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01-2 生态学大家庭

 生态学时空 2021-11-20

《生态学:管理自然的经济学》 

Ecology: The Economy of Managing Nature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赵斌教授在中国大学MOOC网站上倾心打造的《生态学:管理大自然的经济学》。关注本公众号,可在第一时间获得课程的同步更新。

☟扫码可进入中国大学慕课课程☟

最朴素的风格,最真挚的DIY课程

 

这一次课称为生态学大家庭,因为我们要给大家介绍在历史的长河中,生态学是如何发展的,其中涉及到哪些学科,经历过什么样的过程,中间有些什么波折。然后从现在的学科结构来看,这些学科又是如何分类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比如,我们把与生物学研究相关的学科,从右下角的最微观的研究到左上角最宏观的研究进行排列,它们之间的组合就是这样的。最中间生物个体,然后向两边扩展,比如从组织到生态系统,仍保持着我们用肉眼能够观察到的研究对象,这就是我们经典生物学所研究的范,其中经典生态是完全被包括在经典生物学之中的。如果继续向两边扩展,不管是宏观还是微观,我们都无法用肉眼直接观察了,必须借助一定的工具,所以,这是在科学技术得到一定的发展,有了更好的观测技术才能够产生的学科。然后,以个体为界,向微观一端发展成生物科学,向宏观与地学进行交叉扩展为生态科学。这所有的,都是生命科学的研究范畴。

根据刚才的学科关系图,我们其实应该感觉到,自然界的生命系统中,有许多层次,而这些层次间存在着嵌套的关系,每一层都是由更低层次的单元群体所组成的。比如,个体由器官组成,但个体又组成了种群。这样的层次理论为我们分析和研究其他复杂情形提供了框架,有助于我们把问题降低到较低层面来寻找其答案。层次理论中的层与层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功能上不存在明显的界限和间断。相比而言社会系统则不存在类似的嵌套关如政府、企业、高校或军队等人类组织层次中,不存在这种“嵌套”,还有,我们刚才所说的种群由个体构成,但军官不是由士兵群组成的军官是军官,士兵是士兵。所以,生物系统由低到高的组织层次,不能简单地套用到其他系统。

而生态学的发展过程,不完全是生物系统的分类,更包含了许多社会系统的因素,因此,Th态学分科就变得极其复杂。说句不好听的话,我一般用一地鸡毛来形容。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不妨来看看。如果我们按照所研究的生物组织水平来分,就是我们前面所见到的层次分类,学科之间有一定嵌套关系。如果我们按主要的生物分类来划分,不严格地可分为动物、植物、微生物三类。不过大家注意呀,我这里说的是不严格的分类,因为生物分类有不同的分界系统。如果我们按照栖息地的类别进行划分,就可以分为淡水、海洋、河口、湿地和陆地等生态系统,这也可能是最生态学的一个划分了另外,由于生态学与其他学科的渗透,形成了了更多的边缘学科,大家从这些学科的名字就可以看出其边缘学科的属性。如果我们再将生态学看做是一门与生产实践密切联系的科学,又可产生更多的分支。这样,由于我们对生态学赋予了不同的期待,就像一块蛋糕,有人横切几刀,有人纵切几刀,有人横切了再纵切。所以,看起来生态学科非常的庞杂,我就在想呀,这是不是也是我们之前所讨论的,有关生态成为一个形容词的重要原因呢?

其实,从全球生态学的期刊来看,也是名目繁多。这里所列举的只是很少比例的生态学期刊。

所以,我们总结一下,就是:生态学是一门广泛的、多层次的学科,它与其他相对较狭窄的传统学科有着很多交叉,并在交叉研究领域产生了一些新的学科。有关交叉学科、多学科、跨学科的理解,一展开又是一个非常大的话题,我这里只是展示了一篇文章的图,大家可以看到这些说法之间的区别。如果你对这个问题有兴趣,可以访问我这里提供的网站链接。

有些人在看了生物学家的研究和相关书籍后,往往会与另外一门学科相混淆,那就是这是所展示的博物学。但是,二者其实是有区别的,起初,生态与博物学所表现的不,主要是生态学具有定量和动态的特点,而博物学则主要以静态、定性描述为主,这样,生态学就可以将许多现象总结成一定的规律,可视为博物学的理论科学;特别是后来,在生态学定义中又增加了生态系统的观点,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归纳为物质流动及能量交换,20世纪70年代以来则进一步概括为物质流、能量流及信息流,使得生态学的理论属性更加明确。

我们在谈论生态学的时候,常常解释其为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而且会解释说,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对周围环境某些物理条件和化学成分,如空气、光照、水分、热量和无机盐类等的特殊需要。生物离不开环境,环境影响着生物,生物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而其实呢,环境本身也是一个重要的学科,称为环境科学。那么,生态学与环境科学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有关生态学与环科学,许多人认为是同一个学科。为了纠正这个认识,我还特意写过一篇文章,如果你对此有兴趣,可以扫描二维码看一看。我后面做一个简单的解释。

