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不久,看了一篇写房子的故事。 一个姑娘,在深圳打工,买了一个39平方米的公寓。 在这个房子里,她生活了十几年,从单身到结婚,从生病到痊愈。 房子见证了她的人生,她给予了房子生命和温情。 我忽然想起自己。 上上周的一天,我在公号结尾写了今天是个特殊的一天。 这个特殊,指的也是我和房子的事情。 02 小时候,我也是有家的。 在城郊的一处院落里,房子盖得也算宽敞大气。 临街的一排房子用来做生意,面粉厂,面条铺。 生意也算兴隆,顾客源源不断。 后面的小院就是我们的家了。 我和姐姐一间屋子。 天生爱美的我在窗帘上绣了只小兔子,但可惜绣的歪歪扭扭,不堪入眼。 我还给屋子起了名字叫“文润阁”。 依稀的记忆里,院里种了棵桃树,后又改为橘树。 母亲爱干净,我也常常打扫,房子一直都是干净整洁的。 那个小小的家,承载了我童年的所有梦想。 03 但好景不长。 父母感情不和,吵架打架是家常便饭。 于是,很多个夜晚,我们都被母亲带着在夜色中游离。 投奔过很多亲戚,遭过白眼,受过冷漠。 家在心里,是父亲喝醉的无理取闹,是母亲嚎啕大哭的悲苦无奈。 有点恐惧,有点疏离。 以至于后来很久,我都常常做梦,梦里是同样的场景,梦里的我在流浪。 四野茫茫,苍穹如血。 我漫无目的地走着,不知去向何方。 于是,我长成了蒲公英的模样,永远在随风飞翔。 04 后来,我们去市里读书,母亲做些小生意。 家就成了老家,在身后渐行渐远。 搬过很多次家吧。 有些其实也算不上家,城中村的小院,一层又一层。 透过天井,可以看见四方的天。 青色的苍穹,像极了我灰突突的青春。 也因为此,小小的我就见过市井百态。 卖菜的阿叔早上三点多就要起床去进菜,他的妻子却永远在赌桌上。 隔壁牛肉汤店里的老板常常一身鲜血在屠宰。 街头地摊上的夫妻深夜两点多才收摊回家。 我站在自家店门口,看着来往的路人,对这世间无限怜悯。 有邻居夸奖说你家姑娘真贤惠,我妈看着我,吃吃地笑。 我也跟着笑。笑着笑着就想哭。 我哪里来的贤惠,我哪有资格贤惠。 温婉的笑容背后,我有的只是一颗坚硬的心。 我的刀工一流,利落无比。我拿刀恐吓过吃白食的无赖,我和蛮不讲理的流氓吵过架,我也可怜兮兮的和城管求过情。 所以,贤惠这件事是大家闺秀和小家碧玉的专属名词。 和满身烟火的我,完全不相干。 我一直都善良,但我从来都不软弱。 人对我的好,我会加倍报恩。人对我的不好,我也会加倍奉还。 我所求的,不过是那条街上安稳度日。 05 大学几年,我很少回去。 好像每个假期,都在做各种事情,法院实习、检察院实习、社会实践…… 忙忙碌碌。 家在心里,渐渐成了一个模糊的概念。 三色鸽的面包棒、麦香味的牛奶、丁老二的米线一直是心里的惦念。 毕业后,我留在了昌城工作。 没有了学校宿舍,我和两个闺蜜一块租房住。 在电业局家属院里,那个老旧的小区成了三个女孩的家。 客厅破旧的沙发上,被我们用一条暖色毯子覆盖。 我们三个依偎在一起,看电视,嗑瓜子,说女生间的悄悄话。 小小的厨房里,我们做了很多顿饭。 甜的、咸的、酸的、辣的,各种味道,像极了我们漂泊不定的生活。 夏天的蚊子齐心协力把我抬走,冬日暖气的声响轰轰隆隆,让我觉得自己睡在一个梦工厂。 可还是有很多的快乐啊。 那时的我们仨,没有结婚,没有孩子,没有鸡毛蒜皮的生活。 我们的快乐和忧伤都来自爱情。 心和房子一样小。 后来,我们陆续结婚,陆续搬离。 但每当走到那里,我都会想起,我曾在这里停留。 06 大概,我太想要一个家了吧。 所以很快结了婚。 就像现在写故事一样,我总是会和每一个倾诉者聊她们的家庭。 