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玉米种植,密度该如何掌握?什么样的密度才能实现高产稳产

 燕赵农业 2021-11-19

“稀了穗子大,产量高!”“密了穗子小,但总体产量高!”“密度大了容易倒伏,倒伏了根本没产量!”……几个种玉米的老把式围绕玉米什么样的密度产量高,争得面红耳赤。这是这个周末我参加河北省衡水市某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技术培训时看到的一幕。

随着秋收的结束和玉米价格的不断上扬,如何在有限的土地生产更多的玉米成为了广大玉米种植户普遍关注的话题,最近两天,我参加河北省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的技术培训活动时发现,很多种植玉米多年的老农民对玉米种植密度问题一直在不断纠结,那么玉米种植是密度大了产量高还是密度小了产量高呢?玉米种植密度该如何掌握?什么样的密度才是最合适的呢?

玉米产量高低谁说了算?

说到玉米产量高低,很多人往往爱说某某品种好,一亩地能长1800斤,某某品种不好,一亩地才长1400斤,玉米的产量谁说了算呢?综合来看涉及到咱们常说的八个方面,也就是水、肥、土、种、密、保、管、工八字方针。不管什么品种,宣传得多么高产,如果没有好的肥水条件,没有合理的密度,没有科学的管理等,所有高产也只是空中楼阁。

决定玉米的产量高低可以说是多方面来决定的,其他方面今天咱们不说,只结合密度这个问题给大家简单说说。那么同样的光照和水肥管理条件下,是该密植还是稀植呢?

对于密度的问题,我们的科研人员进行了很多实验,按照同一品种,同一地力和同样管理的模式下,自然密度越大产量越高。当然密度并不是无限制的增加。就以我们前两年的一个实验数据来说,我们在河北辛集市的马兰农场选取了某一个国审玉米品种,分别采取了3500株、4000株、4500株、5000株和5500株几组密度做了对比试验,结果我们发现该品种包装上推荐的4500株这个密度产量是最高的。其次是5000株,然后是4000株,再之后是3500株。显然,同样的品种同样的管理和水肥光照情况下,玉米密度大的产量相对要高。而密度小的产量自然要低。

种植密度大小谁来决定?

众所周知,咱们国家是一个玉米生产大国也是一个玉米消费大国,在前些年因为咱们的优良品种较少,同时生产力水平也相对不高,玉米产量一直很低。有数据显示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河北省中南部地区下玉米亩产量仅三四百斤,到了上世纪90年代,咱们国家育种技术得到了长足发展,紧凑型的品种不断涌现,玉米密度不断增加,在配合相应的管理技术,我们这边的玉米亩产很快突破600多斤。这时候很多人发现,原来玉米密度越大产量越高,很多人开始不断增加种植密度,但是很快大家就发现这个结论是错误的,盲目的增加密度,最终的结果往往是因为倒伏而造成玉米减产,甚至绝产。这时候人们开始矛盾了:稀了穗子大,产量却低,密了产量高,却不抗倒伏。究竟该密植还是稀植呢?

在不少玉米种子的包装袋上,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个词:合理密植。那么什么叫合理密植呢?怎样才叫合理呢?玉米的密度大小谁来决定呢?要说清这个问题,还离不开咱们上面说的农业的八字方针。简单说玉米的种植密度首先要刚那句咱们的土壤肥力、浇水条件、光热资源等综合考量。玉米喜欢肥水,喜欢光热资源丰富,如果这几个条件达到了,咱们就可以选择耐密的品种,如果土地瘠薄、靠天吃饭,光热条件也差,那咱们就要尽可能选择稀植品种。

可能有朋友该问了:按照种子说明书上的密度种不就行了。这一点没问题,但是前提是首先确定你家的地适合选择密度大的品种还是密度小的品种。如果地力条件、光热条件和水资源都很差,即使你选择密度大的品种,产量同样也很差。不能科学的把握玉米生长所需要的密度,过度的追求高密度不但会引起玉米品质的下降,还很容易导致玉米中后期遇到大风天气而发生倒伏。所以决定玉米种植密度的关键是地力条件、光热资源等。如果各方面条件都具备,还可以在种子说明书规定的范围内适当增加一点,产量效果会更好。

哪些管理才是高产的保障?

既然说了科学增加密度能够提高产量,那么提高了种植密度咱们管理上就不能放松。比如从抗倒伏、防病虫害等方面就要多多注意。此外还需要关注两个问题。

首先是增加玉米行距。株距减小了,行距就要适当增加。为什么要增加行距,最重要的是可以减少倒伏的危害,尤其是夏季容易出现较大风天气的地区更要认真对待。另外行距增加了还方便机械化作业。我建议咱们的高产田块如果增加种植密度,行距应该达到50-60公分,这样既可以保持田间通风透光,减少倒伏,还可以有效提高产量。我们常说美国的玉米产量高,通过一些资料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玉米行距达到80公分。

另外一点就是推迟肥水管理。玉米密度大了需要水肥多,但是千万不要着急浇水追肥,前期追肥浇水唯一的好处就是玉米苗看着长得漂亮,但是后期倒伏的危险却非常大,生产当中很多农民图省事,往往在前期就把各种肥用到了地里,其实这恰恰是不科学的,根据玉米的需肥规律,在拔节期和孕穗期是需肥关键期,而如果前期用肥过多,容易使得玉米基部茎节伸长,抗倒能力降低。所以建议大家晚追肥,最好推迟到拔节期以后,大喇叭口期再去追肥,这样不仅充分利用肥效,还能很好地减少倒伏发生;肥料不能过早用,水也不要过早浇,密度较大的情况下,咱们除了晚追肥,还要控制前期浇水。这个肥水跟得太紧,就造成徒长,徒长了以后玉米茎秆就比较细弱,抗倒性就比较差了。浇水选择什么时候呢?如果天气干旱,咱们浇水可以选择拔节、孕穗期进行。

总之,正常情况下,科学增加密度可以增加玉米产量,咱农民朋友要严格按照玉米品种的特征特性进行科学合理的增加密度,并进行科学的田间管理,才能有效的提高产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