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09-5 有关气候变化的争议

 生态学时空 2021-11-20

本文内容为复旦大学在中国大学MOOC网站上《自然地理学》课程的图文课件。如果你对该内容有兴趣,请扫描二维码参加该课程的学习。

☟扫码进入☟

·  正  ·  文  ·  来  ·  啦  ·

从第一节课开始,我们就说,所谓的全球气候变暖的争议,并非变暖本身有争议,而是对于驱动变暖的原因,预测模型是否准确有不同的认识。

其实,自气候变暖学说提出后,质疑声便一直没有间断过。但是,温室气体所导致的气候变暖,以及一系列相应的气候变化是由严谨的物理学等科学规律所决定的,不是猜想,也不仅仅是统计模式的结果。这一节,我们简单讨论一下有关气候变化的争议。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关于气候变化主要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观点,是来自IPCCIPCC前面加一个N就是NIPCC你可能没有听说过,这里有必要科普一下。加一N,就是非的意思,那么他们取这个名字,明摆着就是来者不善,是来砸场子的。它不是一个政府机构,并且它的成员~并不十分认同气候变化是由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造成的,他们希望能够提供~关于全球变暖问题相对独立的另一种结论。

NIPCC成了以来,还出版了许多书籍和报告,来宣传他们的认识。他们将许多争议扩大化,特别用报告指出~为什么许多科学家在气候变化问题上有争议。甚至有时候明确地表示反IPCC的观点,针对IPCC或者其他全球变化的官方机构出版的书籍进行反驳。

NIPCC2008~2009年发布的质疑报告《气候变化的再思考》,伴同当年11月发生的“气候门”事件,让这些争议不断发酵,还是将争论推入前所未有的高潮。为了客观地反映这种争议,中国的科学出版社也将这个版本译成中文出版了。

他们最为鲜明的观点:是自然因素主导了气候变化,其中太阳活动的影响不可忽视不过,NIPCC的观点,到目前为止还像是地下电影或地下音乐,虽然也有大量的粉丝,但在科学界还是相当小众。这有些书籍和报告也被一些科学组织和评价机构打上了非科学的标签。

然而,他们并没有因此而消停。除了2008年和2009年出版的这两本~IPCC观点持反对意见的书籍之外,他们在IPCC第五版报告2013年发布后,依然针对这份报告,出版了两本分册,还用不同的语言文字出版。都是在不断地利用各种证据强化自己的观点。

那么,让我们来看NIPCC的《气候变化再审视》究竟说了一些什么?总体上,这本书认为:是自然原因,而不是人类活动造成了全球变暖。共提出8个有争议的问题。在这些问题中问题依赖于当前的科学发展水平,显然目前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谁对谁错,而⑤、⑦、⑧则是可以争议和讨论的问题,存在不同见解十分正常。因此,争议的核心在于气候变暖的程度、产生的原因以及对气候变暖影响的评估问题。

至于我们刚才提到的气候门事件,那是来自俄罗斯的黑客,20091117日在一个气象科学家网站~上传了一张“东英吉利大学”气候研究中心的文件,披露在英国气象学家之间进行交流的电子邮件,证明气候变暖是不可靠的。随后将这些科学家的电子邮件和其他文件公开在网上。

那么,究竟是一封什么电子邮件呢?我来展示给大家看看。当事人琼斯解释说,在编辑新的数据时,我写了一句:“刚刚完成麦克《自然》杂志撰写的戏法,他使用了“戏法”trick)这个词,其实他的意思并不是“秘密”“魔术”或“作弊”的意思,并说,“戏法”是他们之间交流的常用词,通常来描述 “一种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另一位当事人特伦波斯也说,自己所说的那番话,实际上是被怀疑论者“移花接木”了。因为本来是他在讨论海平面上升时所说的内容。而且他用“滑稽”这个词,不是否认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而是认为目前的数据还不够充分。2009124日,25位美国科学家发表公kai信,称这些邮件的内容无法动摇全球变暖的现有结论。

