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图文课件】05-3 流域就是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

 生态学时空 2021-11-20

《生态学:管理大自然的经济学》 

Ecology: The Economy of Managing Nature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赵斌教授在中国大学MOOC网站上倾心打造的《生态学:管理大自然的经济学》。关注本公众号,可在第一时间获得课程的同步更新。

☟扫码可进入中国大学慕课课程☟


最朴素的风格,最真挚的DIY课程


同学们,今天的主题,是一个刚开始读起来有些拗口,但慢慢就琅琅上口的新术语——山水林田湖草。但我敢肯定地说,这个术语是地地道道的生态学词汇,而且非常生态学,因为我要把它与流域生态学的研究联系起来。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地认识自然资源并充分利用的过程。不同的区域,由于气候和地形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自然生态系统,它们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栖息环境和人文条件。我们现在越来越明确,一个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离不开这个地区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而这就涉及到生态系统之间如何相互协同,我们在利用自然资源中如何权衡保护与发展的关系问题。
其实,这一直是一个人类关注的话题,只是近些年来,中国人民,特别是中国领导人越来越明确了这些道理。2013年11月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这个提法,创新了人地关系思想。而且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这个生命共同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
然后,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又提出:“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
而将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应用于实践,可能是从2016年开始的。我们看到,在2016年10月10日,国家财政部、原国土资源部和原环境保护部,三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通知》,很快,修复工程的试点工作就开始上马。在这个通知中强调,在利用管理和生态修复中,都必须遵循生态学的自然规律,这样的思考让人欣慰。曾经,我们的国家部委,种树的就只管种树,治水的就只管治水,护田的呢,也单纯只是护田,那么这就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环境的系统性破坏。是否可以由一个部门来负责统领所有的国土空间管制呢,然后对山水林田湖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坦率地说,要实现国家机关的多部门联合,并不容易。但是,在这个契机,多亏有了源于2013年的中国大部制改革。

