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纪实」豆子的烦恼——为什么不能有两个我呢

 百荷书房 2021-11-20

 文/踪影

题记:

辛弃疾有个名句:“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那么豆子才六岁多点儿,还在童年,她会有什么烦恼呢?

留守儿童

那年豆子的妈妈追随爸爸到陕北去逃荒了,豆子留在中原豫西山区跟着奶奶生活。虽然是荒年时代,豆子却从不记得自己忍饥挨饿是个啥滋味儿。

奶奶是旧社会过来的人,一双畸形的小脚尖尖的,走起路来总是少了几分刚硬气势,多了几分女性的柔美和飘逸,此外,还有一种风风火火的匆忙。后来豆子听街坊婶婶大娘们说:“豆子啊!你奶奶年轻的时候,走路像一阵风,她总是匆匆忙忙,好像心里存着好多事情,赶着要去做。

豆子起先并不理解这话的真正含义,后来她理解了,——那是形容奶奶干活利落,走路快当,另外真正是奶奶生命的写照。因为奶奶生养了六个孩子,四男二女,最小的女儿活到三岁上夭折了。豆子出生后,喜欢女孩的奶奶,是把豆子当作小女儿养的。

奶奶一辈子都把自己的时间看得像生命一样很金贵,但奶奶对豆子,却是从不吝惜她生命一样金贵的时间。豆子从小是奶奶带大的孩子。每到晚上,奶奶吃完饭,收拾好锅碗瓢盆,就用那个祖上传下来的铜质洗脸盆,打来半盆子温水,给豆子洗脸,洗了脸,她自己也趁豆子洗过的水,把自己的脸也洗干净了;接下来,给豆子洗脚。做完了这一切,她便是搂豆子在怀里,吹熄了油灯,抚摸豆子柔柔的发丝、稚嫩的皮肤,开始讲那些天上人间的传奇故事。若是寒冷的冬天,奶奶就会把豆子盖在被窝里,然后,把豆子的两只小脚鸭子拉出来,摁在水盆里,给豆子洗脚。

爸爸妈妈虽然都去逃荒了(不是去打工挣钱),按照现在的话说,豆子就是“留守儿童”。但豆子是奶奶的长孙女儿,奶奶在豆子心里,跟妈妈没多少区别。甚至在豆子稍大一点儿的时候,她总是认为奶奶是这个世界上最亲她的人了。也因此,后来妈妈跟奶奶有了生命冲突的时候,豆子嘴上不敢埋怨妈妈,但在心里总是会说:等我长大了,我要奶奶跟我过,我要让奶奶享福!

妈妈的怀抱

豆子的妈妈从陕北回来了。在中原豫西老家,豆子见到了两年多没见过面的妈妈。妈妈拉着豆子的小手,一把搂住豆子,泪水就不听话地涌流起来,过了好一会儿,妈妈哽咽着说:“豆子,叫妈妈!妈妈走的时候,你才这么高。”妈妈用手比划到豆子的下巴颏下面脖子那儿。

豆子看着妈妈,眼眶也湿润了,只是她并没有叫一声妈妈。妈妈越是抚摸着豆子,柔声细语地说:“豆子,叫妈妈呀!是不是把妈妈忘了呀?”

豆子眼泪汪汪地摇摇头,心里早已把妈妈叫了好几遍,可就是没有出声。妈妈没听见豆子叫妈,心里的愧疚越发泛滥,她看看婆婆,说:“妈,豆子是不认得我了吧?”

奶奶说:“那倒不会,我们在家里常念叨你们呢。”奶奶 指的不只是儿媳妇,还有她的儿子,豆子的爸爸。奶奶说:“豆子,你不是也想妈妈 了?妈妈回来了,咋不叫人呢?叫妈妈呀!”

