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外滩船缘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的一个深秋节气,我中学毕业后分配在浦东一家大型造船厂(国企、央企、军工企业)工作,报到当日与同班的一位同学在四川北路桥堍处相约乘8路有轨电车前往,从而开始了这辈子造船职业的生涯而至退休。 于是上下班期间,此路常来常往,时见东大名路靠近旅顺路口上的一座别致建筑特别吸人眼球——红砖、五层,腰围设联通阳台,饰以绿色琉璃瓦,中间还有箭塔矗立,看上去似乎有些中西混合。原来这是原英商耶松船厂(后为上海船厂)1908年建造的办公大楼(再后为上海远洋公司大楼)。据介绍,这是一座难得一见的维多利亚式城堡建筑,也是“北外滩”最有特色的标志性建筑,其虽几经变迁,但似乎总与船业有缘。时而喜欢站在有轨电车的车厢末端,在叮叮当当的前行声中,背看与楼作一次次的告别,直至箭塔消失在朝霞或夕阳里。 北外滩与船有缘的更为骄傲的历史,许是今天九龙路溧阳路一带曾为江南制造局初址。江南制造局是清末规模最大兴办最早的综合性军工企业之一。清同治四年八月初十(1865年9月29日),由清政府正式批准创办,时在虹口原美商旗记铁厂旧址。1867年(同治六年)由虹口迁至高昌庙,不断扩充。涉想一百四十多年前创办江南制造总局为图国强——之后造兵船、制炮枪,“惠吉”木壳机动兵船,上海造船之滥觞,心潮澎湃。在业内,江南造船厂素有中国民族工业摇篮之称,想来似乎源在北外滩。 有段时间住在鸭绿江路(后改为周家嘴路),饭后在小区附近散步,总会在东大名路桥上徜徉。朝南仰望东方明珠塔,任凭五彩缤纷灯光尽情扑闪欣喜的脸面;转眼相望那座维多利亚式城堡建筑,一种凝重感即而涌生;而桥间扶栏观望虹口港河两岸,开拓曾经的艰辛与荣耀印入久久眼帘。 那一年报考成人大学,同时收到上海财经学院夜大学和上海电视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因为船缘,最终选择在电大船舶分校上学。我们上课的地方就在北外滩溧阳路上,当时来自上海船舶行业与海军企业的“江南”、“沪东”、“上船”、“求新”、“中华”、“东海”、4805厂等船厂的学员,为着实现军舰、民船的现代化建设,在紧张的工作之间、之余,从沪市各角集聚在此,面对浦江,紧靠虹口港的教室开始新的半工半读学习生涯。 在我的一首诗歌《那年,那些年》里有这样一段:三、四十岁的脑袋摇晃在明亮的课堂/ABCD里充实bpmf的反响/消除曾经的贫乏/接缝现时的畅想/不赶潮流倒也时尚/为着当年的不甘失落/因为时今的错位补偿——似乎多少反映了这段求学生活的气息。 我们是电大首次开设经济类的学员,几年后圆满毕业,有的同学去北京船舶工业集团总部和有关部门任职,更多的在上海船舶工业系统与海军系统单位发挥作用,龙的船人在各自的岗位为续北外滩船缘而努力,为不断展现新时代的船说而奋斗! |
|
来自: 新用户6013M4RL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