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ghlight 诺德豪斯解释了为什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而罗默在这个问题上告诉我们,怎么样在保护绿水青山的同时获得金山银山。他们两位共同获奖,可以说是诺贝尔奖委员会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的认可与支持。 公开课图文内容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要讨论的话题,特别经济学,也很生态学。也就是说,我们要在生态学课上讲经济学家的事儿。今天的主题是“201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之所以要讲这个话题,因为恰好2018年的这两位获奖人,其成就与生态学思想和自然管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与我们国家战略的大方向保持一致。下面我们就言归正传,详细讨论这个话题。 诺贝尔经济学奖呢,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是一个错误的说法。在瑞典化学家诺贝尔1896年的遗愿中,所创立的奖项只包括物理奖,化学奖,生理医学奖,文学奖和和平奖。这就是诺贝尔奖牌的样子。而我们现在所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实际上是瑞典中央银行在1968年成立300周年时所创立的。这是经济学奖牌的样子,大家看到与诺贝尔奖牌是不一样的,这里还特意标明了是1968年。不过呢,由于该奖项与其他诺贝尔奖项一样,是由诺贝尔基金会管理,同样的遴选过程,同等数额的奖金,同时举行颁奖仪式,所以人们习惯上将其称之为诺贝尔经济学奖。最耐人寻味的是,这个奖项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充满争议。 其实,多年来关于此奖项是否应该设立一直都有不同的看法,甚至包括一些奖项获得者也都持反对或者保留意见。例如瑞典著名的发展经济学家缪达尔(GunnarMyrdal)就曾经呼吁取消此奖。这是非常值得重视的,因为他1968年帮助瑞典中央银行设立了此奖,而且自己还在1974年领取了这个奖项。所以他的意见应该有一定的道理。 与缪达尔同年获奖的奥地利经济学家哈耶克(FriedrichHayek),在诺贝尔颁奖酒会上,向瑞典国王和王后祝辞时也说道,如果当初咨询他的话,他会建议不设立此奖。当然,他还有一个例行的获奖演讲。在演讲中,他说出其中的原委。 这个例行的演讲是在1974年12月11日下午举办的。他首先谈到,获得这样的奖项真的是一个殊荣。诺贝尔奖过去都是给物理学、化学和医学这些“硬”科学的,如今经济学也有了诺贝尔奖项,这说明经济学已经从黑暗的艺术上升为真正的社会科学了。他说:“诺贝尔经济学奖是一个重要的信号,说明在大众的眼中,经济学已经被勉强的承认为科学,能够分享一些物理学的尊严和威望。” 但是,他话锋一转说道:“如今,人们期盼着经济学家能有锦囊妙计,能把自由世界从加速的通货膨胀的威胁中拯救出来,其实,这一困境恰恰是因为大部分经济学家当初建议政府这样去做,甚至强烈要求政府这样去做的结果。我们现在的确没有理由感到自豪:作为一个职业,经济学家把这个世界搞得一团糟。”也就是说,哈耶克的二十分钟演讲,听起来好像是二十分钟的道歉,道歉他不应该得到这个奖。他的这个讲话,最后被整理成文发表了,并给了一个题目,就是我们这里看到的《似乎有知识》。 好,有关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背景呢,我们就说这么多。我们今天要说的正题,还是2018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贡献,这两个人就是威廉·诺德豪斯(William D. Nordhaus;左)和保罗·罗默(Paul M. Romer;右)。那么他们的贡献分别是什么呢? 其实,这两个人的工作,均是建立在1987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索洛(RobertSolow)增长模型的基础之上。其中,诺德豪斯将环境资源要素纳入长期宏观经济分析之中,是最早、最系统地提出将环境和气候变化因素纳入对经济增长模型考量的第一人;而罗默呢,则将知识与技术创新融入长期宏观经济分析之中,并完善了自己的内生性增长经济模型。 诺德豪斯认为,从经济学视角考虑气候变化问题,本质上就是对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成本和收益进行权衡,如果收益大,就应该立刻行动呀,这的确是非常经济学的认识,对不对?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诺德豪斯了解到了一些有关全球变暖,及其可能成因的证据,他当时就觉得要做点什么。之后果然就开发了一个可以分析气候变化在成本和效益方面的框架,可用于分析经济活动如何与基础化学和物理学相互作用而产生气候变化。对这个议题进行了10多年的研究,他1982年发表了一篇小论文,就是现在被公认为是气候变化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的这篇开ft之作。虽然现在这篇论文的论点已尽人皆知,然而在上个世纪80年代这样的观点是有相当大的突破性。从这个研究的实际贡献来说,对于后来《巴黎协定》中设定的2度升温限制、IPCC报告,乃至全球气候治理都起到了基础性支撑作用。 我们刚才提到了罗默的内生性增长理论。传统经济学认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劳动力和资本的规模报酬是递减的。工人价格会越来越贵,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收益越来越少,最后,全球的人均收入会趋同,不会出现持续增长。