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将功高震主就会下场凄惨吗?看看郭子仪、韩世忠,似乎也不一定

 浩然文史 2021-11-20

《周生如故》小南辰王

由任嘉伦主演的电视剧《周生如故》近日热播,他所饰演的小南辰王周生辰手握重兵,年纪轻轻就已战功赫赫。可是尽管他忠心不二,心怀天下,依然被皇室猜忌,最后剔骨身死,令人唏嘘心痛。这似乎让我们觉得,对那些手握重兵的将军来说,功高震主就会下场凄惨,仿佛是他们的宿命,但事实真的如此吗?下面我们就来盘点一下历史上那些有名的大将军,看看他们的结局如何?是否真的不得善终呢?

一、高长恭——皇室无手足

高长恭,名肃,字长恭,号孝瓘,是高澄第四子,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兰陵郡王。高肃虽为皇帝之子,但父亲早逝,皇位旁落,他作为先帝遗子自然颇受猜忌和冷落。加上生母地位低下,他的童年可谓是坎坷多磨。

但不利的环境并没有阻碍他的成长,反而激励了他刻苦学习与练武的志气,加上天资聪颖,他很快在一众皇室里脱颖而出,成长为一个文武兼备的少年郡王。

高长恭本人通音律,擅长用兵,多次立有战功,对部下也非常关心,在作战时得到瓜果时也会与将士分享。他为人宽容和善,又体恤下人,给的待遇也很优厚,因而在军中和民间都很有声誉。

冯绍峰版兰陵王

高长恭多次参加与北周的大战,其中最为人所知的是洛阳邙山之战。北周派大军攻打洛阳,高长恭仅率500人就冲进周军大营,成功解了洛阳之围。邙山大捷后,北齐后主高纬询问他为何以身犯险,高长恭回答:“家事亲切,不觉遂然。”他的本意是想向皇帝表达忠心,但却受到皇帝的猜忌,认为他有篡位之心。之后为了自保,他称病不出,并故意受贿来败坏自己的名声,但仍未无法消除皇帝的猜忌。

武平四年(573年),高纬派人鸩杀高长恭,他在饮毒前感叹:“我忠以事上,何辜于天,而遭鸩也。”高长恭好善乐施,借给别人的钱财高达千金,他在死前把这些债券都烧毁了。

高长恭作为皇室,父母早逝,本就是不幸,成年后虽战功赫赫,深得民心,最终却因皇帝的嫉妒和猜忌而丧生,何其惋惜!

二、慕容恪——英明垂后代

对于慕容恪,可能很多人都是只知其名,不详其人。

慕容恪字玄恭,是前燕文明帝慕容皝第四子,景昭帝慕容儁(同“俊”)的弟弟。慕容恪天资聪颖,但由于母亲高氏不受宠爱,他也一直未能引起父亲的注意。等到15岁,慕容恪不仅容貌魁杰,更是沉稳博学,很快就受到父亲重视。

此后十四年, 慕容恪跟随父亲出征,先后击败多个邻国军队,取得无数胜利,开拓大片疆土,立下赫赫战功,深受父兄的重用。

胡歌饰演的大将慕容恪

慕容儁即位后,对这个优秀的异母弟弟并没有因为战功和兵权横生猜忌,他立即封慕容恪为太原王、大都督,委以重任。慕容恪也没有辜负兄长的信任,他不断领兵出征,节节胜利,将前燕的统治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慕容儁病重,临终前将幼子慕容暐托付给慕容恪。慕容暐拜慕容恪为太宰,总摄朝政。东晋朝廷听闻慕容儁身死,认为可以收复中原,而当时的东晋权臣桓温却否定道,慕容恪还在,忧患还大着呢。可见慕容恪对外震慑之深。

此后,慕容恪辅佐幼主,总理朝政,“虚襟待物,咨询善道,量才处任,使人不逾位”,受到了朝臣和国人的共同尊重。

慕容恪一生四处征战,少有败绩,构筑了前燕最大版图,同时辅佐幼主,管理朝政,毫不居功僭越。慕容恪死后,受到历朝历代的推崇,被誉为十六国第一名将,前秦以太牢之礼供奉其灵位,唐宋时配享武庙。

三、郭子仪——功高不震主

唐代异姓王数量不多,郭子仪是其中较为有名且得到善终的一位。郭子仪早年参加武举入仕,此后因军功不断升职。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郭子仪兼任九原郡都督、九原郡太守、朔方节度右厢兵马使等职。安史之乱爆发后,正在丁母忧的郭子仪被紧急起用,他率领朔方军讨伐安禄山,并与李光弼一同击溃史思明的数万军队。唐肃宗登位后,郭子仪拱卫皇帝、平定河曲,并跟随李俶一同收复长安、洛阳,因功加封司徒、代国公。唐肃宗曾对他说:“国家再造,卿力也。”

