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永远抓不到”的传奇逃犯威廉,法庭上狂飙演技,成功骗过陪审团

 历来现实 2021-11-19

罪犯和警察,一个是老鼠一个是猫,一个是猎物一个是猎手。

俗话说,狐狸再狡猾也逃不出猎人的手心,一般来说,没有抓不到的罪犯,只是时间问题。

可是我们故事里的这个“狐狸”,太狡猾了,多次逃脱警察抓捕,被称为“泥鳅逃犯”、“永远抓不住的逃犯”、“逃亡大师”。

故事主人公名叫威廉,是加拿大人,生于1928年,父亲是一个木匠,是从英国移民到加拿大安大略省的。

威廉从小就不爱读书,脑袋却十分聪明,歪点子不少、

他当过司机,干过水手,也当过保险员,从事过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工作,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干不长。

22岁那年,抱着体验生活的心态,他加入当地黑帮,由于缺乏机遇,加入了很久,他一直是默默无闻的喽啰。

不曾想,从一起杀人案开始,他广为公众所知,成为新闻人物。

1954年,他们的黑帮老大在火拼中死亡,老二成为老大,威廉因为熬资历熬得够久,帮众内的人缘也不错,成为黑帮内的小队长。

刚成为队长的威廉踌躇满志,想干出点业绩,刚好他得到一条“财路”,一个叫约翰的杂货铺老板手头有一笔巨款,准备在店里交给他的进货商。

7月8日晚9点,威廉带着3名弟兄,直奔哈密尔顿区约翰的杂货铺内,想抢走那笔巨款。

店老板约翰·内尔斯警惕性非常高,听到外面有了动静,立刻他除了他的左轮手枪,紧紧抓在手里。

威廉等四人敲门的时候,起初约翰还以为是供货商来了,开门之后才发现,是4位不速之客。

约翰见势不妙,立即举起手枪。

可是威廉早有防备,他挥拳打掉了约翰的手枪,同时掏出一把尖刀直刺约翰心脏。

与此同时,其它3个喽啰在店里翻箱倒柜,开始寻找那笔巨款。

结果大失所望,只在抽屉里找到了300美元现金和一块怀表。

此时约翰的家人被惊醒,他们开始大声吆喝“抓贼”,威廉见状,只好带着3名喽啰逃之夭夭。

哈密尔顿区警署接到报案之后迅速出警,警长是刚走马上任的布鲁斯,年龄虽然只有28岁,但是已经有了5年特种兵的经历。

这个精明能干的小伙子恰好也是上任伊始、踌躇满志,一心想在上司跟前露一手,下级面前立立威,眼下这起送上门的抢劫杀人案,刚好给提供了一个大显身手的机遇。

布鲁斯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说,我们一定要将这伙混蛋捉拿归案,绳之以法。

让人料想不到的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这位黑社会的新晋二号人物,不仅让布鲁斯遭遇挫折,还让整个安大略省警方都疲于奔命。

被追捕的威廉,慢慢被媒体称作“泥鳅威廉”、“百变威廉”、“影子威廉”和“永远抓不住的威廉”。

他一次又一次在警方的眼皮底下逃脱,他的拒捕经历远比好莱坞警匪片更精彩。

枪杀约翰之后,大街小巷到处张贴着追捕他们的告示,威廉不敢大意,慌忙带着手下来到一个叫卡尤加的小村子躲避,藏到一个农民的粮仓里。

这位农民大哥非常机智,发现他们的身影之后,知道不是善类,就故意粗声粗气地大声告诉妻子说,警察要来咱们村搜查。

威廉一伙听到后急忙溜走,在坎菲尔德车站登上了开往美国布法罗的火车。

农民大哥吓跑了匪徒之后,也没闲着,好奇地在后面跟踪,看到他们坐上火车后,立即报了警。

布鲁斯警长接到报警之后,立即带人在半路登上列车,一节一节车厢进行搜查。

谁知道威廉他们担心警察盘查,早就爬出厕所窗户,来到了车厢顶上。

在列车即将进入美国时,威廉突然告诉同伙,要马上返回加拿大。

同伙金斯不解地问:“哥哎,你疯了吗?我们回去,岂不是自投罗网。”

