东吴所在地,在长江南部。 ③九河:《书·禹贡》记载当时黄河流至河北平原中部后,“又北播为九河”。一般泛指黄河下游许多支派的总称。 ④龙伯、海若、江妃、水母:即龙神、海神、江神、水神 ⑤天蜈:即天吴,水伯、水神。《山海经·海外东经》说它“八首人面”。 ⑥阴阳:中国古代哲学的概念。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一切彼此相互对立、矛盾统一的事象物理,都可以用阴阳来概括,如天地、昼夜、黑白、动静、上下等等。《易经》:“一阴一阳之谓道。” ⑦昧爽:昧,暗;爽,明。 ⑧讶:迎也。 ⑨四屯:屯,聚集。四面聚集。 ⑩虽舆薪而莫睹:《孟子·梁惠王上》:“……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舆薪,一车柴。睹,见。 (11)溟濛(ming meng):形容烟雾弥漫。张昱《船过临平湖》诗:“只因一霎溟濛雨,不得分明看好山。” (12)隐南山之豹:汉·刘向《列女传·陶答子妻》:“妾闻南山有玄豹,雾雨七日而不下食者,何也? 欲以泽其毛而成文章也,故藏而远害。”这里借以咏雾。董思恭《咏雾》诗:“终南晨豹隐,巫峡夜猿吟。” (13)北海之鲲:《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寓言中的大鱼。 (14)鲸鲵:即鲸鱼。雄者为鲸,雌者为鲵。 (15)梅霖:梅雨。 元·龚《吴侬行》:“吴侬畏雨如畏虎,不道梅霖是时雨。”溽:湿热,闷热。收溽:结束了闷热。 (16)春阴:春季阴天时空中的阴气。南朝·梁简文帝《侍游新亭应令诗》:“沙文浪中积,春阴江上来。”酿寒:逐渐酿成寒冷的空气。明·陆采《明珠记·桥会》:“正西风酿寒,冷入绣罗裳,随风轻荡漾。” (17)溟溟:幽暗,迷茫。唐·顾况《送别日挽歌》:“日溟溟兮下山,望佳人兮不还。”漠漠:迷蒙貌。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俄倾风定云墨色,秋风漠漠向昏黑。”浩浩:水盛大貌。南朝·鲍照《梦还乡》:“白水漫浩浩,高山壮巍巍。”漫漫:广大无际貌。宋·范成大《题山水横看》诗之一:“烟山漠漠水漫漫,老柳知秋渡口寒。” (18)柴桑:县名。西汉置。故治在江西九江市西南六公里。曹操自江陵顺江东下,诸葛亮至柴桑与孙权共同抵抗。 (19)夏口:地名。又名汉口,指汉水注入长江处。在今汉口与汉阳之间。 (20)三国时孙权在此筑城以驻军,是今武昌最早的一座古城。 (21)丹山:南方当日之地。南朝·江淹《水上神女赋》:“非丹山之赫曦,闻琴瑟之空音。” (22)离娄之明:传说为黄帝时人,视力极强,能见百步之外,秋毫之末。 (23)咫尺:比喻距离很短或很近。 (24)冯夷:即河伯。《庄子·大宗师》:“冯夷得之,以游大川。” (25)屏翳:有多种解释。一说雨师。《山海经·海外东经》:“雨师妾在其北。”郭璞注:“雨师谓屏翳也。”一说云神。《楚辞·九歌·云中君》王逸注:“云神,丰隆也,一曰屏翳。”一说风师。《文选·曹植〈洛神赋〉》:“屏翳收风。”吕向注:“屏翳,风师也。” (26)蓬莱:《史记·秦始皇本纪》:“齐人徐市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 (27)阊阖:神话传说中的天门、宫门。 (28)欲同:将要聚合。 (29)因之:因,介词,凭借;之,代词,它。瘴疠:南方山林中湿热空气引起的疾病。杜甫《闷》:“瘴疠浮三蜀,风云暗百蛮。” (30)疾厄:病患苦难。 (31)小民:指一般老百姓。 (32)大人:指在高位者,达官显贵。 (33)元气:指人或自然的生命力。洪荒:混沌蒙昧的状态,借指太古时代。 (34)大块:大自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