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劳动教育——教育的源头活水

 我醉欲眠芳草 2021-11-20

   毛春铧

       就我最近阅读视野里的几位教育家,他们的书籍里竟然都有着大量的篇幅,讲述劳动在他们教育活动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可是,劳动教育,已经是一个离我们很远的词汇了。记得即使在文革,我还在上小学的时候,我依然记得老师曾带着我们到田野里,一起种树,种蓖麻,种玉米和花生等庄稼。秋收的时候,还带着我们去田里捡拾遗落的麦穗,或者是去挖埋在田里没有被农民挖出来的花生和地瓜。那些和自然与泥土的亲密接触,无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劳动教育,教育家们的实验学校,无一例外地都被高度重视,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也成为他们贯彻自己教育理念的生动而有效的载体。

帕夫雷什中学的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是帕夫雷什学校的一大特色,是苏霍姆林斯基最基本的“教育信念”。苏霍姆林斯基说:“当孩子一跨进我们的校门,便会处在各种创造性劳动气氛之中,我们没有一个学生不在某个技术小组或农业小组里 劳动。”在帕夫雷什学校无论是道德还是知识最后都落实在与孩子们同步增长的劳动教育中,“这些行为的道德意义在于,表现着对劳动的尊重,而通过劳动则又表现着对人这个创造者的品格的尊重。”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的和谐全面发展、富有教养、精神丰富、道德纯洁——所有这一切,只有当他不仅在智育、德育、美育和体育素养上,而且在劳动素养,劳动创造素养上达到较高阶段时,才能做到。”劳动教育的一个不可忽视的任务就是把它渗入到受教育者的精神生活中去,劳动教育既能丰富个人的道德修养,也能促使个体形成完美的人格。劳动教育能使学生深刻体验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创造的美,有助于形成学生高尚的情趣。

一、劳动教育促进学生智力和创造能力发展,促使学生把知识应用于实践。创造性劳动能把学生引人丰富多彩的机械学、电工学、无线电技术、自动化技术、生物学、土壤学等各个学科的世界,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促使学生通过书本知识与生产劳动之间的联系架起一座发展智力和美的创造力的桥梁。

二、创造性劳动可以促使学生发现自己的潜在能力,全面发掘自己各方面的特长,广泛培养创造兴趣,从而培养创造者的个性。苏霍姆林斯基说:“让人享受到干喜爱的劳动时感受到的幸福,这意思就是帮助人在许多生活的道路上找到更能发挥个人创造力和他个人才能的路来……任何劳动都可以上升到创造性的高度……”苏霍姆林斯基强调要通过创造性的劳动,激发学生的天资,点燃每一个人的创造火花。

三、体力劳动在培养完美体魄上所起的作用,同运动一样重要,许多劳动同运动相比甚至有它优越之处:如栽树、嫁接、埋葡萄藤这类劳动,对于呼吸和血液循环系统的发育,对于新陈代谢的增强,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劳动教育必修课的内容包括了工农业生产中广泛的领域,从小手工艺制作到大机器的操作和制造,从捡麦穗到开垦出大片试验田和果园,劳动课的种类十分繁多,创造的劳动成果形式多样。少年机械师小组从操作、拆卸和装配小型内燃发动机做起,继而发展到掌握各种常用发动机、摩托车、拖拉机等的操作、维修和装配,再到技术创新的设计和制造。少年育种家小组经过几年时间的冬小麦特性研究,培育出了相当于一般产量三倍的冬小麦。他们还培植了比一般品种含油量高的向日葵,块茎含糖量比一般品种多的甜菜。

五、突出创造性劳动和陶冶学生个性,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帕夫雷什中学形成了一系列富有创意的劳动传统,如:

果园周,春秋两季进行。“果园周”开始的那个星期日,所有同学都到学校来,每个年级都从学校苗圃掘出新苗,挖好树坑,备好稀肥和浇灌的用水。各年级都在专设的《果园周记录本》里记下所在的果树品种,和栽植的日期。当高年级同学翻看他们几年前所做的记录时,他们的苹果树、樱桃树、欧洲樱桃树、梨树都已经结果了。已经成为传统的一件事,就是每个一年级的学生,在他上学后的第一个春天,要在家里为母亲、父亲、奶奶、爷爷各在一棵果树,并且在日后由他照管。几年以后,树便开始结果。孩子们把第一批苹果和在同一个春天栽下的葡萄树所结的第一茬葡萄献给母亲、父亲、奶奶、爷爷吃。这是培养人道精神的一个好手段。