威廉狡黠地说:“嘘,直觉告诉我,美国那里已经张开了一张大网,那里才真正危险。”

威廉的感觉没错,美国布法罗警局,接到加拿大的通报之后如临大敌,在那里动员警力,布下天罗地网,结果可想而知,徒劳无功,一无所获。

尽管威廉再度逃脱了,可那只是暂时的,对他们的追捕依旧在进行,他们的日子也越来越不好过,因为身上的钱已经花光了。

万般无奈之际,威廉想起了抢来的那块怀表,因为那是块金表,他打算将怀表卖掉,渡过难关再说。

他们到了一家当铺,希望将怀表当掉,店里的伙计开出价格后,威廉没有还价,立马答应了。

威廉的爽快让伙计觉得可疑,他突然想起,电视里最近播出的通缉令,画面中反复出现过一块怀表,与眼前的这一块似乎很像。

于是他假装说自己不能确定怀表的含金量,他拿起电话,拨通了老板的电话,说要让他来鉴定一下。

其实伙计用的是缓兵之计,他给老板打电话的目的,就是让他通知警察。

老板也挺精明,一接电话,就反映过来到底是怎么回事,因为店里的伙计业务比他本人还精,完全具备各种怀表的鉴定知识,根本不需要给他打电话,看来是在巧妙地释放暗号。

威廉刚开始不知是计,但是几分钟之后,他醒悟过来,拿起金表,快步离开当铺。当他们走出店铺的时候,警察随后赶到,与他们几乎擦肩而过。

警察听了伙计的叙述,急忙驱车追了出去,但是还是晚了一步,威廉他们跳上了开往美国奥斯威戈的货船,留下警察在风中凌乱。

其实威廉他们逃脱,绝不仅是凭借运气好,而是他经过了精心选择,他们早就提前勘察了准备前往的当铺,发现它是距离港口最近的一家当铺,一旦发生意外,就可以快速循着水路逃走。

加拿大警方眼看着威廉要逃往奥斯威戈,立即通知了美国警方,警方想当然地在奥斯威戈投入大量精力守株待兔。

可惜美国警方像上次那样,又是白忙活了一场。

原来在货船驶出不久,威廉他们跳下船,游泳上了岸,分别逃走,威廉化装成一个老头,跑到朋友家藏了起来。

威廉本人非常狡猾,他的三名手下却笨得很,没有多久就落入了法网。

1955年5月,三人受到指控,在卡尔加里出庭受审,尽管主犯没有抓获,但是因为案件影响太大,三人还是被判处绞刑。

不过三人中有个叫布莱森的家伙,大难临头时忽然醍醐灌顶,他主动提出要做污点证人,打算将来指证威廉。

他说得头头是道:如果被我们都杀了,将来你们抓住威廉,也没有人指证他,不是让他逍遥法外了 ?”

法官一想,嗯,也是这么个理。于是,布莱森逃过一死,被改判无期徒刑。

手下小弟被捕受审的时候,威廉正在朋友家潜伏。

过了那么久东躲西藏的日子,威廉有点后悔,他暗下决心,过了此劫之后,一定要金盆洗手。

但很快他又推翻了自己的设想,因为过了很久,他发觉警方根本没发现自己的踪迹,奈何不了自己,就觉得自己很高明,野心开始膨胀。

他告诉自己,威廉呐,对你这样高智商的人来说,犯罪才是零风险、高收益的大好事业。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你就继续大干吧。

1955年8月,威廉来到了韦兰河岸,找一个靠近火车站的旅馆住下。然后出去物色猎物,瞄上了一个叫艾米的富家少妇,将其身上的钱财洗劫一空之后,还无耻侵犯了人家,然后提裤走人。

可艾米是个聪明的女人,她擦干泪痕,悄悄跟踪威廉,看着他走进一家旅馆之后,立即报警。

警长放下电话,派了一个叫里奇的警员带着一名助手到旅馆追踪罪犯。

为什么只派两个人?因为当时的艾米并不知道,警察也不知道,这名色狼就是抢劫杀人犯威廉。

警员里奇跟着艾米来到旅馆时,威廉刚刚来到服务台办理住宿手续。

里奇走到威廉身后,用枪抵着威廉的脑袋,大喊道:“你被捕了。”

