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发表于美国《内科学年鉴》的文章,被称为对维生素补充剂的“定案”:服用维生素补充剂对健康无益,这是对口服维生素的作用做出了近乎颠覆性的结论。其实,维生素最终变得如此流行,人人都吃,当做日常添加剂在吃,与另外几个人的功劳有关。 大家看到,现在我手里拿的这个呀,是几天前我的学生从美国回来,送给我的一个礼物。坦率地说,从美国回国的时候呀,带一瓶营养添加剂送给长辈,那是相当不错的礼物。这联想到我10多年前第一次去美国,回国的时候也是带了满满一箱子各种营养添加剂,有给小孩的,有给中年人的,也有给老年人的。反正满满一大箱子,我一点没有夸张。然后挨家挨户去送礼物,告诉那些一直关注我的人,我回国了,临走的时候顺便留下一到两瓶,人家也很乐意接受,因为那个时候中国买不到嘛。我还非常客气地叮嘱一遍,这个对身体有好处,千万别忘了吃呀。我们今天想谈论的话题,就有关口服维生素等营养添加剂的:口服维生素有效果吗? 为什么会提这么奇怪的问题呢?主要是因为近些年来,这个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经过多年的广泛争论,2013年发表于美国《内科学年鉴》的文章,被称为对维生素补充剂的“定案”。这一期同时发表了三篇文章。这第一篇文章认为,没有证据显示维生素补充剂能降低任何死亡率,也不能预防心血管疾病或者癌症。而且,仅服用β胡萝卜素的吸烟者的肺癌风险反而增加。第二篇文章的结论是,长期服用复合维生素对于老年人的认知能力以及语言能力没有任何益处。最后一项研究,作者观察了1千7百多名有过心脏病发作的患者,从其中难以得出任何有关维生素有效性的实际结论。服用维生素补充剂对健康无益,这是对口服维生素的作用做出了近乎颠覆性的结论。 什么是维生素,其实这应该是一个常识了。维生素是维持身体健康所必需的一类有机化合物。这类物质在体内既不是构成身体组织的原料,也不是能量的来源,而是一类调节物质,在物质代谢中起重要作用。这类物质由于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所以虽然需要量很少,但必须经常由食物供给。 维生素(Vitamin)这个词是波兰化学家卡西米尔·冯克于1912年最先提出的,是由拉丁文的生命(Vita)和氨(-amine)拼写而得,因为他当时发现维生素中含有氮,认为很可能属于胺类,并推测自然界中存在维持生命与健康所需的胺,我们现在知道,并非如此。1920年,英国化学家杰克·德拉蒙德(JackDrummond)提出既然不能证明是胺,则应将最后一个字母e去掉以符合命名规范,而且后缀-in正好可以指成分不明的中性物质。从此Vitamin一词一直沿用下来。维生素这个汉语名字翻译得不错!维持生命的营养素。还有一个谐音的翻译,维他命,唯有它才可以保命,也是不错的翻译。而且,当维生素缺乏时,会出现一些特定的缺乏综合征,而一旦补充则可快速消除。但维生素最终变得如此流行,人人都吃,不管是健康还是不健康的人,都当做日常添加剂在吃,与另外几个人的功劳有关。 第一个人,就是莱纳斯·鲍林(LinusPauling)。他的确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物。人家30岁就融合了化学与量子力学两门学科,提出了原子结合成分子的第三种基本方式。20年后的1953年,也就是他50多岁的时候,他对蛋白质结构的研究,帮助克里克(FrancisCrick)和沃森(JamesWatson)解开了DNA的结构密码。1954年,他因为在化学键方面的工作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而且还获得了一次诺贝尔和平奖,两次都是独立获奖人。这是很罕见的。 ![]() 1970年,他写了一本书《怎么才能活得更长,感觉更好》(HowToLiveLongerandFeelBetter),这本书很畅销。从名字看就知道是畅销书,谁不想活得更长,感觉更好呢?之后,他又写了一本书,特意强调了:维生素C添加剂可以治愈普通感冒。这个认识似乎目前也仍然很流行,对吧?他认为,对于大多数成人来说,每天维生素C的摄入量为是2.3~10克,如果需要,还可以增加到每天20克、30克或更多。而且他本人还亲自做示范,坚持长期服用大剂量维生素C,每天摄入18克维生素C。你也许对这个剂量没有感觉,我告诉你吧,现在对普通人每日维生素C的推荐摄入量是100毫克。也就是说,鲍林的实际摄入量是这个普通人日推荐摄入量的180倍。这还没完,到这本书再版的时候 ,他还将流感也加入了这个名单,认为维生素C可以轻易治愈流感,甚至在上世纪80年代艾滋病在美国肆掠时,他还声称维生素C能治愈艾滋病。这个是不是说得太过头了? ![]() 1992年,也就是在他去世两年前,他的一些观点还登上了《时代》周刊的封面,标题是:《维生素的真正力量》(TheRealPowerofVitamins)。他真心认为这种物质可以治疗心血管病、白内障甚至癌症。他还强调,维生素还能延缓正常的衰老。那个时候他已经91岁高龄了,的确算长寿了。之后的故事呢我们都知道了,得益于鲍林的卓越名声,复合维生素和其他膳食补充剂的销量激增。但问题是,多年来维生素C和其他膳食补充剂的作用几乎没有得到科学研究的支撑。后来他本人死于前列腺癌,并没有逃脱癌症的魔掌,这给他坚持的“大剂量摄入维生素C可以预防癌症”的论点一巴掌。他的许多想法现在不仅已经被证伪,甚至会最终危害人体健康。