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日子,从国画的范畴盘桓到了篆刻的空间,从徜徉于山林中的舒爽渐入到了对文字的刨根追底,越发的钻进了历史的深处去;也难怪走进现代化的大型商场,对国际化的衣品越来越陌生,银两昂贵的衣服着实让人望而却步,越来越没有了兴趣。 走进西周的历史,再到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的东周,武王在公元前1046年从纣王手中夺得天下,遂采取了分封制的办法,把土地分给子孙以及有功的大臣,这些子孙和大臣以及后来的子子孙孙无穷尽也便开始了一代代的打打杀杀,又有文臣武将穿插其间,各家学说陆续登场,纵横捭阖,有的记录在了史书上,有的没有,老百姓也同时生活在其中,或做一个小幕僚,或从事工商手工作坊,抑或耕种土地,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直到公元前256年在周赧王手中灭亡。 历史的烟尘早已不在,那些文震四方、显赫一时、富甲一方、不可一世的人也都已作古,两千多年甚至三千多年过去了,也许生命经历了多少次的轮回也许没有,都已然变成了烟尘随风飘散。 就说晋国的历史,原来这是一个多么强大的存在!自从唐叔虞在公元前1033年被分封到唐地,后来改称为“晋”,在历史的上空上演了怎样的一出出风起云涌的大戏,这是历史的选择,更有人为的力量,祖先创立的基业传给后人,后人沿着祖辈的足迹继续砥砺前行。 首先由于晋国地理位置的优厚,有着汾河和黄河水域的灌溉,其次因为唐叔虞是武王姬发的二儿子,周成王姬诵的弟弟,其母是姜太公的女儿,因而从骨血中就带着与齐国的血缘关系;又因为自从晋献公把女儿伯姬嫁给了秦穆公,从此“秦晋之好”源远流长;而与南面的楚国在历经11次的战争中,以9:2获胜的成绩,晋国绝对是当时雄踞一方的霸主。 晋国自建立到秦统一中国,历经822年。在晋献公时期,吞并17个国家、降服38个国家,成为中原强国;前636年,晋文公(重耳)为救宋,在城濮之战中大败楚军,确立了晋春秋时期的中原霸主地位;前682年,晋文公之子晋襄公遣军在崤之战中打败秦穆公,继续成为中原霸主;晋景公时败给楚国后又大败齐国,在晋伐蔡攻楚之战中,攻入了楚国本土,维持了晋国的霸主地位;晋厉公即位之后,接连打败了秦国、北方少数民族戎狄、晋楚鄢陵之战中再度获胜,重新称霸天下;晋悼公时,对内改革政治,任贤用能,驾驭群臣,对外连宋纳吴,懾秦挾齐,争郑废楚,诸侯皆附晋,悼公八年之内九合诸侯,达到了晋国历史上的顶峰。 而从“曲沃代晋”再到卿势力的强大,大约源于晋文公时设置的“三司六卿”制度,到了后期君主权利被大夫分化,晋平公以后,晋国政治被中行氏、范氏、智氏、韩氏、魏氏、赵氏六个家族垄断,六家之间经过血腥的斗争,在晋定公时,范家和中行家首先败亡,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掉了智氏,瓜分了晋国的土地;到公元前433年,晋公室只剩下绛、曲沃两邑作为奉祀的地方,晋幽公反而要去朝见韩、赵、魏三家;到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赐封赵、韩、魏三国,史称“三家分晋”;27年后(前376年),最后一任晋侯晋敬公被废为庶人,晋国正式灭亡,历史也从此迈向了一个新的阶段——战国时期。 在战国时期,秦、楚、齐、燕、赵、魏、韩曾经都是历史显赫的存在,至于先后灭亡的原因,北宋的苏洵早已在《六国论》论述的很清楚,当然他写文章有自己的目的,但如此有说服力的文章一定是写出了历史的真实;不然,不是史学家的无名之辈比如在下的我 去怀疑之 也没有什么意义;“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谋臣,并力西向”,讲的就是一个“内修”的问题吧。 如晋初建时地处夏人故墟,四周遍布戎狄部落,民族矛盾尖锐,晋统治者遂采用“启用夏政,疆以戎索”的方略,因地制宜,以夏戎之法理夏戎之民,求同存异,宽厚包容,“尚公、尚法、尚贤”成为晋国理政的要旨。 再略述一下其他国家的佳绩。公元前685年,齐桓公继位,以管仲为相,整顿国政,成就其霸主地位;秦穆公在败于崤之战之后,遂向西发展,吞并了一些戎狄部落,称霸西戎;楚国在与晋(晋救宋)的城濮之战后,韬光养晦,向东发展灭了许多小国,势力南达今云南,北达黄河,楚庄王改革内政,平息暴乱,兴修水利,国力强盛,竟到了向周定王的使者询问祭天地的鼎的大小这个问题;吴王阖闾重用孙武、伍子胥,勾践卧薪尝胆,前473年与齐晋会盟于徐,成为最后霸主;加之晋文公,是为“春秋五霸”。 秦孝公死后, 秦惠文王在公元前325年称王,他为了缓和局势,车裂了商鞅,却仍用其法,败义渠国、并吞巴蜀;楚悼王任用吴起变法兴革;齐威王用邹忌为相,用田忌、孙膑为将,齐国变的强大,前353年,大败魏于桂陵;燕国破东胡,疆域辽阔;韩国的弓弩强劲,昭侯任法家申不害为相,使韩国强盛了起来;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大败了林胡、楼烦,设云中、雁门、代三郡,修“赵长城”(张家口—巴彦淖尔盟五原县);魏文侯礼贤下士,任用吴起、乐羊、西门豹灭中山国……三晋古玺特点: 临“成臣” 横塘梅公子于2021.11.2 谢谢您的赏读、点赞和“在看”,如果喜欢我的文字,谢谢您的关注和转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