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做你愿意做的事情,直到你习惯去做

 sunflowerw386w 2021-11-20

一直以来,都不喜欢自律。

听到这个词,联想到的是做规划、定时定点做某事。

有束缚和压制感,而且有点自我虐待。

其实呀,里面有误解。

那些教人自律的书籍、文章,带着要求,压力从外部过来,讲得是技巧,流于表面。

自律应该是一种手段。

一个有目标的人,为了达到目标必须付出代价,这符合规律。

而自律在里面扮演的就是工具。

有用就用上。

假如起到反作用,那么坚持是没有意义的。


1

么得感情

《国富论》的作者亚当·斯密有一个观点:

“我们的晚餐并不是来面包师、屠夫、酿酒师的仁慈,而是来自于他们对自身利益的追求。'

这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

人人关心自己的利益,追求自己的利益,会在无形中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彷如有一只看不见的手。

里面会涉及到一个常见的人性考验:自私。

人人口中唾弃,行动却很诚实。

主流是推崇无私。

但是无私的反义词,不应当是自私。

生命苦难重重。

大部分人用尽自己的精力,过好自己的日子已经很不容易了。

所以,自私更适合放在中性词上。

无私应当是文化道德一部分,只能要求自己,不能要求别人。

除非自私的行为,侵犯了别人的利益。

那就不是道德问题,而是法律层面的问题。

很多时候,人本就应该自私一点,而且是“么得感情”的自私。

为什么这样讲?

稻盛和夫的六项精进,有一条:不要有感性的烦恼。

顾虑太多,什么都做不了。

比如说推进某件事情时,内心戏太丰富,要考虑这个,要顾及那个。

情绪太嗨了,做事不仔细;

受到挫折,心灰意冷了,没有积极性。

都属于感性的烦恼。


2

磨刀石

完美主义,就是典型的内心戏太足。

没有什么事情是完美的,也不可能是百分百就能成,甚至一半的概率都不到。

刘润有一个观点:

把一件成功概率 20 % 的事情,重复 14 次,能够到达 95% 的成功率。

想想,

小孩子学会走路,摔跤了多少次;学习说话,练习了多少遍。

为什么长大之后,尽想着一帆风顺的事呢?

很多事情呢,

就跟有进度条一样,做一点推进一点,失败不是失败,只是一个个的关卡,还没到终点。

曾国藩教育子侄,

不必特意练字、写文章,而在日常生活中,就保持认真的状态。

写书信、写日记、或者写什么,都当成文章的练习。

做事情,要么不做,好好休息;

要做,就把每一件事当作能力的磨刀石,经验的淬炼场。

特别是成长这件事,不用有压力。

给自己定一个日课,可以是阅读、可以是书写,或者其它自己愿意做的事情,天天如同早起刷牙一样,习以为常地执行。

不追求大的进步,追求每日点滴成长。


今天是持续写作的第 210/300 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