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位极人臣,他花了15年;家破人亡,只用了300多天

 昵称535749 2021-11-19

作者|  清歌向暖

来源|  历史教师王汉周

500

  年羹尧

  01

  雍正三年九月二十九(1725年)。

  杭州城东门——太平门。

  大晴天,阳光特别刺眼。

  门口站岗的士兵中,有一个新人也特别刺眼。

  路过的官员都向他点头示意问好。

  (年大将军,辛苦了...)

  (年大将军,累不累...)

  你想的没错,正是年羹尧年大将军。

  不过,此时的他已从抚远大将军一降再降,现在来这儿当看门大爷了。

  虽然落差很大,但也是难得清闲。

  年羹尧一边站岗,一边哼着小曲。

  只是这种清闲的小日子,没过上两个月...

  02

  某天,年羹尧值夜班。

  正睡得迷迷糊糊,一人来到,叫醒了年羹尧。

  跟年说:北京有使臣到普陀寺进香,已经到了城内将军衙门住下,让他去见见面。

  年羹尧去了才知道,特么是个圈套——雍正帝派人来锁拿他进京的。

  钦差拉锡宣读了圣命:有人翻出,说,一年前,年羹尧在陕西剿匪,导致无辜百姓死了八百多人...

  年羹尧听完,也差点拉稀了。

  这事,前些日子,雍正已经问过他了。

  年羹尧回复的数字是6。

  现在却变成了800,确实很吓人。

  年羹尧反复说:“别胡说,我不是,我没有...”

  “那你是说皇上在冤枉你了?”

  年羹尧沉默了,仰天长叹:日久后自明。

  就这样,年羹尧及其家属被押送到京城,关入刑部大牢。

  03

  这事吧,还得回到雍正二年(1724年)八月。

  河东盐运使金启勋,向当时的抚远大将军年羹尧请示,要求清剿郃阳县内的盐枭。

  年羹尧:可以,你去办吧。

  这不算一件大事,最后战果如何,也是作为正常的地方刑事案件来处理的。

  外界也没过多关注。

  但半年之后,这件事却突然被高调提起。

  前陕西巡抚范时捷向雍正秘奏,说,那次缉拿盐枭很有问题...

  当时百姓非常害怕,或被吓死;或为了躲避官兵跳崖死的;或慌乱中踩踏事件死掉的。

  雍正当即把范时捷的奏折转给年羹尧,问他怎么回事儿?

  年羹尧说:没有的事儿,我办的事我清楚。那次行动十分顺利,抓捕了15名盐枭,没放一枪一箭,现场这么多人都可以作证,有任何问题我都可以接受处罚。

  (需要注意,此时倒年行动已经开始,列位臣工已经收到雍正吹的风,纷纷开始写材料)

500

  雍正

  雍正看了年羹尧的回复,很不满意,写了一段很“雍正”的御批:

  范时捷说你被人蒙蔽,今你此字中言他被人蒙蔽,今朕若听你言便寝此事不究,则被你蒙蔽矣。若听范时捷之言即治金启勋之罪,则朕被范时捷蒙蔽矣。此事你二人中必有一人被人蒙蔽,尔等被人蒙蔽不过坏一省吏治之事,若到不可用尚可摒斥而更人。朕被人蒙蔽则天下政务所关,尔等未必能为伊、霍之事也。

  范时捷说你被人耍了,你说范时捷被人耍了,如果我听了你的,就是被你耍了,如果我听了范时捷的,就是被范时捷耍了,反正你们俩肯定有一个在耍我,你们被人耍了,无非是一个省的吏治坏了,事情不太大,换人就可以。但如果我被人耍了,那大清就要关张了。

  伊、霍,是指历史上的名臣伊尹和霍光。

  他们都干过一件事:废立皇帝。

  暗示的很明显了——你年羹尧要谋反啊。

  04

  但年羹尧没往深处去想,也没请罪。

  他想不通皇帝为什么会揪住这个事不放。

  他只能再查,并在两个月之后回奏,说,当时虽然没有误杀误伤民众,但郃阳县那天晚上有6名老弱妇孺,可能是因为惊吓,或跳崖,或自杀,或旧病复发,死球了。

  当时确实不知道,现在查出来了,请您处罚我。

  对于这次的调查结果,雍正没有回复。

  而是直接派钦差史贻直、高其佩奔赴郃阳调查事故原因。

  二位钦差的调查结果是,除了年大人跟您汇报的结果之外,另外还有13名死者,也属于当天被丘八们吓死的。

  雍正对于这个结果似乎还是不满意,在奏折批复道:

  知道了,尔等且在此等候,朕使人来,有面交与之事。

  这一等,就等了半年。

  直到雍正三年九月十五,就是年羹尧被贬到杭州看城门那天。

  雍正在下达的一道上谕中公开透露:

  郃阳事件经过专项工作组的认真细致走访调查,死亡人数从之前的19人,上升到了惊人的805人。

  雍正为此对郃阳的群众表示了深切的哀悼,又对年羹尧草菅人命、毒害无辜表示了最强烈的愤慨之情,宣布郃阳免税一年。

  05

  其实年羹尧干没干,真的不重要。

  帝王之术,运用之道,存乎一心。

  年羹尧是雍正帝从夺嫡到继位初期稳固皇位的两大功臣之一。

  在九子夺嫡阶段,年羹尧主要作用是钳制在西北统兵的十四阿哥胤禵。

  雍正继位初期,年羹尧帮助雍正平定青海罗卜藏丹津的叛乱,稳固了局势,增长了雍正的威信。

  但年羹尧没有与雍正皇帝的死敌九阿哥胤禟划清界限,本身又爱慕虚名、骄横跋扈,再加上拥兵自重、功高震主。

  所以雍正下决心,准备要拿下年羹尧。

  但如果没有正当充分的理由和证据,就直接把国家的大功臣抓起来,必定会引起朝野上下议论纷纷,对自己的名声也不太好。

  所以,雍正采取的是循序渐进、步步为营...