首捆庄稼节:在收割庄稼的头一天,全体学生清早就来到学校。老师向他们祝贺节日。男女青年都分散到大田里劳动。晚上,在铺着绣花台布的桌子上,放着一捆庄稼,象征着丰收,庄稼的旁边,则放着高年级学生新烤制的面包,高年级学生载歌载舞,欢庆丰收。

新粮面包节:这是小学生的节日。孩子们把自己小块园地上的小麦收割来,用小型脱粒机脱了粒,然后交给磨坊,得到面粉后,母亲们帮助烤制成面包。孩子们把妈妈们请到学校,用自己种的新粮面包来款待他们。筹备这个节日的那些日子充满了美的感受,体现了劳动与美的统一。

夏季割草节:7月初,男女青年们在黎明时分就乘车到浸水草地去,干一周的活。这项劳动的魅力在于:那集体的友爱生活,那蓝天下的露宿,那河水中的捕鱼,那篝火上的烹食,那草原上的自由,那仲夏的黄昏,那繁星的闪烁……

这些独特而又有着丰富内涵的节日,成为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念的有效载体。

芝加哥实验学校的劳动教育

杜威学校,也称芝加哥实验学校,最小的学生是4岁和5岁的儿童,他们分在一班和二班。他们每天的活动就是交替进行的唱歌和游戏,以及手工劳动。在午餐时也做些简单的“家务作业”。 到6岁就进入了三班,主要进行为家庭服务的社会性作业。这一年,学习作业的重点是关于农场的粮食作物和在烹饪中观察热量对食物的作用的实验。在活动中儿童使用戏剧来表演认识的新进展;例如儿童扮演了农民和工人,农民把小麦送到磨坊,让工人磨成面粉,并付给工人以报酬。这里需要运输,儿童想到了运货车。现在小磨坊没有了,农民把小麦运到远处的面粉厂,自己则到市镇去买面粉。工人、农民、铁路、火车这些儿 童的最初观念就通过戏剧表演出来。在活动中认知的触角不断扩展,儿童们从研究农民的生活、农村的动物、羊毛的性质,到棉花的特征和加工。再进一步则由棉花而注意到它的生长环境,由环境而进入世界地理、气候 、水资源的研究。由水资源而研究水的性质,进而是灌溉引水。

7岁的四班儿童的活动是“以基本作业的历史发展为中心,特别侧重由于发明和发现而产生的方法上的进步”。这时儿童已不满足于模仿而开始了按自己的思想方法去创造发明,同时儿童的兴趣又扩展到别的时代的生活而开始了历史学习。“当儿童认识到原始人的实际生活时,他要自己去重新发现和重新发明更好的生活方式和方法”。儿童用“让我们假装……”这个古老的办法返回到很久以前,设想在原始环境我将如何觅食、取火、避难、合作。儿童就用不同的方法在想象中通过生活的各个不同阶段:从发明取火、发明弓箭直到部落的 大联合,以致从需要领袖而产生了选举。在深入的历史研究中儿童们重演了粘土制陶、发现了金属的熔炼等等。

巴学园里的劳动教育

在《窗边的小豆豆》一书中,黑柳彻子用了专门的一章介绍小林宗作如何让一位农民给巴学园的孩子们上课:

校长说着把一位男老师向大家做了介绍。小豆豆和同学们都兴奋极了。但这位心地善良的伯伯却挥着手说:“不,不,我不是什么老师,是种地的。今天是受了校长先生的委托才来的。”

校长和农民老师并排站到一起后,说:“不!从现在起就请您教我们种田,在种田方面您就是我们的老师。这就和学习做面包要请面包师给我们当老师一个样。好吧,就请您马上指挥孩子们一样一样地开始学吧!”

