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 · 文 · 来 · 啦 · 同学们好! 我们接着讨论宇宙中的行星地球的第二个问题:地球的邻居。 在讲后面的话题之前,我们需要先简单介绍一个概念:拉格朗日点。我们以太阳和地球来举例吧。说在太阳和地球之间有一个小物体,一定会受到太阳和地球的引力作用,那么能否在空间找到一点,在该点,小物体相对太阳和地球保持静止状态。我们最容易想到的是太阳和地球的连线之间,有一个受双方引力和离心力作用为零的地方,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L1。大家可能觉得有问题是吧?高中物理知识告诉我们,一个物体围绕太阳旋转,它距太阳越近,轨道周期就应该越短才对呀。但高中物理说的是物体受到一个天体重力作用的影响,而不是两个。现在这个物体同时受到太阳和地球的万有引力对其产生的拉力,也就是说,地球引力会减弱太阳对这物体的拉力,因此增加了这个物体的轨道周期。物体距地球越近,这种影响就越大。恰好在L1点,物体的轨道周期等于地球的轨道周期,那就一起围绕太阳旋转啦。理解了L1,那么相似的影响发生在地球的另一侧,或者太阳的另一侧,那就是L2点和L3点。大多数人可能只能找到这三个点。但科学家们还找到了L4,L5,也就是在以两天体连线为底的等边三角形的第三个顶点上。此点稳定的原因在于,它到两大物体的距离相等,其对两物体引力之比,正好等于两大物体的质量之比。因此,两个引力的合力正好指向该系统的质心,合力大小正好提供该物体公转所需的向心力,使其旋转周期与质量较小的天体相同并达成轨道平衡。 理解了拉格朗日点,那么我们再来解释月球的产生,就非常容易了。科学家们认为,地球曾经在太阳周围的轨道里并不孤独,因为那是拥有一颗名叫“忒伊亚”的姊妹行星,它同火星大小差不多,并以60度角从我们的蓝色地球前面或者后方经过,也就是前面说的L5的位置。大约45亿年前的一天,“忒伊亚”突然撞上地球;它的大部分物质都被地球吸收,但是有一大块被炸飞,并与地球物质结合,形成月球。上面的这个动画是以一年为步进,地球位置不变。视角是从地球南极看上去。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一个大碰撞学说呢?因为对我们这么大的行星来说,月球这颗卫星实在有些大,而且它还拥有与地球类似的金属同位素。目前只有星体碰撞能将这两个问题解释清楚。 现在地球上的资源卫星很多,它们的轨道周期一般是根据设计需要进行调节的,但它们总是会有一部分时间跑到地球的背日面去了,其实那个时候也就不能观测什么了,只能观测地球夜晚的灯光。当然,现在根据夜灯的遥感数据也能做很多分析了,比如灯光越强代表这个地区经济越发达。如果我们在L1点放一颗卫星,那么这颗卫星能观测什么?显然,它将是从地球接受太阳光的那一面对地球进行持续的实况探测。1998年,时任美国副总统戈尔就提出了一个想法,要用这样的卫星来“更清晰地展示我们的世界”,并通过互联网发布出来,以此提高人们对地球环境脆弱性的意识。这颗卫星其实两年后就造好了,但一直没有发射,因为有人反对这颗卫星浓浓的政治味道。时隔15年之后,由于监测太空天气的需要,就重新提上了发射日程,并被更名为深空气候观测卫星(DSCOVR)。 深空气候观测卫星(DSCOVR)离地球的距离比月球还远,约160万公里,那么当然就有机会观测到月球从地球前方掠过的景象,你看,这张图上,月球就像炸弹一样飞来,所以该照片一般称为“炸弹照片”。观测卫星在这个地方拍摄月球掠过的照片,一年只能拍到2次。 说到拉格朗日点L1,其实L2也有非常重要的用途。前面提到的哈勃空间望远镜,虽然远离了地球大气层,但还是离地球挺近的,约在575公里上空。能否再远一点呢?那就是准备放在L2的韦伯望远镜,它将在距地球150万公里的轨道上。望远镜、地球和太阳三点一线,相对位置始终保持不变,且望远镜可以一直保持背向太阳和地球的方位,易于保护和校准。更重要的是,因其受到其它星体的引力干扰最小,不必来回调整方位,可节省大量燃料。她可以在那里安心去拍摄宇宙的婴儿照了。韦伯望远镜还在建造中,原本2010年就要发射的,却被一推再推,推到了2018年发射,我们祝福她能顺利发射。【注】该视频课程于2017年拍摄。