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断丝弦锣鼓

 夜黑心明 2021-11-20
宿松是我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黄梅戏的发祥地,被列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文南词'也源于此地,而至今活跃的断丝弦锣鼓,曾对这两大剧种产生过深远影响。
断丝弦锣鼓起源于明代,盛于清朝,流传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它与文南词、黄梅戏一样,都是农耕文化的产物。人们因丰收而击鼓奏乐,表达丰收喜悦之情。发展到后来,民间节庆、灯会、庙会、红白喜事都应用断丝弦锣鼓。断丝弦锣鼓以打击乐为主,间以丝竹音乐伴奏。锣鼓的表现形式和音乐综合了我国腹地锣鼓的众多优点,既吸纳了川蜀锣鼓的高低音对比,又借鉴了华北锣鼓的高亢粗犷;既融合了长江下游锣鼓的清亮悦耳,又汇人了江南锣鼓的圆润,并逐渐形成了宿松丝弦锣鼓音色柔和的主要特色。宿松人民在劳动中创造了灿烂丰富的乡村音乐:山歌、渔歌、茶歌、秧歌。曲牌有几十种,其中分单体曲牌和联体曲牌。单体曲牌主要应用于打击乐的单独演奏,调式多样,旋律委婉细腻,节奏舒展流畅,便于表情达意。联体曲牌主要嵌人打击之中,曲牌明亮悦耳,旋律简洁,节奏明快,便于渲染气氛。

图片


断丝弦锣鼓发展最盛时,乐队正班为64人,32人的班只称为半班。断丝'由鼓、大锣、小锣、云锣、铙钵、马锣和喇叭组成,除了马锣外,都比黄梅戏锣鼓的音低,而且厚实,在民间的大型活动中能同时增加几套乃至十几套高低相配的锣鼓一齐敲奏。其间插人唢呐、笛子、胡琴、月琴等管弦伴奏,另加高跷、莲湘、采船、秧歌表演,再有各种旌旗帏盖、纸扎灯分布于乐队前后簇拥,场面异常壮观。其中最具特色的是马锣和喇叭。马锣只有小云锣大,锣壁厚,锣沿深,用小棰敲击锣膛时,提锣的左手即微微张开,让锣身离开手掌而发声,在乐曲进行中又频频向空中抛起,此时一声清脆冷亮的长音直跃云端,同时随着锣鼓的上天落地,又发出山低到高,再山高到低的滑音,在管弦中既唐调又突出,增添了旋律感与色彩美。喇叭以铁管制成,长五六尺,嘴小口大,铜片作哨,吹奏时喇叭口直指天空,发出鹤雁高唳的长音,与马锣相衬互补,与其他锣鼓相映成趣,高亢嘹亮,气氛热烈,可传十里开外。

图片



断丝弦锣鼓有着独具一格的艺术特色,从锣鼓的演奏到丝弦的曲牌、艺术的演变以及生存形态等方面,都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传统音乐体系。
断丝弦锣鼓的曲牌素材取于民间,欣赏的对象也是普通民众。它朴素的人文色彩和审美意识,对普通民众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20世纪50年代开始,宿松县对断丝弦锣鼓就采取了积极的保护措施,一批文化工作者参与了断丝弦锣鼓音乐和曲牌的收集、整理工作。县文化馆和县文化局创研室组织专人,形成专班,走村访户,积极扶植着一个个散落民间的业余班底。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由县文化馆史培发馆长创作的现代剧目《拧成一股绳》断丝弦锣鼓,曾参加安庆地区文艺调演,获得全地区音乐专家一致好评。于遭受文革'破坏,这一时期的断丝弦锣鼓几乎在民间销声匿迹,给这一古老艺术的延续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宿松县政府再次组织文化工作者深入田间地头,对断丝弦锣鼓进行了深入挖掘、整理和利用,收集、整理、采集了一批原始文字、音像资料,作为艺术奇葩的断丝弦锣鼓正式被编人县志和宿松文化志,同时其演奏技巧应用于黄梅戏和文南词的表演中,使黄梅戏和文南词的表演效果更加具有地域特色。

图片



多年来,县政府对断丝弦锣鼓拯救、挖掘和保护、发展工作非常重视,县政府召开常务会议,专门听取了县文化局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断丝弦锣鼓申报工作的专题汇报。

断丝弦锣鼓是我们宿松特有的民间音乐,演奏时队伍庞大,气氛热烈,曲牌丰富。这种古老的音乐演奏形式在我县流传了五百多年,是宿松人民生命形态的体现。为加强对断丝弦锣鼓的保护,县政府已把它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保护项目,并成功申报为安庆市第二批保护名录,决定投入大笔专项资金,用于断丝弦锣鼓资料的搜集整理和理论研究。

断丝弦锣鼓是宿松历史悠久、价值极高、创造力强、特色鲜明的传统音乐艺术,已被批准为安庆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我们的工作重点是:抓断丝弦锣鼓的研究、创作和表演,让这一地方传统音乐艺术走向全国,传遍世界。


断丝弦锣鼓已被列人安徽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我们坚信,有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有民间艺人的执着追求,有文化工作者的辛勤工作,断丝弦锣鼓这一传统艺术之花,一定会绽开鲜丽的花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