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影海遗珠 | 光荣战役

 深溪虎堂 2021-11-20
对于一个收藏电影有瘾的人来说,我已经记不太清是怎么找到这部《光荣战役 Glory》的,大概就是因为视频网站根据自己的历史欣赏习惯,大数据计算之后,精准投放的产物。不过这次运气不差,《光荣战役 Glory》确实一部值得推荐的好电影。
 


这是一部基于真实历史事件改编的电影,对于那些喜欢研究历史的朋友来说,观看电影会带来更多身临其境的感受。影片的大背景,放在了美国南北战争期间。众所周知,南北战争作为美国成立以来伤亡人数最多的一次战争,参战双方加起来由于战争直接导致的士兵伤亡就超过一百二十万人,尚不包括相关平民的统计,可以说是鲜血浸透了北美大陆的东海岸,一点也不过分。而引爆这场大战的直接导火索便是对于当时在美国颇为流行的黑人奴隶制,南北双方各自对立,无法调和的矛盾,其中的标志性事件便是林肯总统颁发的《解放宣言》,成为美国种族发展史上的一座界碑。
 


影片的故事从一名白人军官统率一只全部由黑人士兵组成的军团开始。这只名为马萨诸塞第五十四志愿军团的部队历史上确有其事,不过和影片中表现的内容有所不同,真实的第五十四军团主要是由当时北方的黑人自由民组成,而不是影片中描述的南方逃亡黑奴,这应该是为了进一步加强戏剧冲突所改编的。
 
这里面我们将会看到好多张熟悉的面孔:
 
马修·布罗德里克 Matthew Broderick,著名的文青类男主,以其迷人羞涩的大男孩形象在片中饰演白人军官罗伯特·古尔德·萧,特别是炮火连天的战场上看到一张如此干净的面庞。配合清澈的眼神,无形之中使得剧中人物的命运转变来得更加富有戏剧性。
 


丹泽尔·华盛顿 Denzel Washington,一如既往的愤怒,一如既往的桀骜不驯,一如既往的霸气十足,所以片中最大的刺儿头新兵瑞普非他莫属,时而冷嘲热讽,时而热血沸腾,丹泽尔·华盛顿把这个角色演绎的活灵活现,就如他已经在其他影片中重复了千百遍一样,不过这次无疑是最棒的一次。他也正是凭借此片拿下了1990年第6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配角和第47届金球奖最佳男配角双料桂冠,名至实归。
 


摩根·弗里曼 Morgan Freeman,还是那个永远都不会令人失望的黄金配角,从一开始挖墓人到后来新兵营里的老爹,再到执掌分队的基层军官,身份的转换对于老爷子来说只不过是小菜一碟,当时已经五十有二的摩根·弗里曼 Morgan Freeman已经在诸如《花街传奇》,《为黛西小姐开车》等影片中证明过自己的实力,所以在《光荣战役 Glory》中他不过是又把自己的工作出色的重复了一遍而已。
 


有了好演员,还得有个好导演,毕竟家有千口,主事一人,导演的选择是可以决定一部电影到底有多好还是到底有多烂的关键因素。
 


而影片的导演爱德华·兹威克 Edward Zwick,提起他的名字,想必大家会不由自主的联想起《燃情岁月 Legends of the Fall》,《血钻 Blood Diamond》,《最后的武士 The Last Samurai》等等,所谓行家伸伸手,便知有没有。他为影片奠定的基调,成为了《光荣战役 Glory》最后成功的重要保证。
 


