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问:人生中难完成的一件事是什么?那一定是教育孩子! 9岁的儿子,迎来了可怕的青春期,与儿子进行了长达2年的抗争,结果双方遍体鳞伤! 可当我知道孩子原来是“力量型”性格后,一切都变了! 从小,儿子就是一个让我抓狂的小能手,只要不符合他的要求,他有100种方法跟我对着干,直到我精疲力尽为止! 上四年级开始,儿子就迷上了玩游戏。每天放学回家就拿出手机玩游戏,因为我和老公下班要晚一点,奶奶又顺着他,所以就养成了习惯。 其实,玩游戏我们也能够理解,但他却是一玩起来就刹不住车,即便是到了吃饭时间,也要三催四请,我和爸爸不再家时,他更是边玩手机边吃饭! 对于作业,他自然是应付了事,往往需要1个小时的作业,他半小时就完成,可想而知,质量有多差。 可更气人的是,我们完全没法沟通,往往不到3句话,我们就要干起来! 有一次,我晚上回家早一点,看到他回家又开始玩游戏,我就对他说:“你去把作业做好后再来玩游戏,不然一会儿做作业你又要着急,肯定做不好!” 可他就仿佛没听见似的,根本就没有理睬我,我加大音量:“我跟你说话听到没有,每天回家都想着玩游戏,你要是能把这心思花在学习上,也不是现在这个水平!” 他抬起头直接回了我一句:“我觉得我现在就挺好的。” 这句话瞬间点燃了我的怒火:“你们班40多个人,你30多名,这叫挺好的?你对自己要求挺高呀!” 儿子眼睛不离手机:“对呀!我就觉得很好!” 我气不打一处来:“你真是一点上进心都没有!你这样下去,等着以后去扫大街吧!” 可他却毫不相让:“扫大街也挺好的,还有钱拿!” 你能想象我当时有多气愤吗?盛怒之下,我夺过手机,并将手机狠狠地摔在地上,大吼道:“天天玩游戏,我看看你现在怎么玩!” 儿子不甘示弱:“你砸了也没用,我偏不学习,我看你把我怎么样!” 随后一段时间,他还真的说到做到,天天回家就看电视,不准看电视,就躺在床上睡觉,反正就是越反对什么,他就越做什么! 爸爸脾气火爆,把他关在房间狠狠打了几顿,可是,不管当时修理得有多狠,还不到3天,就原形毕露。 他的爸爸见他这个样子,也选择了妥协:我们已经尽力了,既然不是学习这块料,就等他混个几年,以后出生社会,有他后悔的时候! 可是,气归气,可毕竟是自己的孩子,即便他长大了,后悔了,又有什么用呢?心疼的还是我们自己! 一天晚上,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脑袋里面突然冒出一个想法:这么多年,打也打了,骂也骂了,孩子却越来越差,是不是一开始,我们就做错了呢? 我们也是刚做父母,“凭着感觉教育”可能真的行不通?于是,我决定学习科学的教育方法! 在一次学习中,老师的一番话,解答了我多年的疑惑! 老师说:作为父母,我们不得不承认,没有莫名其妙就变好的孩子,也没有莫名其妙变差的孩子!孩子的如今的表现,都是父母潜移默化的行为造就的。 举个例子: 一个拖拉孩子的背后,总有一个母亲在歇斯底里: 快点,就要迟到了! 作业都做了几个小时了,还没完成,你简直就是个蜗牛! …… 看似父母事事关注,为孩子操碎了心,想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有时间观念的人,可孩子却不懂事,一点也听不进去。所以得出“我家孩子真实难管!我真倒霉!”的结论。 可是我们发现,面对孩子的问题,父母除了抱怨、责骂、发泄情绪外,没有给孩子提供任何实际有用的帮助。 一个被责骂后的孩子,带着糟糕的心情、不知如何去做的迷茫、尚未改正的坏习惯,怎么可能将事情做好? 所以,我们往往发现,批评过后,孩子很快就会恢复原样,甚至越做越差!而这又进一步加深父母心中对孩子的偏见。 正是因为错误的教育方式,父母将一件事变成一个双向的恶性循环: 孩子没做好——父母批评孩子不认真、不努力——孩子吸收坏情绪,越做越差——父母认为孩子不可救药——孩子认为父母不爱自己,变得自卑或叛逆 可以说,这个糟糕的结局,父母至少需要付一半责任,可父母却将这一切,全都怪罪到孩子身上:我怎么生了这样一个不听话的孩子!我是造了什么孽,要被孩子这样折磨! 所以,父母一定要意识到:教育孩子,首先应该了解孩子的前提下,掌握正确的方法和技巧,才能将孩子引导进一条正确的道路上,让孩子发挥出内在的动力。 听到这里,我才恍然大悟,这么多年,我单方面将问题归结到孩子身上,却没有用适合他的方法,才导致孩子越来越差,变得叛逆,白白浪费了他的大好时光! 那究竟应该怎么做呢? 老师告诉我:教育孩子的前提,就是父母需要了解孩子,不同的孩子,不同的性格特点,所对应的方法也截然不同! 