透过故事,去探寻一切的起因。 不可否认,原生家庭在每个人的生命中都占据了极为重要的位置。 它带来的影响,是长久的,是根深蒂固的。 也因为这些背后的、久远的原因,让我们对每个故事的结局都有一个合理的解释。 有句话是,如果你认识从前的我,也许你会原谅现在的我。 对我来说,太久的颠沛流离让我极度渴望有个家。 遮风挡雨也好,睡眠安歇也罢。 二十出头的我,极度想让自己的人生有个稳定的归宿。 我没有安全感,我一直极度害怕被抛弃。 在这个陌生的小城里,我真的太孤单了,也不想再继续流浪了。 也真的有过一段安心日子吧。 小区位于市区中心,附近生活很便利。 水果店、饭店、药店,应有尽有。 吃完晚餐,还能去春秋广场溜达圈,看看热闹,淘几件稀罕物件。 院子南边的铁栅栏,一到春天就爬满了蔷薇。 东门的巷子是回民街,老婆婆做的菜馍松软可口,油酥火烧总是我让挪不开脚。 那个被改造后的房间,很快变成了我的公主房。 淡雅的壁纸,白色的公主床,好看的吊灯。 我在柔软的被子里,做一晚上的梦。 很珍惜那种安宁,也用心去经营那个家。 我把每个房间都打扫的一尘不染,玻璃窗也擦得干干净净。 甚至把每个抽斗都做了分隔,细碎杂物也规范有序。 我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永恒。 但我想尽己所能,让幸福长久一点。 07 12年到15年,我都在乡镇工作。 每日往返,骑着电动车到东站,坐鄢许公交。 可因为有家,所以就有期盼吧。 但到底是不是家呢? 我其实也不太确定吧。 有个傍晚,下了很大的雨,我没有赶上车,很晚才回来。 但也没有人问一句你是否到家。 那种无人问你粥可温,无人与你共黄昏的悲凉,我过早就体会过了。 所以,其实还是在流浪吧。 2015年,我搬去东区的一所房子。 那时,工作也转回了市里。 小区离单位很近,上班很方便。 房子装修很好,家具基本都是我跟着一块挑的。 客厅的那套沙发花了十万元,卧室的床和梳妆柜都是在云南的买的珍贵木材。 酒柜里放置了很多好看的摆件。 可其实,我不太喜欢。 可能是我的审美还未达到那种水平,总觉得颜色格调有点沉重。 可我不掏钱,坐享其成,也不发表任何意见。 房子是拆迁安置房,小区里住的都是村里人。 见面总是爱打招呼,虽然我也不清楚该叫姑姑还是婶婶。 有很多小孩子在楼栋门口坐着玩牌,脸和衣服一样脏兮兮的。 常常听到各种吵架声,低俗的语言响彻黑夜。 还有时不时的警笛声,划破梦的平静。 我在心里暗暗想,我一定要换个房子,至少以后有孩子了不能和他们一块在地上打滚。 这个房子,我住了两年多。 依旧很用心地打理,角角落落都擦拭如新。 只是很多时候,我都一个人安静地坐着。 开一盏昏暗的灯,坐在客厅,看着天色渐渐暗下来。 那些年,我没有朋友,没有交际和应酬。 我的世界,只有那个家。 厨房里煲的汤、阳台上晾晒的衣服,构成了我的全部。 可心是静的,也是知足的。 08 只是生活,总喜欢在你猝不及防时有点小曲折。 2017年,我休完产假回来,带着我妈和孩子租房子住。 租的房子在河湾新家园,离单位不远。 也是一个安置小区,三室一厅,也算干净整洁。 月租1600元。 对我来说,不算便宜。 但已经是我能力范围内,给我妈和孩子最好的条件了。 在这个房子里,孩子学会了爬行,站立,学会了含糊不清叫妈妈。 傍晚下班,我带着他在小区后面坐滑滑车。 他笑的小眼睛都没了。 陪伴他成长真的很治愈,我也慢慢开始重生。 也是在这里居住期间,我出了一次交通事故。 本来,我以为自己已经把这世间的黑暗和艰难都体验过了。 再也没有什么能打倒我了。 可是出事的时候,我还是好慌张,好无助。 我站在街头,失声痛哭。 