环境科学所说的环,是以人为主体的“环境”,特别是指人类活动下所产生的污染环境,也就是说,对于没有受到污染的环境,环境科学并不关注。生态学,主要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探讨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所以生态学中的环境是以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为主体的“环境”。其实,地理学也关注环境,因为地理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大家可以看到,这里所关注的,是以人类社会为主的“环境”。另外,我们还经常会提到两个词,天然环境与人为环境。从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环境科学关注的主要是人为环境;而生态学和地理学对这两类环境都同样关注,而且经常在比较这两种环境中而获得更多的认识。

问题是天然环境在哪儿?还有未受到人类影响的空间吗?因此,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其实还是形成了难于分离,又难于归并的关系。在国际上通行的分类方法,干脆将这门学科表达为“Environment/Ecology,中间用“/”来分割的,看来国际上普遍缺乏对此学科的科学分类。

在中文语言环境里,出现了“生态环境”这个词,而且几乎妇孺皆知。但是,许多学者认为,这个词不科学,在网上进行了剧烈的争论。更有人追根溯源,发现是1982年的时候,黄秉维先生倡议将“生态环境”一词写入宪法中,当时只是他即兴之作,没有想那么多。后来,在与外国人的交流中,发现外国人不太理ecologicalenvironment是什么。我们可以做一个实验,用ecologicalenvironment在网上进行一次检索,你会发现,检索的结果都是中国人写的英文文我们也了解到,当时黄先生对这事儿呢是颇感后悔的,但是当意识到这个问题是多年之后的事儿了,在中华大地已经无法更改,并且一直沿用至当然,更精彩的还在后面!

在我国近期的大部制改革中,一个新的部门,其名称就是“生态环境部”。我们不得不承认,这许多年来,“生态环境”一词在中华大地的现实表现非常优秀,它适应了中国环境与社会发展的节拍,保护生态环境在法规与社会层面,可说已经变成时代的最强音,也是民众的强烈渴求。难怪有人说,黄秉维先生首倡的“生态环境”一词,是具有中国特色与强烈现实意义的妙构。好了现在这个国家部门名称就叫“生态环境部”,有关其争议也没有必要继续进行下去了。我们更需要关注的还是其内涵如何。

在许多人的印象,环保主义者就是生态学家所构成的。其实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误解,生态学家不是环保主义者。如果把当代环保主义者们的标准,应用于人类进化过程中的各个历史时期,或许会得出,也许是不得不得出一个结论人类是一场永恒的生态灾难目击者,也是肇事者。假如我们仔细审视环保主义者的逻辑,就会发现那其实是一种反人道的意识形态。因为这种意识形态认为世界问题的根源在于人类的繁衍。而且,环保主义者,对自然的关注超过了对人类的关切,也就是说其保护自然的终极目的不是为了人类,这也就是失去了现实意义。然后他们可能高举环保旗帜,却言行不一。比如一些环保主义者,他们对本城市的环境问题不闻不问,却热衷于跑到边远地区去拍摄纪录片、照片,获取名誉或国外基金支持。更有甚者,将环保上升到民族主义高度,在国际上,环保是发达国家对不发达国家竖起贸易壁垒的最好借口。环保主义者的口号,往往简单动人,但有时却把问题想象得过于简单忽略了环保是一项系统工程。以为喊喊口号,做一些简单的事儿就可以,譬如有人倡导用手帕取代纸巾,但实际上手帕的清洗,也需要耗费水、如果放洗衣机还需要电呀两者的污染浪费程度,并没有科学依据来衡量。几乎所有环保主义者都相只有靠政府的介入才能解决环境问题,市场在环境问题上是失灵的。而其中有一些极端者,寄望于运用政府权力来控制私人生活,甚至否定市可见,环保主义者对待保护环境的态度,与专制主义者对待经济问题的态度是不谋而合的。

说到这里,我不得不提一下前捷克总理瓦茨拉夫·克劳斯所写的《环保的暴力》一书。该书带读者重新审视了环保问题,尤其是“全球变暖”问题的科学真相,以及环保主义背后所宣扬的专制主义意识形态。因为环保主义者利用政治手段打压不同的观点,拒绝承认自然环境的自发演变规律,反而是采用与专制主义类似的控制、规划、干预等种种手段,来控制复杂的气候系统,这是一种非常自大的想法。而我们真正应该做的,是尊重自然的变化趋势,建立自由的环境,保持科技和经济发展。当然,本书的结论不一定正确,但看问题的角度与辩证思考却令人耳目一新、受益匪。我们需要这样的思考方式。

好,有关这个话题呢,我们就暂时介绍这些内容。更多的问题,请关注我们在课后的扩展讨论。再见!

视频课程

———— / END /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