哐哐哐,嚓嚓嚓,咚咚咚!依呀哦悠呀――悠扬的声音从乡村的空气中滤出来,水一样在鄂西的群山流淌,这就是鄂西吹打乐。 那些乐器,当地人叫响匠家业,由吹奏乐器和打击乐器两部分组成。吹奏乐器有土笛、巴呜、唢呐、长号等等。打击乐器有鼓、锣、钹、云锣、梆子等等。那些优美动听的音乐,就是靠这些乐器共同吹打出来的,奏出的乐曲自然就是吹奏乐和打击乐两部分组成。每一个乐手都在用心吹打,轻重快慢,恰到好处。浓厚的民族风格,像一幅画,张贴在万山之中。浓郁的乡土气息,宛如泉水,汩汩流淌在山川之上。 这些乐手都是乡村的农民,当地人叫他们响匠师傅。他们衣着朴素,眉宇间挂着大山般的忠厚。手指被生活锻炼得粗大,有着钢筋般的力量,可一旦操持起那些乐器来,却变得如女人的纤纤玉指一般灵活。他们就用那一双双大手,打击出一段段优美的音乐,其中最著名的叫打溜子。 每逢节日、寿诞、乔迁之时,他们被村民们请了去当座上客。在接受了主人的礼数后,或三五人站成一排,或是站着不动,或是边走边打。 他们鼓起腮帮,能吹奏出堂调、大调、客调、茶调等等变化多端的曲牌。在不同的场合、情境里,乐手们能从三百多个曲牌中,找到合适的来演奏。他们能根据上菜、礼仪、迎宾等等不同的仪式,把气氛推向高潮。 钹在他们手里像玩具一般,能打出闷击、亮击、侧击、柔击、挤钹、盖边等不同的花样;马锣也似乎成了调皮的猴,上下翻飞,单锣、花锣等不同技法让人眼花缭乱;而那面筛子似的大锣,则通过打心、打边、长音、短音,把人们带进不同的情境之中。模仿飞禽走兽声音和形态的“鸡婆唱蛋”“野鹿衔花”,赞美自然景观的“风吹牡丹”“古树盘根”,歌唱丰收平安的“四季发财”“安庆调”等等,均被他们演奏得活灵活现,魅力无穷。其中最著名的,自然是满堂红了。师傅们能通过悠扬的唢呐声、长号声,让主人心甘情愿地把长红披到长号上。 鄂西吹打乐,就是结在四季里的果。那果实挂在鄂西人的心坎上,硕果累累,甘甜沉醉。勤劳迎来了丰收,善良换回了友情,勇敢驱走了寒冬,坚强筑就了安宁。任何艰难困苦都被踩成了脚下的坦途。 鄂西吹打乐响在婚姻的殿堂里,从此筑起幸福的家;响在寿诞的筵席上,孝顺的美德谱成了曲;响在亡人的丧礼上,唱成了生命不老的歌。 鄂西吹打乐,就是浩浩荡荡的河,从上古滚滚而来,一直向未来流去,流成了生命的河,流成了千古的绝唱。 |
|
来自: 郭严祥 > 《巴渝地区吹打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