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高中毕业以后,我再也没有买过文艺类的杂志,因为无法接受它们的风格。我不否认文艺类杂志里面也含有佳作,但太多的文章都是一个模式:没有具体的事件,没有鲜明的人物形象,只是不断堆砌华丽的辞藻。再好吃的东西吃多了也会厌烦,吃不下的无非有三种可能:炒冷饭、倒掉或者招苍蝇。
相比之下,我很怀念初中时期见过的一篇文章。它不是被收录在语文教科书当中,而是出现在某套参考题里面。大致内容到现在还记得:“我”是一名偏好在晚上写作的自由撰稿人,工作非常紧张,所以白天需要充足的睡眠,却总是被父亲的鼾声吵得无法入睡。“我”一直心怀不满,后来才知道父亲晚上在澡堂打工挣钱,目的是帮“我”还债。文章的情节很简单,用语也十分朴实,就像作者坐在面前娓娓道来。可是它写出了父子之间的亲情,让我深受感动。
对文章的喜爱很容易引发对作者的欣赏。在参考题当中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它没有署名,只是文中有个人说了句“你就是小尤啊”,于是我推测作者姓尤(因为我不知道本文是否存在虚构情节)。如今凭借先进的互联网技术,我不费吹灰之力查出作者的姓名:尤天晨。看来文中的小尤就是他本人了。我想了解他更多的个人信息,例如籍贯和出生日期,却一无所获;就连他的照片也没找到。只查到他的另外几篇作品,包括《母爱是一根穿针线》和《父爱如灯》,都像最早接触到的《父爱昼夜无眠》一样朴实而流畅,用简单的句子写出真实的情感。见惯了涂脂抹粉的“美文”,再看这些文章,确实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但为什么他的作品这么稀少呢?
在某个文学网站上,一位自称是尤天晨表哥的网友给出了答案
:尤天晨早在2003年就去世了,年仅三十岁。原来,他曾经是一名年轻教师,工作后不久便患上肝病,被迫离开讲台,为了筹措医药费才开始创作散文。微薄的稿费终究没能挽救他的生命。原来我读到的全部是他的遗作!我为这位陌生人感到惋惜。从他的文笔来看,如果经过长时间的历练,一定会取得更杰出的成就。可惜才三十岁就与世长辞,连很多人寿命的一半都不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