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氏人物】匠人·匠心丨苏龙祥

 苏氏信息平台 2021-11-19

苏氏人物

苏龙祥,1974年出生,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凤仪镇人,泥塑、面塑艺术家,工艺美术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塑传承人,2017年成立大理市凤仪镇赵州泥塑工作室至今,一直从事大理文化泥塑艺术的研究与创作,众多的作品为苏龙祥赢得了良好的声誉,深受业内人士和藏家爱好者好评,多次在各级举办的雕塑赛事中荣获金奖。

匠人·匠心丨苏龙祥

社会职务/身份

中国民俗文化研究院泥塑面塑委员会常务理事长;

中国民俗文化研究院泥面塑委员会民间(守)艺人;

云南省民间工艺传承协会会员;

昆明文化创意产业协会会员;

大理州美术家协会会员。

从艺经历

 苏龙祥,1974年2月生,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凤仪镇人,祖上3代人都是从事泥塑、面塑的传统手工艺人,至苏龙祥已是第4代传人。

     苏龙祥,一个沉默寡言的汉子,一个没有受过正规美术教育的民间艺人,以家传的技艺和超强的悟性从传统的坛坛罐罐中走出来,把脚下的泥土变成一个又一个的精灵,赋予了传统陶艺更多的文化语言和生命意义,他的努力和探索让大理的民间陶艺有了更生动和更完美的表达。
     苏龙祥出生在文化底蕴深厚的大理凤仪镇,并在这个被誉为“有凤来仪”的土地上静静地成长,家传的泥塑技艺在他很小的时候就深深地吸引了他,并在十岁时候就和爷爷学习泥塑。与爷爷他们那些老一辈手艺人不同的是,日益开放的文化教育和发达的媒体为苏龙祥提供了更多的精神养料和更宽阔的视野,他的成长不仅仅停留在口口相传的传统授徒学习方式上,它的涉猎更为广泛,《三国演义》,《西游记》的连环画以及大量的大理民间故事深深地影响着苏龙祥并成为他日后进行泥塑创作的灵感源泉,身为白族后代的苏龙祥从小就被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所折服并对大理的历史文化有着更深刻和更亲切的感受。
     艺术上逐渐成熟起来的苏龙祥把面塑和泥塑的技法相结合以大理白族的民俗和民间文化作为题材创作了大量的泥塑作品,他的泥塑作品里有慈祥的白族老人,有鲜花一样的白族姑娘,有法力无边观音,有欢乐的火把节,有传统的白族民居。这些作品生动鲜活,既有丰富的艺术语言又不缺少质朴的乡土气息。在苏龙祥看来泥巴与艺术之间的距离是用心的距离,用心去倾听泥土的呼吸,去感受它的生命温度,然后让它绽放出生命的花朵。从这层意义上来说,艺术不是创造,而是发现,是从最普通的泥土中发现生命。
    传统的民间泥塑多以神鬼的形象为主题,人们熟悉的泥塑大多都是寺庙里面目狰狞的神鬼,这些泥塑形象与人们的现实生活保持着森严的距离,苏龙祥的泥塑则大多取材于白族的家居生活和民风民俗,是大理人自己的经历和身边的事物。当这些题材成为苏龙祥的泥塑作品时,普通的材料和传统的工艺便被赋予了最亲切的元素和强大的生命力,人们可以在他的作品中看到一个民族的文化生态和这种文化所蕴含的最质朴同时也是最永恒的美。在他的作品里,就连传统的吉祥圣物瓦猫和肃穆的神像也都有了人间的烟火气。
    有了扎实的造型功底,有了对家乡文化的深入的了解以及对家乡浓浓的乡愁,苏龙祥把自己对艺术和对家乡历史文化的理解一点一滴的融入到传统的制陶工艺中,由于苏龙祥的探索和努力,在苏龙祥的工作室里大理传统的制陶工艺有了不俗的面貌和更丰富的表达:一个普通的茶叶罐上有了三塔的浮雕造型,传统的瓦猫有了灵动的生命。这些都还不够,目前苏龙祥正试图把更多的大理文化符号与陶艺相结合创造出富有民族文化内涵和更具大理文化特征的陶制品。有了这种想法的苏龙祥首先发现了图案和内容都非常丰富的大理甲马纸,他把甲马纸上的吉祥图案以浮雕的形式附着在一个个造型朴拙的茶杯和一些家常器皿上,古老的民间艺术通过精心的组合构成了崭新的艺术形式,使只注重使用功能的传统陶艺拥有了较高的审美价值和丰富的语言,让普通的陶制品既有实用功能同时还具有了装饰家居的功能。目前这些造型和设计不俗的土陶制品成了许多游客的最爱。
     从事泥塑行业26年以来,授徒200余人(其中包含多名残疾人,对经济困难的学员免除学费,并给予一定生活费补贴),目前在大理喜洲古镇龙祥泥塑馆常年开展泥塑瓦猫制作体验活动一次可以接待80人制作瓦猫。