在一般的学校里,对于要给学生传授某种知识的人,肯定会有什么“老师资格”啦等各种各样条件限制的,而小林校长却根本不管这些。他认为,必须让孩子们看到实物,这是非常重要的一课。

“那么,就开始吧?”农民老师说道。

农民老师叫学生们从电车里把锄头、铲子拿出来,然后就从第一项拔草开始了。农民老师给大家介绍了有关消灭杂草的知识,诸如“杂草怎样顽固”呀,“杂草种类不同,有的比庄稼长得还快,所以把庄稼的阳光给遮住了”呀,还有什么“杂草是害虫最好的防空洞”呀,什么“杂草会把养分从土壤里吸光,所以庄稼就长不成”等等,一样一样地都教给了大家。而且边讲边不停地用手把杂草拔掉。大家也都跟着样子去做。接下来,这位老师便一面实地操作给大家看,一面讲解种田必需的知识。其中有用锄头锄地、打拢、萝卜种的做法,以及怎样施肥等等。

总之,农民老师不仅教大家种田,而且还趣味横生地讲了有关虫呀,鸟呀,蝴蝶呀,气候呀等各方面的知识。他那双粗壮厚实的大手仿佛在向人们证明,所有讲给孩子们的知识,都是他亲身体验、亲身发现的。孩子们都出了一身透汗,在这位农民老师手把手的指导下,终于干完了田里的活儿。尽管那些田垅还显得有点松松垮垮,但无论从哪个方向望去,呈现在眼前的毕竟可算是一块管理的完美无缺的农田了。

打从这天起,巴学园的学生每逢再遇到这位农民伯伯,老远老远就满怀敬意地大声打着招呼:“农民老师——”

农民老师有时也把自家地里多余的一点肥料撒到学校的田里去。同学们的农作物长得很顺利。每天都有人到田里去查看一遭,而且每次回来都把观察到的情况报告给校长和同学们。孩子们现在知道了:“自己撒下的种子将会生根发芽”,这该是多么奇妙、多么以外、又多么令人高兴的事啊!大家只要有几个人凑到一块,马上就会谈起田里作物的生长情况。

华德福学校的劳动教育

华德福教育非常重视农业和园艺,为了结合农业和园艺教学,很多学校都建立在郊区和乡下,并把农业和园艺课视为人类生活的基础课。农业和园艺教学的目的是让孩子感受植物和动物的生长,感受植物和动物的生长是孩子自己生命力的体现。让孩子照顾动物和家畜培养孩子的爱心和同情心,学会尊重和热爱生命。接触自然和体会自然的变化,让孩子学习人与自然、宇宙的沟通。通过让孩子亲手劳动,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华德福教育用直接参与农耕的方式来加强孩子对自然的认识,学习动植物的科学知识。教育孩子们用特别方式对待树木、动物、河流、蝴蝶等一切自然的东西,就像我们小心对待朋友那样来热爱自然,热爱动物、树林、花草和昆虫等。这样学生才会对工作,对自然,对人类本身赋予自然之爱和积极关怀,也只有跟自然融合为一体,人才能找到生命存在的意义。

在春天将要到来的时候,华德福幼儿园的老师教孩子用平矮的花盆装上土,并播种小麦,用木签做上代表孩子的标记。把这些花盆放在窗台上,让孩子每天给自己种的小麦浇水。当孩子发现小麦发芽和长叶子时,内心有说不出的喜悦和惊叹。孩子们对这些微妙的体会就是热爱自然和生命的基础,也是华德福教育强调给学生丰富的精神文化的体现。

早在二、三十代,美国的教育就非常注重农业课,让农村学生在自己的家里种花种菜,实现农业教学,命名为家庭课 (Home Projects) ,老师驾车亲自巡回检查,并当场施教。华德福教育保留着这个传统,并以自然活力农耕 (Biodynamic farming) 为内容。

参考文献:

1、《帕夫雷什中学劳动教育特色探析》周云祥,王凡,载《外国教育研究》2005年第4期。

2、《谈谈办好实验学校的一条思路——杜威学校与帕夫雷什中学的比较研究》陈锡文著。

3、《窗边的小豆豆》(日)黑柳彻子著,南海出版公司2003版。

4、《迈向个性化的教育》黄晓星著,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