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镭1.当代散曲创作的价值确认 散曲创作与诗词一样属于一种精神生产,这种精神生产包含有深刻的个人体验、见解、情感和境界,甚至某些先知先觉。这种精神层面的实践能激发他人的联想,产生共鸣,甚至照亮他人、照亮现实,从而成为建构人生、建构社会的力量。每位散曲家,作为创作个体都有自己的文学价值观,有的侧重于个体审美上,有的侧重于社会功利的实现上,有的侧重于为艺术而艺术的追求上,或兼而有之。 个体审美型文学价值观,主要服务于个体自我表现和修身养性上,是当代散曲文学价值的主要体现。当代曲家这类作品占大多数,题材广泛,优秀作品众多,这里就不再枚举了。 社会功利型文学价值观,既利于发挥散曲的文体特点,也有利于发挥其社会作用。但是如果离开作品本身的审美感受和体验,过于追求政治及道德的寓意和寄托,则可能削弱散曲的艺术特点和独立性。当代曲家在这方面也有相当数量的作品,其中不乏分寸把握适度的感人作品,如杨百年《【正宫·塞鸿秋】脱贫户》:“咋得令我开怀笑,真真好事从天掉。扶贫政策呱呱叫,帮了财物还帮教。送来致富经,使我心开窍,自今甩弃穷人帽”。又如魏耀鲜《【中吕·山坡羊】扶贫村查勘通网情况》:“拉来缆线,修成基站,光波进了农家院。带宽联,爱心延,惠民福泽人千万,一部手机天下览。山,不再远;贫,不再返。” 这些所写,都与时政相关,为眼前所见,亲身经历,既具有很强的时代性,也非常真实感人。 “为艺术而艺术”型文学价值观,有利于挖掘散曲本身的艺术性,却容易割裂散曲和社会现实的关系。其中有的过于追求形式美,有的过于追求感官刺激,有的是为了学习探索而进行的尝试。如网上某曲友的《【南仙吕·醉罗歌】心绝》:“【醉扶归】羁旅羁旅乌衣巷,折柳折柳灞桥旁。再饮新醅乱愁肠,情断在红罗帐。【皂罗袍】懒梳发髻,相思梦长。空书尺素,相思梦长。离骚一曲和泪唱。【排歌】难思量,何处讲,谁家娘子鬓添霜。” 这类作品,看似艺术上有所追求,但是细究,大多为拟古或虚构,既非当代事也非当代人,更无现实情。没有真情,缺乏实意,作为练笔尚可,作为创作不可取。 2.当代散曲创作的价值实现 当代散曲创作的价值实现可分为:虚然、实然、必然和应然状态这四个层次。 所谓虚然状态:其内容往往为虚构、臆造,缺乏个人体验、见解和境界,其情感和内容都是虚空的。这类散曲作者,有的将创作作为应酬交际的工具;有的当成谋利的手段;有的当成游戏和消遣;也有的当成显露才情的渠道。这样的创作心态,就是缺乏诗心的心态。如网上某曲友《【中吕·普天乐】无眠》:“数寒星,难安寐。窗前恨月,离别生悲。忆旧人,冰心碎。谁晓孤灯愁滋味。岁如流、不改相思。犹记誓言,皆成泡影,泪锁双眉。” 当今社会的功利化,快捷化,致使一些人的情感空虚化、心灵荒芜化,精神荒漠化,因而出现此类虚然之作在所难免。我们一方面要对这类作品大声说不,另一方面又不能简单粗暴地挫伤这些作者创作学习的积极性,而应善于引导这些创作者建立正确的审美观。 所谓实然状态,就是写实事,抒真情。情感的基础就是其真实性。当作者越真实越客观地审视环境,审视他人,审视自己,就越有能力在写作中做到真实、有条理,并能创造出让读者产生共鸣的情感、景物、情节、事物和人物。这就是实然的价值体现。 所谓必然状态,是揭示社会的内在规律和人性的真相。写出必然(揭示真相),是在情感作用下完成的,是通过想象的途径,去揭示关于人生在情感作用下的本质命题。如元人张养浩的《【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的最后一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可谓道尽千古兴亡事,让人在历史的天空中不断地思考、品味。而元代赵善庆的《【中吕·山坡羊】长安怀古》,也十分精彩,但由于在揭示真相的程度上远不如《潼关怀古》,故其艺术水平远不能与之相提并论。又如张可久的《【中吕·红绣鞋】天台瀑布寺》,最后一句:“比人心山未险”揭示了人心的复杂性。 当代已有不少散曲家关注到这一点,并自觉尝试和运用。如南广勋先生的《【中吕·十二月带过尧民歌】王九思》,在曲尾写道“看看,朝堂少了个小可怜,文坛多了个关中汉。”在前面写实的基础上有揭示真相的味道。再如徐耿华先生的《【仙吕·后庭花】夏日风景线》,曲的结尾:“好'寒酸’,俏女人省布,傻男人费眼。”既含有强烈的讽刺意味,又具有正话反说揭示真相的作用。又如郑永钤先生《【中吕·山坡羊】鼎原怀古》中咏到“传闻当日苍生涕,扒下龙皮拔掉须:天,也要你;民,也要你。”同样因为其结尾揭示真相的手法而彰显精彩。可见揭示真相的手法既可以运用于宏大深远的场景题材,也可运用于细微琐碎之处。 所谓应然状态,就是人类不断追求的更高目标和理想。更高层次的价值实现在于对生活应然状态的把握,经典之作往往有理想的光辉,可以照亮他人、照亮现实,燃起梦想。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其之所以称为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就在于该诗不仅写出生活的实然状态,而且写出了生活的应然状态。 