根据最新的消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该项目严重超支,发射时间继续推迟,最新预估总耗费高达96.6亿美元,发射时间改为2021年3月30日。 现在让我们再回到地球,回望一下太空,离地球最近的就是月球了。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为什么会发生日全食,为什么月亮能恰好挡住了整个太阳?换一句话说,从地球上观察,只有月球与太阳是一样大,月亮才能恰好挡住了整个太阳。的确如此,月球与地球的平均距离约为38万公里,太阳与地球的平均距离约为1.5亿公里。两数相除,约等于395。太阳的直径约为1392万公里,月球直径约为3476公里,两数相除,约等于400。那么,地球上观察月亮与太阳就是一样大。是不是很神奇?也很巧合? 月球还有一个特征,其自转周期与公转周期相同。翻译成更通俗的语言就是,月球永远以同一面朝向着地球。这在天体物理学上称为潮汐锁定。也就是说,一直以来我们重来没有看见过月亮的背面。直到1950年代晚期,我们对月球背面的认识还是很少。1959年10月,前苏联的太空船传回月球背面的第一张照片。再之后呢,我们有了月球卫星,对月球背面的了解就更详细了。右边这张照片就是月球背面的情况,大家可以看到,月球的两个面相差还是比较大的。 另外,月球轨道的离心率会造成轨道速度的变化,使地球的观测者可以多观测约6°的偏移。这样的情况,很早就受到了天文学家们的关注。右边这张图,就1647年由约翰·赫维绘制的的月面图集,这是世界上第一张包含天秤动区域的月面图。【动图要看视频哟】 大海之水,朝生为潮,夕生为汐。到过海边的人一般都知道潮汐现象,但要合理解释其机理呢,需要一定的观测。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地球和人一样,也要呼吸,潮汐就是地球的呼吸。中国古代就发现了潮汐现象与月球之间的关系。比如《海潮图序》这本书中说:潮之涨落,海非增减,盖月之所临,则之往从之;《论衡》这本书中说:涛之起也,随月盛衰。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后,提出了潮汐是由于月球和太阳对海水的吸引力引起的假设,从而科学地解释了潮汐产生的原因。 离开了月球,再远一些就是离地球最近的两颗行星,金星和火星。金星又称启明星,天亮前后,东方地平线上有时会看到一颗特别明亮的“晨星 ”,人们叫它“启明星”;而在黄昏时分,西方余辉中有时会出现一颗非常明亮的“昏星”,人们叫它“长庚星”。这两颗星其实是一颗,即金星.在中国民间称它为“太白”或“太白金星”,西方称“维纳斯”(Venus)。天文符号:♀,与生物学上表示雌性的符号是一样的。 再来说说我们的邻居火星。从地面上观察,火星上可以看到数百条像“运河”的条带,早期的时候,就有人猜测,嗯,火星上一定是有高等智慧生物的存在,而且这样的想法还一度深入人心。 20世纪初,望远镜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终于看清了所谓的火星运河,其实是自然地貌,光谱分析也明确了大气成分,没有足够的氧气,火星表面也没有水,应该是一个干旱的环境。 那么火星上究竟有没有生命,它是我们的过去,还是未来,其实到现在也还没有人能说清楚。 天文符号:♂,与生物学上表示雄性的符号是一样的。 2012年11月2日,火星探测车“好奇”号登陆火星,对火星的大气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并无甲烷存在的迹象,而之前通过远程传感器却探测到了这种气体的存在。为什么我们这门关注火星上的甲烷呢?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看看我在《中国科学报》上写的这样的一篇小文章,好奇号为何苦寻甲烷。 太阳系还有更多的行星,我们就不一一一讲解了。但是我这里要提一下的是,曾经的冥王星现在已经不再归为太阳系的行星行列了,属于矮行星。 还有一个概念,叫天球,它是假想的一个与地球同心的圆球,并有相同的自转轴,半径无限大。天空中所有的物体都可以当成投影在天球上的物件。教科书上有详细的讲解,希望大家能阅读书籍进行理解。本节内容到此结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