豆子在心里不知演示多少遍,终于红着脸,叫了一声“妈——”

妈妈抱住豆子,再次落泪了,她说:“豆子,这回妈妈要带你走,我们去找爸爸,和爸爸在一起,以后再也不分开了。”

妈妈抚摸着豆子是的发丝,在豆子的脸颊上亲了又亲。豆子也亲了妈妈。

原来,妈妈的怀抱,跟奶奶的怀抱一样的温暖啊!豆子在心里自我确定着。

豆子的烦恼

妈妈说了,要带豆子去陕北找爸爸的。可是这件事在奶奶的心里起了波澜,她不愿意也舍不得让豆子离开。为此奶奶不但自己背着儿媳妇,嘱咐豆子,说:“豆子,妈妈要是问你想不想跟她去,你就说不想去,……”豆子点点头,并不说话,但却在心里徘徊着,为难着,不知道该怎么办。因为,只从妈妈回来了,豆子跟着妈妈,妈妈抱着弟弟,走了好几家亲戚。

豆子有三个姨,一个舅,他们都是成家立业的人了。生活条件在当时,都比豆子家里好,因为他们成分好,比起成分不好的豆子家里会有许多优越条件。这次妈妈千里迢迢回乡,自然都要走一走了。在几天走亲戚的时间里,每到一家,不论是姨母家里,或者是舅舅家里,他们都是口径一致地撺掇豆子跟妈妈到陕北去。

豆子无法回答奶奶的话,奶奶可能意识到了问题严重,是儿媳妇这几天带着豆子四处走亲戚,豆子已经被他们感化了,这次是要跟着她妈走了。奶奶不甘心,就动员了自己的女儿,豆子的姑姑,也加入到了劝说豆子留在老家的阵营。这样,要留豆子在老家的阵营,也增加到了四人,豆子的姑姑和两个叔叔,奶奶不用说,是那个最坚定的留守者了。

有两个豆子该多好

妈妈要离开的时候终于到了。那是一个黎明的时分,奶奶和妈妈,还有姑姑、叔叔都起得很早,天空黑乎乎的,可能是一切都准备好了,这是最后的时刻,奶奶眼泪汪汪,拉着豆子的手说:“豆子,别跟你妈去了,啊!”姑姑也说了些什么,总之是要留豆子在自己的亲妈身边,姑姑知道豆子这一走,不知道何时才能回来。

豆子看着奶奶流泪了,伸出小手去给奶奶擦泪,喊道:“奶奶——”豆子只是无法表态,究竟是留还是走。

古人说: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李叔同的《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不知唱哭了多少人。然而,这此刻天还未晓,看不见长亭,看不见古道,看不见芳草;没有晚风拂柳,没有哀怨的笛声,没有夕阳山外山。那是一个十字路口。

十字路口上,是奶奶送别豆子就要分手的地方。要分别了,奶奶这时候,已经是泣不成声了,她拉着孙女豆子的手,怎么也不松开,哭着不愿豆子跟了妈妈去。而此时,豆子的妈妈也生怕女儿一时被奶奶的哭声感染,改变主意,就不跟她走了。因此,妈妈也拉住豆子的手哭了起来。

豆子的叔叔和姑姑要送豆子和妈妈,还有豆子的弟弟到县城坐车。他们也跟着劝说:“嫂子,不然,就让豆子在家里吧!咱妈真是舍不得孩子啊!”

妈妈这时候心里是个什么滋味儿呢?前几天豆子跟着她走亲戚,明明是已经定了要跟她走的呀!妈妈不知想起了什么心事,也许是她跟着爸爸逃荒在外,日子并非那么的顺意吧!毕竟她的父母还有姊妹们,都在老家。远行千里,那里可是举目无亲的啊!

母亲的哭声一下子盖过了奶奶的悲泣。豆子的两只胳膊,一只是奶奶拉着,一只是妈妈拉着。

妈妈说:“豆子,妈妈也不想离开家啊!可是,可是你爸爸……你爸爸他……呜呜……(爸爸那时被称为'老右’,从一所高中讲台上赶到了乡下)”

不知是妈妈的哭声感动了奶奶,还是妈妈的哭声震痛了奶奶的心。奶奶拉着豆子的手松开了。但哭声却没有停止。

豆子也哭了。豆子在心里一遍遍地怨恨:我,为什么不是两个呢?那样,就可以一个跟了妈妈去,一个留在奶奶身边。可是,为什么只是我一个呢?

踪影2021/11/19

#原创散文随笔#

「短小说」声音的魅力

「短小说」踪影/冤家宜解不宜结


感谢浏览,感谢关注;欢迎留言讨论,我们一起学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