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案例」休学2年的“暴躁公主”,经过6个月的辅导后成功返校!

 扶禾心理教育 2021-11-20

本案例已通过家属及本人同意公开

01

学生背景

X同学,14岁初二女孩,入学扶禾心理教育6个月。

关于家庭

从小跟随妈妈生活,爸爸在外地工作,经常不在家。

认为妈妈平时比较爱发脾气,教育方式比较严格。刚上初中时与妈妈因为零食的原因经常发生矛盾冲突,进而情绪受妈妈的影响容易发脾气。

关于学习

上课听不懂,认为老师教的不好,不愿学习,为此近2年没上学。

情绪波动较频繁

情绪波动较频繁,每天都会烦躁2次或以上,认为自己现在这样爱发脾气不好,但不是自己的原因,是妈妈造成的。

X同学控制感太强,习惯道德绑架,事情只要没有按照自己的意愿发展,就会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并对他人提出道德上的批判,同时,对他人要求较多,但对自己很宽容,可以有很多理由解释自己的行为。

认知偏差

X同学把自己现在的问题都归结在妈妈身上认为是妈妈太过严格,致使自己长期的压抑,内在积压到一定程度之后就爆发了,爆发的结果就是情绪的波动起伏,无节制的放纵自己。

例如:通过暴饮暴食满足口欲,来达到心情的愉悦,长期下来身体发胖,又会产生负罪感,导致更加厌恶自己,不能够接纳自己,情绪失调,产生心理问题。


朋辈关系缺失

X同学口才较好,狡辩能力很强,但现有的知识结构不能支撑其认知能力,故极强的自我为中心,用自我的标准衡量和要求别人,不合自己的认知时,说话会很冲、发脾气,惹得同学意见大,但自己不觉得有什么不好。

关于减肥

喜欢上体育课、怕锻炼、怕累、又想减肥;

自我管理与约束能力较弱,理论强大,行动力弱,想解决问题,又害怕吃苦,内在冲突严重。

15天的观察与测试

  • 情绪波动较频繁

  • 学习技巧不足、无心向学

  • 家庭关系紧张

  • 自信心不足

  • 生涯规划不足

  • 压力管理技巧不足

  • 生活作息不规律

  • 认知偏差,过度自我

  • 朋辈关系缺失

  • 人生无目标、学习无动力、无方法

  • 自我管理与约束能力较弱

  • 生活自理能力弱

02

咨询分析

根据发展心理学的理论思想,青春期是自我发展与成长过程行为与认知交汇期,受社会、学校、家庭的影响较大,自我管理与约束能力较弱,学生心智发育与生理年龄发育失衡(生理年龄(14岁)、心理年龄(约10岁)、认知能力(约16岁)失衡。)导致认知偏差,过度自我、朋辈关系缺失。

介入目标

  • 建立关系,培养情绪管理能力

  • 调整日常作息规律,培养生活自理能力

  • 学会建立朋辈关系的方法和技巧

  • 一对一学习力培养

介入策略

  • 引导学生叙述自己的以往生活将不满和不如意的情绪宣泄出来,进而引导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

  • 学生X同学情绪出现“燥点”时多关心,但适度保持距离,给学生空间自我调节情绪

  • 与朋辈之间出现矛盾时与其分析,引导学生自己去解决朋辈的关系;

  • 观察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点,引导学生寻找人生目标、激发学习动力、在辅导适合的学习方法;

  • 养成文化课学习的习惯,为以后家人设计的出国求学做准备。

03

调整历程

心理咨询内容

1、情绪疏导

引导学生叙述自己的以往生活将不满和不如意的情绪宣泄出来,进而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情绪触发事件,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

当情绪出现“燥点”时多关心,但适度保持距离,给学生空间自我调节情绪;

2、换位思考,学会交际

前期以情绪安抚和疏导为主逐渐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从他人视角看问题,更多体会他人心情与处世方法,降低自我中心

后期在学生情绪平稳的时候,指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学会人际交往的合适方法。

3、亲子关系

提及在家时候自己与母亲经常吵架,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处世风格,学会“换位思考”,体会母亲的心情,再做出适当的应对,减少与母亲的冲突,实现沟通的有效性;

文化课辅导方向

1、学习状态

关心、陪伴与支持,了解学生日常情况,引导学生把注意力调整到文化课学习上,以良好的精神状态、积极的情绪状态完成学业任务。

2、学习态度和目标

观察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点,引导学生寻找人生目标、激发学习动力、在辅导适合的学习方法。

3、学习习惯

养成文化课学习的习惯,为以后家人设计的出国求学做准备。

4、学习计划

共同制订切实、可行、有效的学习计划,将知识点强化、细化、条理化,全面提升综合实力与整体水平。

5、学习效率

细化每日时间表,鼓励X同学自主学习,提高整体的学习效率。

行为习惯训练

 1、培养生活自理能力

采取行为主义疗法,包括阳性强化和负性强化等方法,强化和塑造良性行为,如对时间管理,自己生活的安排。

2、作息饮食习惯

保持规律的作息和饮食,会让孩子的一天张弛有度,节奏有序,做事和思绪稳定。

3、遵守规则

树立独立意识,自我管理生活,遵守学校作息时间,按时起床、出操、上课、养成良好遵纪习惯。

4、人际训练

友爱同学,学会同学间的相互尊重与帮助,在学习和生活上和同学相互照顾、相互帮助。

5、体育锻炼

可以调节情绪,舒展身心,有助安眠及消除读书带来的压力改善生理和心理状态,恢复体力和精力投入学习当中。

兴趣爱好培养

学生表示自己喜欢艺术,想做油画师,喜欢音乐、哲学,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引导学生在晚自习作业完成后在多媒体弹钢琴。

  • 艺术类课程:音乐/美术/钢琴/吉他/舞蹈/书法/演讲等

  • 体育类课程:篮球/羽毛球/兵乓球/桌球/跑步/跳绳/自由搏击/瑜伽/健身等

  • 益智类课程:棋类/推理/阅读/活动/手工等

有研究表明,优美舒缓的音乐可以增加人体内分泌系统活动,改善血液循环系统,并能增强机体的活动功能。

绘画书法可以使人的脑细胞处于兴奋活跃的状态,并可以疏通全身的气流,使人的身心处于一种积极、愉快的状态中;

散步、慢跑、打拳等活动可以激活逐步衰退的细胞,增强机体免疫力等。

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04

后期反馈

离校反馈

1、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有较好的提高;

2、朋辈关系建立能力有提升;

3、文化课学习在不出现“燥点”的情况下能较好上课。

4、对于减肥计划,开始努力落到实处。

5、对英语的学习逐渐产生兴趣,感觉学起来还挺有意思。

6、学会包容他人,遇到问题能够更加客观的看待。

后续家庭教育建议

家庭是个体成长过程中的力量来源,来自家庭的鼓励与支持会成为个体发展的强大动力。

对于当前X同学而言,本身特质非常聪敏,对于外界的信息,有自己的想法与理解。

对于家长的行为会进行自己的加工与内化,所以长辈需以身作则,这种模范作用对于孩子的成长起到引导性作用,想要什么样的孩子,家长首先要做到自己的要求。 

  1. 观念形成,意识教育,不论家长还是老师,首当以身作则

  2. 陪伴、监督,边界清晰,对于孩子提出的原则性要求,及时给予正确引导,坚决不可敷衍让步;

  3. 执行且可能达到的目标,提高自我效能感,发挥X同学的才能与潜能。

  4. 继续灌输规则意识,制定新约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