比如,鲍林向橙汁中加入膳食补充剂的做法现在证实是弊大于利的。有人说,鲍林的实验室从维生素补充剂厂商那里获取了大量研究经费,这可能影响到了他研究的公正性。是否如此,就不得而知了。 ![]() 尽管如此,有许多名人还是很觉得鲍林很了不起。这位叫尼克·莱恩,他在2001年出版的一本书《氧》(Oxygen)中,评价“鲍林是20世纪的科学巨人,其成果为现代化科学奠定了基础“。我自己蛮喜欢尼克·莱恩写的书。他另外一本让我读了三遍的书,是这本《生命的跃升》。就是他自己手里拿着的这本。 ![]() 无独有偶,中国有一位著名的生物化学家,也是维生素的拥趸。他就是南京大学营养学教授郑集先生。郑先生在学术上的贡献呢,我们就不用细谈了,在他的个人介绍中充满了第一人和世界之最的字眼,比如郑先生是中国营养学的奠基人,中国生物化学的开拓者之一,世界最长寿教授和世界最高龄作家。世界之最哟。我当时读大学的时候,也学过生物化学,其中一本参考书就是郑集先生编写的。现在这本教材已经再版了多次了。郑先生生前,也是坚持每天服用10毫克视黄醇当量(ugRE)的维生素A、600毫克维生素C、10毫克维生素B1和100毫克的维生素E。不过,郑先生的确一直身体很好,我当时在南京大学读书的时候,与他在同一栋楼上。那个时候他已经90多岁了,还坚持上班。他最终活了110岁,的确很高龄的,也没有得癌症,最后是因为肺部重症感染去世的。 ![]() 有了专家身体力行的实践,以及保健品厂商的广告轰炸,不管缺不缺,很多人都会买各种牌子的维生素补充剂长期服用。还有些广告把维生素片塑造成健康盾牌,让你感觉吃了就可以抵御各种疾病。 ![]() 对于不懂营养学的普通人来说,以为几大篮子绿叶蔬菜和新鲜水果,摇身就变成了一粒粒指甲盖大小的维生素。那种感觉呀,就像太上老君的仙丹。古代有追求长生不老的炼丹术,现代人的丹药,是在科学和理性包装下的膳食补充剂。现代人在追求健康的过程中,自以为服用膳食补充剂是最便捷和简单的方式,少吃了蔬菜和新鲜水果,没关系,吃点膳食补充剂就可补回来了。 ![]() 于是,维生素补充剂滥用在发达国家就成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如果你有机会,逛逛美国超市。在那里,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么2-3排货柜,像药店一样,摆满了膳食补充剂等瓶瓶罐罐,不同的维生素营养补充剂,藻类产品,DHA,深海鱼油等产品像日常食物一样,不需要任何医生处方,可供人们随意购买。就像我们我们这里的照片所显示的。所以,服用维生素补充剂在美国大众中已经是一个延续至今的风潮。我看到2010年的一个调查,说美国维生素补充剂市场,使用人群超过全国人口的一半。英国则涉及到全国约1/3的人口。中国的情况要稍微好一些,大约占总人口的10%到20%。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10%到20%的人口,恰恰是属于经济条件优越,营养情况较好,更重要的是不需要额外补充维生素的人群。那些真正的维生素摄入不足,需要额外补充维生素的低收入人群,反而没有意识到,其实也没有经济能力购买和服用。 ![]() 维生素是个庞大的家族,现阶段所知的维生素就有几十种。在正常状态下,人们能从膳食中获得足够所需的维生素。但有些情况的确会造成人体所需的维生素摄入不足。比如,过分加工的食物,容易造成食物中的维生素丢失,食物运输和储藏不当也可能造成维生素损失。有些生病的人,消化吸收功能暂时降低,也会导致某些维生素消化吸收下降。还有不同生理期的人群,比如妊娠期、授乳期的妇女,生长发育期的儿童,疾病、手术期的人群对某些维生素的需要量相对要高一些,这当然是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的。还有一些特殊环境下工作的人群,可能对维生素的需要量相对要高一些。如果不是上述的这些情况呢,我们现在知道了,多吃是没有好处的。 ![]() 那么,成年人每日究竟需要摄入多少呢?我这里参考许多官方资料,汇总了一个维Th素的推荐摄入量表,我列在这里,供大家参考。当然,也不是说人体每天的维生素都必须达标,其实只要一段时间内平均下来相近就行了。也不是说,一缺乏某种维生素就出现病状。我再重申一遍,对于正常饮食的人来说,是不太会出现维生素缺乏问题的。我们最大的敌人不是缺乏维生素,而是自以为缺乏维生素。特别是长期服用以维生素A、D为代表的脂溶性维生素,这些维生素在体内代谢周期长,长期服用的话易造成蓄积,这样就影响身体健康了。缺乏维生素D,更多的时候呀是因为太阳晒得太少了,而不是营养不良。 ![]() 从这节课我们可以看到,科学的过程,就是一个个不断证实和证伪的过程。尤其在食品安全领域,研究本身的有限性,再加上各方利益的不断掺杂,以科学的外衣制造的迷惑大众的障眼法,更让我们难辨真伪。膳食补充剂成为大众日常必备品这个案例,其实很值得我们深思,一方面是我们人类的胜利,因为我们终于接近于知道了营养不良的机理究竟是什么,但另一方面,我们又过于自信和盲目,将人类的营养问题看得太简单。时至今日,对补剂的危害和真实效用的研究依旧在开展。我谈论这个话题,只是为了引起你的思考,不是告诉你具体的结论。好,同学们,今天这堂课就到这里,再见! 【赵斌教授公开课录像】擅自补充维生素对健康无益,但提倡补充维生素曾是科学家身体力行的 喜欢记得来一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