一番检测下来,我才知道,原来我的孩子是“力量型”性格。而老师接下来一番讲解,让我明白了自己和孩子不断爆发的冲突的根本原因! 老师说:“力量型性格”的孩子,身上有得天独厚的优点: 领导能力强;遵守约定;目标明确;行动力强;逻辑思维能力强; 同样,“力量型性格”的孩子还有几个关键不足: 逆反;不喜欢与人合作;总是指挥别人;很难采纳别人的建议;做事冲动、爱发脾气。 正因如此,“力量型男孩”容易产生两种不同的结局,一种就是变成“刺头”,连老师也管不下来,另一种就是充满上进心,目标感强的优生。这两种差异,都与父母的教育方式有着直接的关系。 作为“力量型男孩”父母,需要调动他性格中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又要规避他性格中的不足之处。 那具体该怎么做呢?老师根据孩子的情况,建议我分2步走: 一、学会“认怂”,让孩子有掌控感。 “力量型男孩”讨厌别人威胁自己,本来可以完成的事情,他们很可能为了斗气转而坚决不做、斗争到底。 我承认,当孩子挑衅地对父母说“我偏不”时,父母内心很愤怒,但是父母非要抱着“我就不信治不了你”的这种心态,坚决“以暴制暴”,那就可能导致部分孩子不惜自毁前程,也要和父母斗争到底。 正如文章开头,我和儿子因为做作业的事情争吵不休,双方各不相让,甚至会用耍赖和自暴自弃的方式,来反击我,让我越来越抓狂。 所以,父母应该学会适当“认怂”,恰当的示弱会让孩子产生“一切尽在掌控”的感觉。 如果跟孩子产生观点冲突,不要急于要求孩子一定要认可自己的方法,可以试着问一问:“这件事你怎么看?”“你觉得怎么解决这件事更好?” 这种情况下,就充分调动了孩子的思考力,并且他自己制定的方法,他更加愿意用行动证明这种方法可行。 二、通过“认怂”,引导合作。 “力量型男孩”身上正反面的力量都同样强大,所以,父母需要选择性忽视孩子的一些不好的行为,同时,用具体的语言来鼓励、肯定孩子好的行为。 举个例子: 与其在孩子玩游戏责备他:“天天就知道玩游戏,一点用都没有!” 不如在他玩游戏时间短的那一次表扬他:“今天你竟然比上次少玩了20分钟,而且妈妈上午把手机放在沙发上,你也没像以前一样玩游戏呢!看来你的自控力有进步哦!” 其实,当父母给孩子贴上一个“有自控力”的标签,那么孩子就会做更多这样好的行为来不断证明这个标签的正确性。 学习也是同样的道理,一旦父母前期能够给孩子打下“能学习好”的标签,孩子就会在“成就感”的作用下,用行为反复去验证这个标签的正确性。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我对儿子的性格有了充分且科学的认识,开始将所学的方法运用在他身上。 我明显发现,当我不再动辄打骂,反而让他来决定一些事情的时候,我们之间的冲突明显减少,沟通也变得顺畅起来。 但是面对学习,他依然是吊儿郎当的样子。 这让我感到非常沮丧,但是老师一直提醒我:孩子的性格和习惯是一个从心灵到行动的深刻改变,在“心灵改变”实现前,我们要做的就是耐心等待,并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默默引导他! 果然,当我坚持用老师讲的“正向激励法”不断给孩子塑造“他有巨大的学习潜力”时,他开始逐渐享受学习带来的“成就感”,而这种“成就感”带来的愉悦远超游戏的快乐,所以,慢慢地,游戏已经对他不复曾经的吸引力了。 取而代之的是,他总是回家向我炫耀:“今天,我又做出了一道全班都没做出来的题!” 正是这份来自心底的自我认可和自我证明的冲劲,儿子一改往日对学习的厌恶,开始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2年后,更是取得了前十的好结果! 在这里我要指出,渴望一个标准方案,一套标准化的育儿流程,帮自己养出一个好孩子,这是完全不现实的。那些有价值、能让人进步的信息,大多需要父母思考和消化。 事实证明,父母学习,再结合孩子的性格特点,尝试、调整、固化,才是科学有用的途径。 并且,正确的方法,越早用在孩子身上,越能避免未来孩子走入绝境! 如果有需要,可以了解“父母训练营”,在这里,我们可以学到好的教育理念,更有老师帮助我们分析在教育中的问题,并制定合适自己孩子的纠正方案。 事实上,哪有教不了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学习,就是成长为一个更好的父母的有用途径! |
|
来自: 昵称49339770 > 《信仰,佛教,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