城市不大,走几步就会遇见熟人。 可我在这里呆了10年,没有一个可以打电话的人。 那天晚上,我开着前保险杠全部坏掉的车,跟着保险公司的车去梨园转盘的停车场。 路上,我跟丢了车。 手机没电,我没办法导航。 在坑坑洼洼的国道上,车前车后都是大货车。 掉个头都很困难。 那天晚上,我感觉自己做了世间很大的难。 最后,终于把车停到梨园转盘那边的停车场,折腾到十一点多才回去。 这一切,我都瞒着我妈。 我怕她担心。 我想给她和孩子足够的安宁啊。 至今为止,我觉得那一天都是人生中顶晦暗的时刻。 我发了朋友圈,让所有的艰难一起来吧,4月19,是为记。 也许一切会否极泰来。 09 住了一段时间,但作为一个租客,我其实一直没有把那里当作家。 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对生活有很高追求的人。 可租来的房子里,我再丰饶的梦想也无法开花。 我不想去装修和装饰它,也觉得投资都是浪费。 我好想有个自己的房子。 也是机缘巧合吧,还真的很快定了房子。 在一个老旧小区里,办公室同事陪我一块看的房子。 只一眼,我就相中了。 很快签了合同,没有讨价还价,签的干脆利落。 2018年6月,我搬进了新房。 搬家时,我姐和姐夫从郑州来帮忙。 房子在五楼,没有电梯,我们往返了好多次。 中午搬完后,大家都累的气喘吁吁。 可看着这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家,我还是好开心啊。 也是在拿到房产证后,我才真的觉得自己是这个城市的一份子了。 我们所谓的扎根,其实不过是安身立命。 在一个城市里,有一处自己的居所,你便有了归属感。 你才觉得,你真正融入了这座城市。 10 新的生活拉开序幕。 所住的小区,名叫“中原新村”,据说是电视台的老家属院。 也因为是家属院,盖得有点与众不同。 小区只有五栋楼,很多大户型,还有很多是一梯一户。 我住的这个房子,120平方,两室。 进门就是宽敞的客厅,半圆形的大阳台,阳光扑面而来。 所以看见它的第一眼,我就惊艳于心。 房子和人一样,需要有缘才能相遇。 而我也是真的爱上了它。 我写过《万丰路上的烟火人间》,写过《我住的地方繁花似锦》。 写这条路上抱着吉他唱歌的女生,提着篮子卖花的小姑娘。 写忽然间癫痫倒下抽搐的买菜大叔,写这条街上的鱼腥味和刚蒸好的馒头香味。 我甚至每天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遇见同一辆车。 尽管它有很多的不完美,它的院落过于老旧,它没有电梯,它冬天很冷,夏天很热。 但已经爱上它。 我看到的都是它的好。 我透过玻璃看到的月亮,皎洁温柔。 隔壁楼上种的菜,四季常青。 很多文字里,都流露出我对这里的喜爱。 我也倾注了很多心血,蚂蚁搬家似的置办家具,装了壁挂炉,打了衣柜。 我买不同材质、不同颜色的沙发垫、坐垫、鲜花装饰这所房子。 很久之后,我终于把一所陌生的房子住成了家。 我也终于成了真正的许昌人。 11 其实这些年,我也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发展变化。 街道从破旧到崭新,建筑从古老到现代。 路面从狭小到宽广,房子从低矮到高耸。 巷子有巷子的美,高楼有高楼的风景。 我看着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一个个商场从无到有。 我和城市一样也在变。 可幸运的是,我们都在变得越来越好吧。 我增长的不只是年龄,还有心智。 