IPCC也的确有时候有做事不太严密的地方,出现了许多乌龙事件。比如,“喜马拉雅门”或“冰川门”事件,就是报告中说,喜马拉雅冰川融化速度要比世界上其他任何地方都快,如果地球继续暖化,它们可能2035年消失,而正确的时间应该是2350年前后。后来发现是引用了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一个媒体采访的报告,且被采访科学家称记者错误地表述了他的意思。2010年,IPCC就喜马拉雅冰川融化时间的错误正式公开道歉,承认其在第四次评估报告中,关于这一结论,所依据的科学数据来源可疑。

同样IPCC因为引用世界自然基金会的报告,他们得出,气候变化将威胁40%的亚马逊雨林。报告作者还声称,他们的依据是来《自然》杂志。但很快人们发现,原文所指出这一威胁,其原因是人为砍伐,并非来自气候变暖。由于缺乏坚实的论文研究基础,该结论的可信度也受到了众多质疑。

除了这些门的事件,还有一个曲棍球棒模型遭到质疑。所谓的曲棍球棒模型,是美国的一位资深科学家(Mann)建立的近千年北半球平均温度曲线,由于外形酷似曲棍球,所以称为曲棍球棒模型。该曲线发表后招致批评和质疑是多方面的,如建立曲线的方法。按Mann的数据处理方法,把树木年轮宽度数据输进模型,可以得到“曲棍球棒(底图),把随机数据输进模型,也能得到“曲棍球棒”(顶图)。这条描述了10001900年间近似于直线变化的温度曲线,2006年被证实确实存在数据误差。

当然,还有一些技术含量不高的质疑。比如有人说,他们收集的不同年代的CO2曲线,根本就不是keeling线,而是一个杂乱无章的线条。其实,大家注意看看就知道,这条曲线收集的数据是不同地方的。本来大气二氧化碳就不是均匀分布的,再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的数据,当然会看不出什么规律啦。

这里显示的两幅图,是科学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的插图。左边是印刷版的照片,右边是网站和电子版的照片。为什么要换呢?原来呀左边这张照片是一幅合成图片,是从一个图片网站上买的,据说该网站还用同样的背景制作了另外的图片,只是把北极熊换成了企鹅。有人认为,这是个极好的例子,说明“全球变暖”宣传靠的是情绪而不是事实,即使学术刊物也不能幸免。不知道各位有何感想呢?

2012年时,甚至根据这张图,我们可以看到,到了2015年,全球气候已有近20年没有呈现出变暖趋势了。如果我们将1997年以来的图放大,还会发现,不经没有变暖,甚至还有变冷的趋势,但迄今为止,人类排放的温室气体仍然在增加,全球平均气温走平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2012年的时候,全球16位科学家联合对全球变暖说提出质疑,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的确,全球平均气温1998年到达一个高值之后,确实进入了一个平台期,最近十几年来气温变化趋缓。但是,所谓的气候变化,关注的是几十年至上百年尺度的长期趋势,而不是年际之间的变化,而且关注的是全球平均情况。事实上,最近的20年仍然是百年来最暖的20年,不能认为长期气候变暖趋势就停止了。有科学研究也指出,在变暖趋势中有可能出现一个停滞或略有变冷的时段。在气候变暖的趋势下,完全由于~气候系统内部的相互作用~也可能产生~年代尺度~气候变暖停滞~甚至略有变冷的情况。我现在这样说,你也许认为,这是为解释而解释,并没有什么说服力。大家现在看到的这张图是截止2015年的,还是没有什么变化嘛。可,如果我们叠加一张更新图,也就是有2016年数据的,再来看看是不是完全不一样了?

也许,我们去掉网格来看,会更清晰一些。2016年几乎决定了新一轮的上升趋势。

的确,气候变化问题的传播,早已超越了纯粹的科学领域,而是随着气候变化问题一起,从科学问题延伸为经济问题、政治问题、外交问题,甚至是宗教问题。但是,我们也许更应该将气候变化问题回归为科学问。好,同学们,有关气候变化的争议,我们就讨论到这里。再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