真实,厚重,以及最后的一抹苍凉。
 
对于一部历史题材的电影,真实其实是非常考验电影质量的一个标准。裤裆藏雷,手撕鬼子这种低级笑料就不用提了,严谨考究的优秀作品对于历史事件的真实还原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比如北军士兵使用的恩菲尔德1853步枪(Pattern 1853 Enfield rifle-musket),英国货,前装填-击发式-线膛步枪,采用米尼弹,使用火帽击发,正因为如此,两军对垒才会使用后来人难以理解的“排队枪毙”式战术。殊不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当时的武器技术水平和质量决定了只有在足够近的距离内,在足够短的时间内,把足够多的弹药倾泻在对方头上,才有可能赢得战斗的胜利,不然进入更加残酷的白刃突击战,那和冷兵器时代就没有任何区别了。因为要采用这种刻板到极致的三段式射击,所以罗伯特才会在兵团成立之时,花费了大量时间训练这些入伍前还分不清左右的黑人士兵列队,行进,出操,枯燥而乏味的课程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培养这些自由散漫的新兵蛋子养成不动如山,侵掠如火的服从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在面对面几乎就要抵着胸膛射击的搏杀中不慌不忙扣扳机,上弹,扣扳机。
 


南北战争是进入工业革命后的第一场大规模战争,在此期间确立了战术、战略思想、战地医疗等现代战争的标准,对于后世影响深远。而对于当时的参战者来说,一种与冷兵器时代全然不同的残酷已经悄然降临在众人的头顶。比如电影最后说54团在华格纳要塞攻坚战时损失过半,正式记录上死伤者为272人,占全团40%,其中战死者116人,加上后来被俘的人数,确实超过了半数,这种级别的伤亡对于一只部队来说是毁灭性的。再看看片中战斗场面中的血肉横飞,战地医院中的声嘶力竭,针对平民的肆意暴力,以及无处不在的战争阴霾最终组成了影片的厚重,
 


2020年美国爆发的“黑命贵”事件,对于今时今日的国人来说,更像是一则充满了新闻热点的谈资,而对于大洋彼岸的美国来说,却是结结实实的国殇,而且这种伤痛从美国建国之日起就存在于世,直到今天依然阴魂不散,时不时的侵蚀人心,兴风作浪。
 


就拿本片来说,一个白人军官统率一批黑人,在那个时代的美国,绝对属于离经叛道的行为,别说鼓吹蓄奴制合法的南部诸州,就是以废除黑奴制为己任的北方诸州中,同样说的容易做起来难。
 


---没有制服,没有军靴,没有袜子,黑人士兵的必备军需在后勤军官看来还不如一瓶果酱或者啤酒来得重要;
 
---白人士兵月响是12美元,到了黑人士兵这里就成了10美元,哪怕一样要用胸膛去挡子弹,黑人的命就是那么不值钱;
 


---没人相信黑人士兵能打仗,所以这些士兵最好的用途就是拿来修桥铺路,或者替白人高级军官掠夺私财,反正那些南方白人和黑人互相看不顺眼,就让他们狗咬狗好了;
 
---就连前来采访的战地记者也不相信黑人士兵是真的来打仗,直到最后真的是由这只黑色军团去充当了九死一生的突击队;
 


以上种种,使得整部影片的基调特别是男主角罗伯特以及他统率的军团命运平添了一抹苍凉,那种近似于正义而悲剧的色彩无疑极大的升华了主角的光环。
 
从一开始的怀疑,到勉强上任指挥,从默默忍受同僚的冷嘲热讽,到为了自己部队的正当利益不惜动粗,乃至动用一切手段威逼利诱,从与手下的格格不入,到共同反对不公正待遇,再到身先士卒,冲锋在前,直到血洒疆场。罗伯特从一个口头上的废奴主义者,变成了一个身体力行,为之流血乃至牺牲生命的反抗者和实践者,这样一种个人身份的转变其实构成了全篇的主线。
 


只是无论是全军浴血奋斗依然没有拿下华格纳要塞,还是中了流弹牺牲的罗伯特被草草扔入铺满黑人士兵尸体的墓坑(按照当时的规则,这是对于军官的极大侮辱),都给人一种到底意难平的愤懑和憋屈,就像新兵瑞普在拒绝担任旗手之时,面对罗伯特的质问:“这场战争究竟是为了什么?”
 


到底是为了什么呢?一百五十多年后,我们还是在不停的问着这个似乎没有答案的问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