  在这个过程中,雍正完美展现了他的心思缜密、手段老辣。

500

  06

  首先,从雍正二年(1724年)十一月开始,雍正先是与一些封疆大吏、朝廷重臣私下秘密交流,表达自己对年羹尧的不满,提醒这些人要及时表态站队,最好还能揭发年羹尧的犯罪事实。

  之后,雍正开始在公开场合事无巨细地批评年羹尧。

  无论年羹尧做什么,雍正都能鸡蛋里挑骨头,并且上纲上线。

  这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朝乾夕惕事件”。

  雍正三年(1725)三月,北京出现了“日月合璧,五星连珠”的天象,就是太阳和月亮同时升起,金木水火土五星同时出现在天空同一方。

  现在我们知道这是正常天文现象,但当时被认为是祥瑞之兆。

  按照惯例,一定级别以上的大臣都要向皇帝上贺表,歌颂皇帝的圣德感动了上天,上天特意降下来祥瑞。

  这些贺表内容,都是官话套话,走走形式、向皇帝表表忠心而已。

  皇帝通常也不会亲自看。

  但这次,雍正皇帝看了,看的还特别仔细。

  就像老王审稿一样

500

  不放过任何一处细节。

  终于在年羹尧上的贺表里发现了一个错误——里面把用来形容皇帝终日勤奋、不敢松懈的美好词汇“朝乾夕惕”写成了“夕阳朝乾”。

  “年羹尧不是个粗心的人,他的贺表这么写,绝对是故意的,他不愿意用“朝乾夕惕”这四个字来评价我,这是仗着自己有功,对我大不敬。”

  “今年羹尧既不以“朝乾夕惕”许朕,则年羹尧青海之功,亦在朕许与不许之间,而未定也。”

  雍正这话一说出口,傻子都能看出雍正的意图。

  大臣们开始纷纷上奏,弹劾年羹尧,揭发其罪行。

  雍正借此,派人去查年羹尧的罪证,落实人证物证。

  不要说年羹尧平时本来就有各种违法乱纪的事情,一查一个准儿,就是没罪也得给你查出罪来。

  于是就出现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

  07

  清代司法机构在给犯罪官员拟定罪名时,一向有这样的规律:

  对于中低级官员的一般职务犯罪,比如贪污受贿、渎职等等,能轻判的绝不重判。

  这是为了给自己留有余地,万一这些官员被重新启用,也不至于影响双方的关系。

  而对于高级官员所犯的带有政治色彩、皇帝亲自下旨督办的罪行,能重判的绝不轻判,而且是越重越好。

  一来是为了避免皇帝怀疑自己是犯罪官员的同党,轻判是故意维护他;二是如果皇帝有心宽容的话,那么皇帝就会下特旨宽赦,彰显皇帝的仁德。

  如果定的罪不重,皇帝还怎么做顺水人情呢?

  年羹尧,当然属于后者。

  整个十一月内,三法司官员都在忙着给年羹尧议罪名,各省文武官员也纷纷上奏,表达对此案的看法。

  大家众口一词:年羹尧罪不可赦,该杀!

  雍正的目的达到了,他不过是想证明拿下年羹尧是众望所归。

  08

  雍正三年(1725年)十二月十一日,雍正严格按照《大清律例》和吏部《则例》的规定,以及相应的法律、行政程序,给年羹尧定了九十二款大罪,包括:

  大逆之罪五

  欺罔之罪九

  僭越之罪十六

  狂悖之罪十三

  专擅之罪六

  贪黩之罪十八

  侵蚀之罪十五

  忌刻之罪六

  残忍之罪四

  向全天下人证明——

  他年羹尧被革职、被定罪、被处死,是因为他确实罪大恶极,按律当诛。我可完全都是按照法律办事的,绝对没有掺杂私心,不是鸟尽弓藏、诛杀功臣。

  年羹尧深负朕恩,擅作威福,开贿赂之门,因种种败露,不得己执法,以为人臣负恩罔上者诫。

  不过,说实话,这些罪名呢,有的是确有其事;有的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还有的属于你和皇帝关系好,那就没事,但是一旦皇帝翻脸不认人了,那就是你的罪了。

500

  同日,

  年羹尧被赐自尽;

  次子年富被判斩立决;

  其余诸子,十五岁以上的,被发往云南、贵州、广西极边烟瘴之地充军;

  十五岁以下的,等年龄长到十五岁后再陆续发配;

  年羹尧族中男子凡有现任或候补文武官员的,一律革职;

  年羹尧嫡亲子孙永远不许为官。

  除此之外,

  雍正并没有株连年氏家族其他人,以示宽大。

  年羹尧的父亲年遐龄只是被革职,死后,雍正下令以原有的官品礼葬,为其恢复了名誉;

  大哥年希尧被罢官,但是几个月后又重新任职;

  妻子回娘家居住;

  妹妹年贵妃,虽然在年羹尧自尽前半个多月的时候就因病去世了,但雍正早前决定要拿下年羹尧的时候,也并没有迁怒于她,反而还在她去世前晋升她为皇贵妃。

  年羹尧死的时候,一定想起曾经那些“你侬我侬”:

  朕实在不知如何疼你...

  朕亦甚想你...

  不但朕心倚眷嘉奖,朕世世子孙及天下臣民当共倾心感悦。若稍有负心,便非朕之子孙也;稍有异心,便非我朝臣也。

  ...

500

500

点击「历史教师王汉周」阅读原文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为用户在观察者网风闻社区上传并发布,仅代表发帖用户观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