那么,什么是大部制改革呢?我们来看一个官方的说法。大部制即为大部门体制。也就是,按照政府的综合管理职能重新划分,主要是合并一些政府的部门,组成一个超级大的部委。其主要特点,就是能把多种内容有联系的事务交由一个部委管辖,避免政府职能交叉、多头管理,这样可以提高行政效率,降低成本,最终推进政府事务综合管理与协调能力。
我们以2018年3月组建的生态环境部为例,经过大部制改革后,至少有助于实现“五个打通”。即打通地上与地下,打通岸上和水里,打通陆地和海洋,打通城市和农村,打通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这是什么意思呢?
那么,我们来具体说说。原先呀,环保部门职责交叉重复、权责不清,他们只能管理地表水的污染,而地下水是由国土部门管理的,但是,国土部门实际上并没有能力或者是技术管理和防止地下水污染,而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相互之间是有关联的啊!而即使是地表水,大部分的管辖权利也是水利部门,其实只要是涉及到水的问题,水利部门都有权利管辖,但是同样不知道如何处理水体污染的问题,所以水污染也无法进行有效管理。同样,环保部门一直也是下不了海的,海水污染的问题,也一直无法得到有效管理。还有,农村的地盘,主要归农业部门监管,农业面源污染和治理的问题,也不清楚是否是环保部门的职责范围;一氧化碳是污染物,当然归环保部门管理,但是二氧化碳不属于污染物,没有专门管辖的部门,后来因为应对气候变化和减排职责,这是一个新生事物,那么就划入发展改革委员会管理——新的问题,一般都是发改委牵头来管理。但是,我们知道,减排与环境保护的任务是息息相关的,因此现在也必须打通“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生态环境部的这“五个打通”,就是为了避免“系统性破坏”,注重生态系统保护和监管的整体性,这也是与生态系统管理的思维模式相适应的。这“五个打通”,为山水林田湖进行统一保护和管理,打通了任督二脉。从国土、水利、农业等部门剥离环保职能,让所有者和监管者分开,使得生态环境保护的权利和责任更加明晰。这样的生态环境保护,是一种大的格局,通过监管的一体化,实现人与自然结合的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是不是特别让人期待呢?
大家现在看到的生态环境部这个牌子,就是为了适应监管一体化的,当然是不错的举措。(此处省略一些文字)
也许大家有些迷糊,有时候我们说山水林田湖,有时候我们又说山水林田湖草。其实增加这个草是2017年8月之后的提法。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在第三十七次会议中,将“草”纳入生命共同体, 由此“山水林田湖” 拓展为“山水林田湖草”。2017年10月,在中国共产党十九大会议中,正式提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同时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别看只是增加了“草”这个字,但却是认识上的一个重大飞跃。首先,在世界范围内,草原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50%,所以草原这个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是不能忽视的。其次,从生态系统功能的角度来看,草原生态系统介于森林与荒漠之间,不仅是草原畜牧业的生产基地,而且还是重要的生物基因库、各种特色植物产品的生产基地,还有重要的旅游、文化、教育功能。所以, “山水林田湖草”才是更全面概括了地球生态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作为生态学课程,我们从生态学的角度来讨论一下“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 ”。在这个生命共同体中,山和水是地球的基本生态因子,是所有生态系统维持的根本。林和草是自然生态系统的产物,是推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第一生产力,而农田则主要是提供人类需要的食物和更多物品。健康的农田生态系统,又离不开森林、草原和湖泊所提供的优质环境和对气候变化缓解的作用。地球上任何一个地块,都可以看做是不同立地条件、水分条件下,森林、农田、湖泊和草原各种生态系统的组合,它们在合理有效地管理和利用下可形成一个统一体。这个统一体,不仅维系了地球生命系统的存在,也维持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所以,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体现了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及规律,强调区域生态系统中的森林、草地、湿地、河流、湖泊、农田等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反映了各生态系统之间的协同性和有机联系。这种强调整体主义的生态伦理观,在2001年的时候,美国哲学家奥尔多·利奥波德(Aldo Leopold)也提出过,不过那只是一个理论描述。他称这个共同体为大地共同体,他在这本书中强调:大地共同体是由土壤、山川等地球的部分所组成的,是地球各行动协调的整体,……,当一切事情趋向于保持生物群落的完整、稳定和美丽时,它就是正确的,反之则是错误的。他这里所说的“完整”,就是指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以及生物多样性及其协调关系;“稳定”是指维持生态系统的复杂结构,让其具有自我调节和更新的功能;“美丽”,则指一种更高的审美意识,超越了经济利益的审美意识。
http://www./STYNCHJXB/html/2018/11/20181101.htm
LEOPOLD A. A Sand County Almanac:With Essays on Conservation[M]. New York, US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224-225.