其实当警察靠近威廉的时候,他早就通过服务台的试衣镜,看到了靠近他的警察,他表面上仍然十分镇静,把手伸进了裤兜,握住了手枪。

当里奇掏出手枪的时候,威廉像泥鳅一样往下一蹲,闪到里奇身后,随即扣动扳机。

里奇倒在了血泊中,助手顾不上威廉,慌忙上前救助,威廉趁乱逃跑。

他逃出旅馆,登上一辆开往加拿大伍德斯托克的列车,就这样,又一次从警方的眼皮底下溜走。

警方气急败坏,急忙告知伍德斯托克警方在终点站等候威廉出现。

列车到站后,警察堵住车站和列车出口,几十名全副武装的警察一拥而上,一节一节车厢进行搜寻。

在第七节车厢,一位胖警察发现了一个和威廉长得很像的乘客,但是他又不能确定。

因为在他的印象中,抢劫犯威廉应该是凶神恶煞,而且狼狈不堪,可是面前的这个男士,穿着整洁,西装革履,举止优雅,跟罪犯的形象一点都不挨着。

不过这个人也太像通缉犯威廉了吧,简直就像孪生兄弟一样,胖警察纳闷了:世界上怎么有长得这么像的两个人?

就在胖警察发呆的时候,那个乘客开口了:

“警官先生,我是不是长得很像你的同学朋友?“

胖警察摇了摇头。

“那么警察先生,你是不是觉得我跟通缉犯威廉长得有几分相像 ?”

"哪里是相像,你简直就是那个通缉犯。”胖警察简直EMO了,讪讪地开玩笑说。

“这也不怪你,自从那起抢劫案发生之后,我被误认了又不是一次,确切地说,无论走到哪都会被当成罪犯,真的很倒霉。我都怀疑我当年有个双胞胎弟弟被送人,他就是威廉。”那人面不改色,一脸无奈地说。

这时候另外几名警察走了过来,其中一名瘦警察对胖警察吼道:“还愣啥,抓他!”

那名胖警察竟然鬼使神差地拦住自己的同行:“别鲁莽,你们搞错了,这位绅士只是长得像他而已!”

瘦警察不听这一套:“管他呢,先带回去再说。”

几名警察围拢过去,掏出手铐,对那名乘客说道:

“先生,请跟我们走一趟。”

“没关系,警察先生。我作为一名守法公民,应该配合你们。”那人说。

就在几名警察上前的时候,那人却说自己内急,要先去一下洗手间,这点人权人家还是有的,几名警察无奈,只好让他进去。

等了足足十分钟,不见那人出来,一个警察便走进去看个究竟。

谁知道厕所里有个老头在方便,看到警察进来,呲着满口金牙大吼,警察赶忙退了出去。

大家一见威廉人都没了,赶紧分头去找,忙活了一个多小时,再也不见他的踪迹。

原来那老头就是威廉,他为了应对追捕,口袋里装有老年假发和胡子,还带了一口可以粘贴的“金牙”,到了洗手间他完成化妆,变成老头,只用了两分钟的时间。

自从威廉这次采用易容术逃脱之后,加拿大媒体开始嘲笑警方,说他们如何如何无能,纳税人的钱白花了。

同时,媒体把威廉捧上了天,什么“泥鳅威廉”、“百变威廉”、“影子威廉”的称号,接踵而来。

从这次车站脱险之后,威廉像人间蒸发一样,从警方的视线中消失了。

转眼间快两年过去了。

1956年5月1日这天下午,美国克利夫兰的一家酒吧内,老板杰克·李斯正在算账。

这时从门口进来两名非同寻常的顾客,之所以说非同寻常,是因为一个人是警察,一个人戴着手铐。

杰克一看,警察自己认识,他是老熟人——铁路警察麦克,几年来一直在自己酒吧消费。

麦克说:“这个叫亨利的家伙在火车上逃票,还带着一把手枪,形迹可疑,我把他带到这里,等同事到来协助我带走他。”

杰克无意中打量了一下逃票者“亨利”,不看则已,一看魂都吓飞了:这不是江湖上传说的抓不住的逃犯“泥鳅威廉”吗?