虽然还没有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 但已经不会遇到一点事情就哭哭啼啼,不会因为一点挫折就自暴自弃。 我在跌跌撞撞中前行,在摧残和打击中成长。 12 大概,房子住的愈久,感情越深。 我妈已经习惯了这里的生活,也喜欢这里的便利。 门口的街上,可以买到各种新鲜蔬菜。 小区的邻居,也都熟识。 她的适应能力,永远比我强。 但随着孩子慢慢长大,我不得不又开始考虑换房子的事情。 目前住的两室,已经无法满足需求。 再加上姥姥来我这里,房子就更显得拥挤。 姥姥八十多了,腿脚不好,五楼她上得来就下不去了。 每日只能坐在阳台上晒晒太阳。 我不得已,又开始踏上看房子的行程。 目标很明确,很快找到了合适的。 要离单位近点,这样上下班就可以不用开车了。 不断上涨的油价加的让我心疼。 要有暖气,这样老老小小都不用受冻了。 要考虑到孩子以后上学的距离,生活购物要方便。 最好是临近河堤,这样妈妈有可以地方散步。 要求看着很多,其实也不高。 未来东岸华城的位置符合我的全部要求。 唯一的缺点就是太贵。贵的我根本买不起。 看了几次房子之后,我开始关注法拍房。 今年房价下跌,是个买房的好时机。 但神奇的是,两次法拍房临到开拍都无故取消了。 我一度选择了放弃。 可有一天,我之前看的房子大幅降价,说是房东急用钱。 我忍不住又动了心思。 13 也是赶巧吧,我还真的遇见了合适的。 顶层复式,三室一厅,有地暖,有电梯。 虽然还有很多不足,比如楼层太高,比如房间有点小,比如它的装修差强人意。 但我已经很知足了呀。 算是捡漏买的,在深圳做生意的房主急需资金周转,急售。 不然,我估计还是买不起。 买的是二套房,但的确是刚需。 即便这样,我也还是在一众土豪朋友的周济下才勉强付了首付。 一个姐陪我去签了买房合同,还帮我讨价还价了一番。 之后要做的就是尽快把老房子卖出去,缓解些压力。 双十一的时候,我没买一件衣服,全买家具了。 简欧现代风的白色沙发、圆形的茶几、床。 也不知到底省了多少钱。 就这样吧。 好像忽然也没了多大心劲,得过且过吧。 年底前,希望能够装修好搬进去。 也算了了一桩心愿。 14 我常常想到底什么是圆满,什么才是理想生活? 没有答案。 人的欲望是无限的,追求也是无止境的。 这些年,身边的朋友过得都不错。 许昌的两个闺蜜也都陆续买了二套房、三套房。 在北京的闺蜜开了律所,也准备换房子。之前的房子是商住,有孩子后不便于落户。 上海的闺蜜不想压力太大,可能会回老家发展。 房子已经渐渐不是大家的心头大患,没有像《蜗居》里面那样的至关重要,但依旧是一个家很大的事情。 很多人,倾尽所有积蓄,也不过只是一处安身之地罢了。 所以我常常告诉自己,要知足,要珍惜。 而我,也真的挺幸福。 我每天和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在一起生活,我每日都在陪伴,在用心去爱。 我的家,有妈妈,有孩子。 厨房有烟火,客厅有笑声,阳台有盛开的花,有很多很多的爱和希望。 想起2009年,我大二时,受邀去建业帕拉迪奥小区主持他们的第一届家庭节活动。 我对大家说,感谢建业给了大家一个家,而不只是一所房子。 房子不是家,只是冰冷的建筑。 有爱和温情才称得上是家。 所以,不管有没有房子,都希望我们和爱的人在一起,有一个温暖的家。 愿我们,有枝可依,有家可栖,有梦可期。 有生之年,只诉温暖不言殇。 END 晚安,你和世界。想要的都会拥有,得不到就都释怀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