作为文学的当代散曲,不应仅仅满足于写出实然状态,还应该努力在真实的基础上揭示真相(写出必然),更应该进一步写出生活的应然状态。传统及当代诗词曲大多停留在前者,描写空洞虚无的有之,描写真实的虽然为大多数,但是能揭示真相(写出必然)的已是少数,而能写出生活应然状态的更是非常稀少。可见写生活的实然状态,揭示人性的真相,进而写生活的应然状态,应该是当代散曲创作价值的追求所在。 我们当代曲家,有良知,有真诚,但是否有从功利化生存中超拔出来的人格力量以及超越精神,做到“寓世独立,横而不流”,在创作中不仅能描写当下在场的东西,更能以敏锐的视觉发现那些隐蔽在背后的不在场的悠远不尽的世界,这应该是我们多加思索的问题。 关于散曲是否适合写必然、应然状态,我们可以从苏轼对宋词的开拓与创新实践中得到一些启示。苏轼对词的最大贡献,是把词的思想内容从过去倚红偎翠的所谓“艳科”的狭小天地内解放出来,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和表现领域,使词的风格多样化,全面开创和提升了词的境界,最终使宋词走向辉煌。 3.散曲创作要从传统理念的殿堂中走出来 我们考查散曲,会发现很多散曲的传统理念尚未得到科学的阐释与理解,在当今创作实践中还存在较大的盲目性。有些观点的适用范围比较模糊,往往被夸大或错位使用,如不细心甄别与界定很容易造成较多无谓的混乱与纷争,所以对曲学文献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正确的解读就显得十分重要。 我们知道,任何形式的美都会受到时代的制约,由于元代散曲作家赖以生存的外在社会大环境非常恶劣,知识分子受到空前的打击与磨难。他们的作品,只是写出了人的悲剧宿命,仅停留在“合乎自然”,慰藉心灵层面,而很少有输出承担命运的力量,鲜有提出“邻于理想”的生存方式与生活提案,从而给人以精神支撑。正因为此,也使得这些作品尽管可以异常优美却难以崇高。 显然,模仿学习某些元散曲家的襟怀浅陋、思想颓堕的生活态度就与我们的人生际遇及时代脉搏格格不入。另外元人的虚无史观也不应成为我们学习的模板。总之,一味沿袭元人的曲风、曲观甚至曲作内容,都是不可取的。 我们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时代,一个剧烈变革的时代,这个时代有大量可让我们讴歌的美好事物,也有许多可让我们揭露讽刺的丑恶,这是时代赋予我们散曲创作者的使命和机遇。 4.散曲文学批评对散曲认识论的反馈 创作与批评的互动,是任何文学或文艺发展所必需的,当代散曲批评的建构,对推动当代散曲的良性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批评者通过对散曲创作理论的阐释与批评见解,可以使人们的散曲创作主张与追求更加明确,并由此提升创作水平。同时,以此伴随诗教,可以使散曲初学者立足即正。通过批评,还可以促进风格及流派的形成,引导散曲创作更加多姿多样、流派纷呈。当代散曲批评的建构,有利于进一步打通新旧文学的壁垒,形成学科间的合作与互补,使当代散曲创作获得更多的阳光与养分。 总体来看,当代散曲批评主流上依旧沿袭以“诗不涉理路”为理念,奉行“以不破坏诗的'机心’为理想,在结构上,用'言简而意繁’及'点到而止’的“点、悟”式的批评。这种批评多以诗性言说为主导,运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方式和文艺性文体,语言活泼、灵动,表现出明显的感悟性、鉴赏性和体验性。 当代散曲文学批评,仍一味沿袭古人旧法是不能满足其价值建构的。当代散曲文学批评须将科学性、艺术性和思想性的法则兼备并用。力求从多角度着眼,以多方法的运用入手,如对作者心理的分析、创作生活背景的探究,这些是鉴赏与点评作品的前提;如对声韵美感的探索批评、文字句法和章法结构的析论与解释批评;对情志寄托与境界层次的阐述批评;对实用技法运用与功能的批评等也是鉴赏点评作品的要点,也都有其可循的艺术方法与规则;更深一步的赏评还可能涉及作品与曲家性格或思想背景的研究。 在对当代散曲作评论解析时,还应积极有意识地引用西方的文学批评理论和方法,以便对作品作更为深入透彻的诠释和解析。通过对西方理论的学习与借鉴并与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优点相结合,可以给我们当代散曲赏评带来了一定的启发性和全新的视角。 汉字特有的声韵与格律对中国诗形来说并非完全是束缚,反而更像为传统诗词生出了一对翅膀。如果做个比喻,声韵与格律为格律诗生出的是凤凰的翅膀,使得诗高贵典雅;为词生出的是孔雀的翅膀,使得词绚丽多彩;为散曲生出的是雄鹰的翅膀,同时还给了散曲一双锐利的眼睛,使得散曲既能于云端的高度俯瞰山河苍生,也能以敏锐的目光细查毫微末节,不拘琐碎洞观人间百态。愿我们更多地描述现代中国人的深层生命体验,如改革、开放、创新中的感悟、收获,理想的放飞、实现或湮灭,生活的快乐与忧愁,闲适与繁忙等,甚如孤独与绝望、荒谬与创伤记忆等。让我们携手共同发出时代之音,奏好时代之曲。 (原载2020年《中华诗词》第1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