技艺简介
   泥塑是中国民间传统的一种古老常见的民间艺术,一直深受大众喜爱。泥塑即用粘土塑制成各种形象,在粘土里掺入少许棉花纤维,捣匀后,捏制成各种人物的泥坯,经荫干,涂上底粉,再施彩绘。
  而作为大理州泥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苏龙祥先生,一开始接触泥塑,并没有专业师傅教学。而是放学后,到河里找胶泥做一些简单的飞机、坦克,拿回家后却常常得到大人的称赞。
     时间久了,技术熟练起来,便开始创作一些稍微复杂的小动物,再到后来的人物泥塑。不知不觉,苏龙祥先生玩“泥巴”至今已有三十余载。
     对于苏龙祥先生来说,小时候做泥塑只是个爱好,后来因为父亲的老家在弥渡县红岩乡鸡鸣村。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了一位塑佛像的老艺人,自那时起他便开始真正的学习佛像泥塑技艺。
     在塑佛像的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困难。从一开始的没有图纸,到后来亲自画图纸,将大样的佛像雕塑和小件的泥塑工艺品融为一体,突破以往传统思想的局限,把自己的所见所闻通过泥塑展现出来。
    苏龙祥先生认为:泥塑不仅代表大理的文化,发扬民间手工艺,在一定程度上也有教育意义,能让更多人了解泥塑文化,并使其得到传承。
    目前,苏龙祥先生的作品主要以大理地区白族的生活为背景,将扎染制作、小吃制作、工艺品制作的过程记录下来,还有一些以传统节日为基调,歌颂了白族人民的勤劳善良。他的每一件作品都不一样,但是每一件作品都体现了匠人精神。

主要成果

 随着苏龙祥艺术上的逐渐成熟,1994年至2017年间,他先后在云南各地完成泥塑作品23000多件。其中2013年完成大理东岳庙十八层地狱泥塑群像586件,2015年完成凤庆道教协会东山宫壁塑166件,2016年大理东岳庙搬迁,苏龙祥又重塑十八层地狱群像580件。

2015年苏龙祥荣获大理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塑传承人的称号;
2016年他又获得了大理州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塑传承人的称号;
2017年苏龙祥成立了大理市凤仪镇赵州泥塑工作室,同年苏龙祥在大理州特色旅游商品创意开发大赛中获得“传统纪念品铜奖”;
2018年他加入云南省民间工艺传承协会,同年在全国首届“金手指奖”泥塑面塑作品大赛中获得传统工艺纪念品金奖。
2018年在大理州文化体育局、大理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自己又筹措部分资金,创建了“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白族泥塑面塑传习所”,积极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努力;
2019年1月又自出资金创建了“大理民俗文化(瓦猫)研究基地”,宗旨在于发掘、保护、传承大理独有的一种“瓦猫”文化,苏龙祥致力于传承“瓦猫”的泥塑制作技艺,及“瓦猫”所包含的历史文化资料的收集整理保护

从艺感悟

   作为一个泥塑手艺人,首先要热爱泥塑,做传统的手工艺和其它手艺不同的是需要更多的坚持,因为不一定能得到每个人的认同。除外,不断地学习改进,向同行虚心请教,将每一件作品做到精益求精,这就是他认为的匠人精神。

来源:央视网/云南日报/匠人百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