但实际情况是,各国的经济增长率差异非常大。我们来看这张图,以美国1960年的人均收入作为参比,各个国家从1960到1985年间的年增长率。美国是2%左右,新加坡为百分之七左右,而乍得则为负的百分之三左右,二者相差10%。我们看到,到上个世纪80年代,新加坡、菲律宾、乍得都不及美国的1/3,都是发展中国家,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新加坡的人均收入已经超过美国,是美国的150%,而菲律宾依然不到15%,乍得也还是4%。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发展差异呢?而没有出现全球的人均收入会趋同呢?为什么发展快的国家继续保持持续的快速增长呢?罗默给出的答案是:知识。 这就是罗默的内生性增长理论。他认为:技术的进步不只会从外部输入,还会由有目的的市场活动在内部创造。然后,他还增加了两种增长因素——人力资本,这个以受教育的年限来衡量,还有新思想,这个用专利来衡量,强调创新。知识这种要素呀,是非竞争和非排他的,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一个人使用知识,不会妨碍别人对知识的使用,也无权排除他人使用和自己一样的知识。而人力资源和设备、厂房则是排他性的。当知识这种要素投入生产,就会产生强大的正外部性,带来规模报酬递增,实现持续的经济增长。所以,技术的积累将带来长久、持续的增长,单靠资本无论如何都做不到。罗默是在索罗模型的前提下,把创新与科技与普通经济增长因素分开,提出了由新技术推动的商品和服务的新思想可以在市场经济中孕育,以及内生的技术进步将如何影响经济增长,又需要什么样的政策环境来鼓励这种技术进步。 通常,诺贝尔经济学奖与高科技都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然而,在这个世界经济学最高奖迎来50周年华诞之际,瑞典皇家科学院却关注了气候变化、科技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这是因为,今年的诺奖主题是:当代人类命运最基础、最紧迫的命题——全球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增长以及全人类的福利。诺贝尔评奖委员会对于这个问题给出的答案是,要关注气候变化和科技创新。 我们来总结一下他们的贡献。首先,他们两个研究的都是经济学问题——大家可能会说,这是废话,经济学奖当然要给研究经济学问题的专家呀。但是,他们获奖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因为探讨了经济学问题,更是因为他们开拓性的研究方法中,通过分析自然问题中的(气候变化)和知识中的(科技创新)与市场经济之间长期影响,并将此作为一个必要工具。具体来说就是,经济学最核心的问题之一是资源的稀缺性,也就是物以稀为贵;而稀缺性与自然资源和人类知识都有关。前者决定了我们的生存条件,后者决定了我们利用这些条件的方式。本届诺贝尔奖的两位得主,恰好将二者巧妙地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诺德豪斯认为,敬畏自然方能长久繁荣,其中气候变化的问题就是当前我们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而罗默认为:发展科技才是强国之本,因此倡导科技创新。 我们来看看中国学者的看法。这里我们以国家气象局前局长秦大河院士的观点来说明这个问题。气候变化经济学为什么重要?在秦大河看来,气候变化不仅仅是自然科学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其影响着社会经济发展的模式,乃至政治决策,因此各国政府与联合国都非常重视。所以,他曾经说过:“必须把自然科学与经济社会紧密联系到一起,才能够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的17个目标,实现中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和生态文明建设。欣慰的是,我们的方向及路径是正确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那就来看看中国近些年的重大政策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个大家很熟悉吧。诺德豪斯解释了为什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他研究的资源环境要素,“金山银山”就是指经济增长问题。而罗默在这个问题上告诉我们,怎么样在保护绿水青山的同时获得金山银山。保护绿水青山,就是要减少资源环境要素投入,或消除污染和恢复生态系统,而金山银山是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增长。所以,他们两位共同获奖,可以说是诺贝尔奖委员会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的认可与支持。 虽然保罗·罗默的“内生增长理论”早已诞生,但其理论模型对中国正在推进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也颇有借鉴意义。实践证明,资本、劳动力和人力资本(知识)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长期动力。一个国家若要获得持续的经济增长,从政策角度看就需要政府对科研、教育增加投入,从而保证有足够的知识被生产出来。 我可以坦率地告诉大家,今天的课我绝对没有想生拉硬扯地将两个不相干的事儿放在一起说。只能说,聪明人的脑子,想着想着就一样了,正确的道路,走着走着就走到一起了。希望各位也是聪明人,你懂的!好,同学们。今天的课就到这里。再见! 喜欢记得来一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