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女儿,点击上方卡片一键关注 
当孩子开始羡慕别人,和别人攀比时,你的反应决定了他的人生格局。
——鹿妈 
◆ ◆ ◆ 作者 | 枫子  校门口,这位爸爸身穿短袖,时不时拿出毛巾擦拭脸上的汗水,为了接女儿放学,他一路赶来,并不轻松。可女儿上车之后,却急忙用校服挡住了自己的脸,裹得严严实实,生怕被路过的同学认出。 女孩的做法明显寒了爸爸的心,可出乎意料的是,评论区网友却纷纷表示理解。 是啊,心理学上,孩子从5岁就已经开始在意外界的看法,特别在乎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并且能够察觉到社会地位的重要性。当孩子感觉到自己与周围同学的差异时,难免会心理失衡,滋生攀比心理或变得自卑。那天接儿子放学,他并没有像往常一样高兴地奔向我,而是一脸落寞的拉着我的胳膊离开。“妈妈,我们家是不是很穷啊?为什么别的同学都是开车接送,就你骑电动车?”我心里咯噔一下,赶紧以给他买了好吃的为由转移了话题。事后回想,这个问题明显不是回避或者转移话题,就能糊弄过去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会出现“金钱观萌芽”,也会经历“物质敏感期”,这个时候的他们,难免会对房子,车子,名牌,票子有错误的比较。“别人家有三套房,我们呢?” “别人家出门可以坐头等舱,为什么我们家就不行?” 一个孩子的价值观,往往是在生活中的观察和对比中默默形成的。如何回答孩子这类问题,不仅藏着为人父母的远见,更影响着孩子未来的价值观。曾在宝妈群看到一条求助:如何拒绝孩子索要昂贵物质,孩子才不会胡搅蛮缠? 确实,不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三言两语就能断了孩子念想,还能让孩子体谅家长,简直不要太好用。“爸妈挣钱不容易,你要知足,不要和同学比。” “我们家条件不好,你要好好读书,以后就指望你了。” 因为深知家里不富裕,我从不敢要求父母买玩具、零食,更不敢奢望有零花钱。小学6年,我从未踏进学校小卖部一步,因为想做一个懂事的孩子;初中时,学校组织班级郊游,每人交50元,我几次想开口问妈妈要钱,可话到了嘴里又咽回了肚子,最后,全班就我一个人没有去。高二时,爸爸到学校看望我,路过一家蛋糕店时,我没忍住多看了几眼,爸爸留意到了,犹豫了一下,还是带着我进店买了一份最小的迷你蛋糕。我至今还记得蛋糕的价格是20元,因为爸爸当时说了一句“可以抵我们一顿饭了。”如今,我凭借自己的努力,挣到了足够的钱,却始终改变不了心里的匮乏感:家里不囤满零食,我就会焦躁不安。 一到大促就拼命囤各种日用品,哪怕根本用不完; 买东西只看价格不管质量,扣扣搜搜过日子。 甚至,我还有一种深深的“自卑”:面对漂亮的裙子,昂贵的化妆品,乃至别人对我的好,第一反应总是觉得自己不配。很多时候,伤害孩子最深的,从来不是家庭物质条件的匮乏,而是父母有意无意的抱怨和哭穷。物质上的贫乏,只是一时的,心理上的短缺,却是一辈子的。李玫瑾教授在谈及“如何看待孩子攀比车房”话题中曾指出: 孩子所有的表现基本上是一个折射,折射出父母的水准。看过一个视频,一个小男孩被小朋友嘲笑没有名牌鞋子穿,结果男孩霸气回怼:“我没穿名牌鞋,是因为我不是一个盲从物质的人。” “我穿普通鞋,是因为我喜欢它的颜色。” “一个人,重点不是脚上穿了什么鞋,而是脑子里有什么想法。” “你迟早会穿不下那些鞋,可你脑中积累的想法,智慧,知识,却能永远启发别人……” 一个穿不起名牌鞋的孩子,却能不卑不亢,句句铿锵有力的回击,父母平日里对他的教育可见一斑。在《一岁就上常青藤》一书中,大学教授薛涌曾表示:父母的态度,才是孩子正确面对贫富差距的关键。他们一家刚搬到美国时,家境拮据,一家三口只能挤在狭小的阁楼里。幼儿园的小朋友便对女儿说:“真是太糟了,你们连住的房子也不是自己的。”他说,家长如果遮遮掩掩,不仅遮不了穷,反而让孩子看到家长心虚,就觉得穷是低人一等。