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荀子施政的地方——兰陵

 海曲上人 2021-11-19
文章图片1

这里是向城镇的一处古城遗址,目光所及的这片方形布局的树林,依稀可见它周围的城墙轮廓。2012年,山东省文物考古专家来到这里调查,对遗址西侧的夯土层进行了考古挖掘。于是,一个古老的鄫国故城的历史揭晓于世。

文章图片2

“曾氏,夏少康封其子曲烈于鄫。”——《世本》

文章图片3

据《世本》记载,鄫,曾是一个可追溯到夏朝的分封国。至春秋时期,鄫国因为弱小而成为鲁国的附庸。

文章图片4

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黄河发生了有史料记载的第一次下游整体向北改道。因为这场地理变化,原本位于黄河河畔的鄫国倏忽间拥有了大片可耕作的肥田沃土,引起了周围邻国的艳羡与觊觎。

文章图片5

此后一年,鲁国季文子为了保护鄫国不收外敌入侵,进驻到此并建立城邑,名为次室。不久后,大批的百姓纷纷自发来到这里开荒垦地。一时间出现了大量的私田。开明的季文子对这种现象不仅没有禁止,反而采取了支持的态度。历史上第一个初税亩制度出现。

文章图片6
文章图片7

如今,季文子庙坐落在郁郁葱葱的文峰脚下,向南遥望着季文子曾经治理过的丰饶土地。正是在这片土地上,诞生了中国古代农业史上的一次开创之举。公元前594年,季文子率先在次室邑推行初税亩,鲁国的实力迅速增强。此后,各诸侯国争相效仿,进行土地制度改革。许多史学家认为,承认和保护私田的初税亩制度是中国古代土地私有合法化的开端,甚至被推崇为中国农业税的最早起源。

文章图片8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征伐不断。为了更好地治理新兼并的土地,楚国最早设立县制,被纳入楚国版图的次室,从此开始了建县的历史。传说,楚国的屈原北上出使齐国途径这座边陲小城,看到这里土地丰饶富足、山野遍布兰花,富有浪漫情怀的屈原便将此地更名为兰陵县。

文章图片9
文章图片10

在兰陵镇,有一座占地7.7万平方米、庙墓合一的大型建筑园林,这就是荀子庙。战国时代的荀子,一生游历踪迹遍布中原列国,三次居于齐鲁大地。他笃实好学、不倦求索,成为继孔孟之后的杰出儒学家、思想家。荀子逝世后,并没有葬回赵国故里,而是长眠于齐鲁之南的这片平原之中。

文章图片11

“春申君相楚八年,为楚北伐灭鲁,以荀卿为兰陵令。” ——《史记》

文章图片12

《史记》中记载,公元前255年,荀子受楚国春申君的邀请,前往兰陵担任兰陵令,这个机遇使得荀子可以把自己的思想主张付之于实践。荀子上任后不久,春申君听信小人谗言,解除了荀子的官职。无奈之下,荀子回到赵国。随后,意识到错误的春申君再次向荀子发出邀请,因为牵挂着兰陵,荀子只好又一次来到这里,继任兰陵令。自此,再也没有离开。

文章图片13

“平政爱民,像关市几而不征。”他在《强国篇》里提出了很多思想观念,由此看来,荀子在农业生产、手工业生产上有他自己的见解。荀子在担任兰陵令时,主张平政爱民、强本节用,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这让饱经战乱的兰陵百姓得以休养生息。荀子在兰陵执政近二十年,著书立说、传道授徒,把先进的思想文化与人文情怀融入民风淳朴的兰陵,沉淀为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文章图片14

“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史记》中记载,荀子倾尽心血,写完这部旷世巨著后,长眠于他所依恋的这片兰陵热土。

文章图片15

荀子庙的后圣殿,碑廊上刻着流传百世的儒家经典《荀子》三十二篇。其中蕴含了荀子在政治、教育、文化等方面各个领域的思想精髓。作为古代杰出的教育家,荀子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认为学不可以已,强调后天教育和环境对人的影响。作为一位以儒家学说为主、集众家之长的伟大实践者,荀子的政治生涯与兰陵的命运相融交织,在这片沃土上打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兰陵多学的文化氛围,也影响塑造了后世兰陵人的精神与气度。

文章图片16

每年的四五月,是兰陵蒜农们最忙的季节。清晨凉爽的微风中,蒜农们忙着起蒜、扎蒜、摆好蒜阵。等到天亮,新蒜就能在炎热的白天里得到充分的晾晒。

文章图片17

据《东观汉记·李恂》记载,“李恂为兖州刺史,所种小麦、葫蒜,悉付从事,一无所留,清约率下,常席羊皮、卧布被,食不二味。”

这是山东地区种植大蒜的最早记载。早在明朝时,兰陵就已经成为山东大蒜的集中产区。那时的大蒜就作为地方特产写入县志中。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兰陵被农业部评定为“中国大蒜之乡”。

文章图片18

在悠久的种蒜历史中,兰陵的蒜农依靠世代积累的种植经验,优选培育出一种特殊的四六瓣大蒜。当地人都说,这种大蒜香、辣、黏、浓,口感复杂,所以深受人民的青睐。无论是产品、鲜品、加工品,60%以上出口,主要出口韩国、日本,苍山大蒜对老百姓的收入影响非常大,全县农民四分之一的收入来自苍山大蒜。

文章图片19

男耍花棍,女打洛子。兰陵县独有的舞蹈“猴舞”,起源于清朝道光年间。和其他传统舞蹈相比,猴舞要求表演者随着打洛子的节奏模仿猴子耍花棍,动作夸张、表情怪异,逗乐是其最大的特点。2008年,这门手艺被列入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章图片20
文章图片21

苍山泥塑,又被称为“小郭泥塑”。小郭泥塑,起源于清代咸丰年间。相传,祖师李宗标从艺于天津泥人张,之后汲取各家之长,最终把泥塑手艺带回小郭村,由此开创了小郭泥塑。流传至今,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在本世纪初,被成功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文章图片22

小郭泥塑的造型夸张而不失生动,线条简单却十分精巧。从神话故事到戏曲小说,各式人物、飞禽走兽,其创作灵感无不是信手拈来。都说泥土是静默的记忆,但生于泥土的小郭泥塑却能发出声响。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一个小小的物件——芦哨。早年为了谋生,先辈们对小郭泥塑做了一次创新,他们将一小截芦苇杆封装在泥塑里留下气孔。自此,成了小郭泥塑独有的特色。

文章图片23
文章图片24

每年的七八月份,是兰陵的牛蒡成熟的季节。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兰陵就已经发展为有着“菜篮子”称号的农业大县。但是,兰陵县菜农们并不满足于现状,他们带着自己摸索的经验,不断走出国门,探索与学习。牛蒡源自中国唐朝,却在现代的中国极为罕见。1988年,兰陵成为第一个引种日本牛蒡成功的种植地。2004年,兰陵被命名为国内唯一的“中国牛蒡之乡”。

文章图片2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