于是他在麦克耳边低语几句,说此人就是通缉犯。

可就在他们低语的时候,转眼间,那人已经不见了踪影。

原来威廉看到大堂沙发上有个礼帽,他早就偷到了麦克的手铐钥匙,打开手铐,戴上礼帽,摁上胡子,还在旁边用颤颤巍巍的声音告诉麦克:“我看到那个人上了楼梯。”

麦克信以为真,跑上了楼梯。

威廉再一次逃脱。

不久后,威廉落网了,别误会,倒不是警方有多神勇,他完全是自投罗网。

1958年元旦,他30岁生日那天,打电话给美国克利夫兰警察局:“哈喽,我是威廉,我腻歪了,厌烦了这种躲藏生活,你们来抓我吧。但是你们要答应我,不向加拿大引渡我。”

很快,在克利夫兰的一家旅馆,威廉乖乖地被警方戴上手铐,又被押送到警局。

警方抓到了泥鳅威廉!影子威廉落网了!这个爆炸性的新闻很快传遍美加两国,警方也开始搜集物证人证,打算将其绳之以法。

可接下来这场万众瞩目的庄严审判,却充满着戏剧性。

1957年9月27日,美国警方食言,将威廉引渡到了加拿大卡尤加接受审判。

威廉气得火冒三丈,这些美国人也太不讲究了!到了这里,他突然改口说自己不是威廉,名叫亨利,是苏格兰人,父亲是木匠。

从此,首先关于“亨利”的真实身份,成为控辩双方争论的焦点。

检方认为亨利就是威廉,辩护律师却认为亨利就是亨利,不是通缉犯威廉。

检方的理由是,被告曾经打电话投案自首,而且外表酷似威廉。

而辩方的依据是:

威廉的朋友和亲友都说,威廉的脖子上没有胎记,亨利的脖子上,却有一块明显的胎记。

威廉是个结巴,亨利口齿伶俐、口若悬河。

威廉是个差生,连请假条都不会写,亨利文采飞扬,下笔有神,不当记者评论员都可惜。

关于威廉的身份的争执十分激烈,甚至吸引了博彩公司也参与进来,让客户就“被告是威廉还是亨利”来下注。

一时间此案闹得沸沸扬扬,盛况空前,比总统大选还热闹。

宣判那天,证人席上密密麻麻坐着70多个人,这些人不是威廉的亲人、朋友,就是他的同事、邻居、以及马仔。

然而奇怪的是,这些跟威廉朝夕相处的人,也对他的身份说法不一。

总的来说,威廉的亲友都倾向于在被告席上的人不是威廉。

而威廉的前马仔布莱森则信誓旦旦地说,所谓的亨利,就是他曾经的头儿威廉。

结果,庭审持续了5天之后,竟然还是一团乱麻,没有理出头绪。

此时陪审团成员的意见才是最重要的,所有人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他们。

第6天,陪审团12名成员经过合议,意见无法达成统一,7人认为被告有罪,5人觉得被告无罪,法官不得不宣布休庭,择日重审。

1958年2月14日,此案重新开庭。

这次经过3天法庭辩论后,陪审团意见一致,被告不是威廉,所以他是无罪的,法官宣布:当庭将其释放。

到此为止,全世界的人都认为此人就是亨利,尽管亨利没能找出一个证人证明自己的身份。

事情接下来的发展仍然出乎意料,亨利被释放后,便从此在人间蒸发了,江湖上再也没有他的任何踪迹。

而威廉,更是连个鬼影也不见。

亨利到底是不是威廉?答案是肯定的。

威廉向警方自首之前,就想到了万一美国警方反悔,向加拿大引渡自己,到时候自己可咋整?

你不仁,我不义,那我就翻供。

为此他花钱进行整容,给自己“无中生有”,硬是整出了一块天衣无缝的胎记。

威廉还积极练习说话,改掉了结巴的毛病。

最难学的就是写作,但是威廉既然下了决心,就没有做不到的。短短两年的时间,威廉从一个半文盲成为一个能吃文字这碗饭的人。

列位,什么叫做毅力?这才是真正的“重新做人”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