一年后,他们经济条件好些了,就从纽黑文的小阁楼搬到了波士顿近郊的一套两卧的房子。看到爸爸一直努力改善家庭状况,女儿也渐渐对贫富“免疫”,既不嫌家穷,也不羡慕别人家富裕,非常自信快乐。后来,上了小学,就有个小朋友来家里玩,问女儿:“你家里是穷的还是富的?”有句话说得好,贫富差距不是真的差距,教育的差距才是真正的差距。作为父母,我们要明白: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才是给孩子最好的答案。也要孩子明白:贫与富从来不是评价一个人的全部指标,能定义我们的只有自己。教育专家付小平说,孩子从3岁就开始和别人的小朋友比高低,比好坏了。 父母们,如果你的孩子也正在对金钱敏感,对物质困惑,请不要焦虑,先看到积极的一面:也请你坐下来,坦诚地和他聊聊“贫富差距”这件事儿。看过一位网友的分享,有一次,儿子闹着要买3000元的某牌手机,她没答应,儿子就扔东西,绝食,甚至没良心的控诉她:“别人家孩子都是几千元的手机换着用,就你给我买个几百元的。”她当时没有作答,第二天一早带儿子出了门,对着车来人往的街头说:“你看,3000元,对于那些开豪车,开公司的人来说,或许不算什么,可对于这些早出晚归的上班族来说,就是大半个月的工资。 对于每天凌晨4点就起床,一扫就是十几个小时的环卫工人,3000元,他们要如此辛苦一个月才能挣来。 你要知道,这个世界就是不讲道理的,有的人一出生就坐拥很多家产,不用为生计发愁,而有的人出生在贫穷地区,可能连温饱都难以解决。你所拥有的,已经是妈妈在能力范围内能给你最好的了。” 自此,儿子再也没有说过类似的话,在生活上懂事了许多,在学习上也越来越努力。为人父母,我们要尽早告诉孩子生活的真相,让孩子了解到家里的真实情况,才能帮助孩子更好地定位自己,找准方向。在大学开学的自我介绍时,她幽默自信的介绍道:“我叫蔡畅,性格非常好,我一直有个外号叫蔡胖,可以看出来我的体型。”她接着说:“我家是收废品的,父母很累,我有个特别土的梦想,就是给我妈买个大别墅……”其实小时候的蔡畅也曾自卑过:“为什么别人家的父母做其他的工作,收入也挺高,你们却要收废品?”但很快她就释怀了,虽然收废品又脏又累,还没有节假日,但她的父母却一直认真乐观地去生活,这种积极的心态教会了她坦然面对一切。平日里,她有空也会在父母的收废品摊上帮忙,父母便教她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培养了她开朗幽默的性格。在兴趣上,不论是学琴、学舞蹈还是写书法,父母总是给她支持和鼓励,让她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发光发亮。给予孩子精神上的富足与内心的丰盈,才是孩子成长最好的养料。有人说:“我们无法选择出身,但可以选择自己的人生。”是啊,人生而不平等,但我们可以选择用力活出自己的人生,去改变命运的走向。想起今年中考总分757分(满分770分),8门满分的张雪妍。她家家境并不好,姐姐体弱,弟弟年幼,父亲白天跑运输,晚上还要做兼职,母亲则要操劳一大家子的日常生活。可即便生活艰难,她却从不抱怨,反而积极向上,朝着自己的梦想一点点努力,她说:“出身并不是我们能决定的,个人的知识越高的话,这些事情以后都会被我们自身的光芒遮盖掉。 现在想想,以前流过的泪、洒过的汗,都觉得特别值得。” 是啊,眼下的生活都是暂时的,选择成为什么样的人,过什么样的生活,都要孩子自己去努力。所以请大大方方告诉孩子:好东西谁都想要,但是要靠自己的本事去争取,你的未来就掌握在你手里。高赞的回答一针见血指出:一个家庭最重要的不是有多少钱,而是孩子能感受到多少爱。是啊,穷养富养,从来不是培养孩子的标准,爱和陪伴才是。房子的大小不是最重要的,一家人健健康康在一起,才是一个家最温馨的地方。车子的种类不是最重要的,有父母相伴着回家的路,才是孩子最美的回忆。愿父母们都能积极乐观的去看待贫富,给孩子正向的引领,用爱去浇灌孩子的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