《新醉打金枝》中的郭子仪

但此后,郭子仪由于一时作战失利,又遭受谗言诋毁,被肃宗收回兵权。随着李光弼、仆固怀恩接连兵败,史思明再度攻陷洛阳,唐肃宗不得不再次启用郭子仪,任命他为多地节度行营兼兵马副元帅,进封汾阳郡王。郭子仪到达河东后,很快恢复了当地秩序。代宗即位后,郭子仪屡次遭人诬陷,大为惶恐,代宗还亲加安慰:“公毋有疑。”

郭子仪多次平叛,屡立战功,受到皇帝褒奖无数,但他多加推辞。唐德宗建中二年(公元781年),郭子仪病逝,追赠太师,配享代宗庙,陪葬建陵。德宗为之废朝五日,亲自送葬。时人对其有高度评价:“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世而上不疑,侈穷人欲而议者不之贬。”

四、韩世忠——救驾终保身

说道南宋名将,最为大家熟知的可能就是后来被追封鄂王的岳飞。南宋将领被封王的人数不少,但多为追封,受封时唯一尚在世的,就是被封为咸安郡王的韩世忠。

韩世忠字良臣,与岳飞、张俊、刘光世合称“中兴四将”。韩世忠少时“鸷勇绝人,勇冠三军”,曾击溃方腊叛军,斩杀方腊。靖康之变前,韩世忠一直在河北一带坚持抗金。

靖康之变后,宋徽宗、宋钦宗被金人俘虏,韩世忠拥护赵构登基称帝,随后受命平叛和抗金。但由于部下策应不利,多以失败告终。

韩世忠

建炎三年(1129年),高宗为躲避金人攻击,南下逃亡。将官苗傅、刘正彦由于不满朝廷,途中发动叛乱逼高宗退位,韩世忠召集旧部击败叛军,并擒杀叛军主谋,因此得到高宗优待。

建炎三年十一月,金军元帅完颜宗弼南侵,宋将纷纷溃退。韩世忠在金军退兵途中设伏,以八千宋军将金人十万军队困在黄天荡长达48天,大败完颜宗弼。此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宋高宗六次下诏褒奖并赐以厚赏。

绍兴四年(1134年),岳飞收复襄阳六郡,完颜宗弼再次领兵南下渡江,宋高宗命令韩世忠率军阻挡。韩世忠用计在大仪镇设伏再次击溃金军,金军伤亡惨重,加之国内生变,纷纷撤退。高宗对此大为赞赏,厚犒其部下。

韩世忠与岳飞都是坚定的主战派,反对议和,力图收复失地,而以秦桧为首的文官集团则主张妥协求和。绍兴十年(1140年),金军撕毁盟约南侵,韩世忠立即带兵迎战,包围金军占领的城池,拦截金军援军,获得胜利,以此加封太保、英国公。此时岳飞的军队已经收复大片失地,韩世忠也在积极准备招兵买马。但宋高宗听信秦桧等人的谗言,担心收复失地迎回宋钦宗将会威胁自己的地位,默许秦桧收回了岳飞、张俊和韩世忠的兵权。

岳飞

绍兴十一年(1141年),高宗擢韩世忠为枢密使,表面升官,实则是收回了他的军权。韩世忠为求自保,又献上了大量钱粮。同年,岳飞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处死。韩世忠大为愤恨,在大多数朝臣都对此事闭口不谈时,他多次替岳飞伸冤,遭到秦桧一党的不满和攻击。

高宗念其有救驾之恩,对他较为宽容。韩世忠目睹秦桧一党势大,自身无能为力,心灰意冷,便在岳飞被害之年致仕。晚年的韩世忠寄情山水,远离朝堂,不言政事,对旧时的部下也避而不见。1151年,韩世忠病逝,被追封为太师、通义郡王。

文史君说: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历史上能文能武、战功赫赫的将军们不在少数,但能受到重用的少之又少,而身居高位、得到善终更是寥寥无几,有时靠的是个人低调谦逊,有时靠的却是对皇帝的“恩情”,运气成分很大。无论如何,他们都用自己的孤勇和忠诚在历史上杀出一条血路,流芳千古。

参考文献

《北齐书》卷一一

《晋书》卷一一一

《资治通鉴》卷一〇一

《新唐书》卷六二

《宋史》卷一二三

(作者:浩然文史·河南师大春秋学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