对于刚才提到的生态完整,确切地说,应该是生态系统完整性。1991年,詹姆斯·卡尔(KARR)在“生态学应用”中发表文章,指出,生态系统完整性,就是支持和保持一个平衡的、综合的、适宜的生物系统的能力,生态完整性不仅包含生物完整性,还包括物理完整性和化学完整性。生态系统完整性,之后也作为一个重要原则在许多国家和地区生态系统保护和管理中被倡导和采纳。我们现在讨论的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思想,就是在考虑生态系统的完整性问题,包括生物、物理和化学几个方面,这改变了以往只针对单一对象的局限,最终实现生态系统良好的可持续性。
KARR J R. Biological Integrity: A Long-Neglected Aspect of Water Resource Management[J]. Ecological Applications, 1991, 1(1): 66-84. DOI:10.2307/1941848
可见,在“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中,这个“共同体”三个字是非常重要的。它强调了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统筹治理,这也是我在本课程中一直强调的权衡和协同问题。另外,我们放开来看,现在地球上人类所面临的许多问题,其实已成为全球共同面对的问题,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碰到的问题。所以,从这个角度出发,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生命共同体,既是人类共同的福利,也是人类共同的责任。把握“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其实是又一个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特别正在践行,而不仅仅是一个理论研究。
任何好的理念,如果不能付诸实践,那都将是一句空话。要落地,就必须有明确的对象和边界。那么,我们能否找到一个合适的地理单元和模型,来践行山水林田湖草这个生命共同体呢?在我前面的课程中,我多次提到,一个生态系统究竟有多大,其边界是什么?这个问题其实是难于回答的,因为研究的尺度取决于所提出的问题,生态系统的过程需要在多个不同的空间尺度上进行研究。但是,现在要回答生态系统的一些具体问题,比如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马上面临的困难是对系统的输入和输出的了解又需要有明确的边界和大小。显然,在历史上,湖沼学的研究对象具有明确的边界,也因此对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基本原理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这一直是湖沼学家们引以为豪的地方。
2014年,我写过一篇文章,我提出:流域是生态学研究的最佳自然分割单元。因为对于大多陆地上的非水体生态系统来说,边界是模糊的,所设定的研究单位一般仅强调其表观上的匀质性。我们现在探讨的山水林田湖草也都是如此,不管是山脉、水体、还是森林、农田和湖泊和草原,各自都是看做是一个匀质单元的。而山水林田湖草这个共同体,要展示出全貌且边界清晰,那么也就是流域了。一个流域是具有清晰的物理边界的,这个边界就是分水岭。在地学上,一旦确定了出水口,也就确定了流域边界和大小。所以,一个流域本身就是包括山水林田湖草的异质性空间,所组成的一个复合生态系统。水是推动流域内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的重要媒介,营养盐也通过水完成了流域内的物质循环过程。显然,流域构成了地球陆地生态系统运行的基本空间生态单元,所以,我称流域是生态系统的最佳自然分割,也是我们探讨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最佳模型。
现在我们应该可以理解,从生态学角度来解读的话,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就是流域生态系统,是一个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而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也应基于流域层次,开展流域综合管理或集成管理,这就需要建立流域生态环境协同保护的新机制。刚才我说了,对大多生态系统来说,所设定的研究单位一般仅强调其表观上的匀质性,而这样的处理,在历史上也是有苦衷的,这主要是因为技术上的限制呀,作为匀质性单元处理,可以将模型尽量简化。但是,问题也很多,因为试图从小尺度上所建立起来的概念来阐述和调控整个大系统的机理,则最终可能是错误的。所以,流域生态学研究,是统领山水林田湖草的重要途径。
大家看,换成这样一个角度,是不是许多问题就非常清晰了?在传统具模糊边界的生态系统中,对物质输入和输出的计算,其准确性总是令人质疑的。而如果将整个流域作为一个研究对象,则可忽略这些原本并不需要仔细划分的输入和输出问题。因为人们真正所关心的,只是流域尺度所产生的生态系统功能与服务的整体性。我认为,如果从全流域而不仅仅是某个湖泊或河流来考察系统的整体行为,才能让水利工程在整个流域中发挥积极的作用,维护流域系统的健康运行。
比如,我们从干扰来说,无论何种形式的水利工程,都会打乱流域内各子系统之间的边界。在人类的强干预下,将曾经是山地、森林、农田、城市等陆地生态系统改造成水体生态系统。由于水利工程的改造,子系统可能会出现一些与常识不相符合的现象,而这正是我们的重要突破口,因为水利工程正是跨生态系统类型的改造活动,那些曾经仅仅针对单一类型生态系统考察的思维和方法必须得到发展。
我们再从管理角度来看。流域的分水岭对许多生物来说是一个重要屏障,而同样对于人类来说,也是难于逾越的障碍,因此,以一个流域赖于生存的人群,其组成相对是比较固定的,这在历史上造就了各种以流域为边界的独特流域文化。驱动了人们按照同样的处事方式和行为准则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人们已经逐步驯化出与整个流域相适应的地方文化。以流域为边界的蕴含地方文化特色的管理活动,更能凸显人类与自然打交道的合理性。
作为汇集水流的流域,也是极端气候发生作用最重要的受体。因此,在考虑气候变化及极端气候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时,从整个流域来分析,无疑是最恰当的研究角度。
总体上来说,目前关于山水林田湖草系统的相关研究并不多,特别是作为一门课程来讲述的,还没有见到。我现在将这个话题搬上我的生态学课程,也是有一定挑战的。我的目的,在于寻找这些社会发展政策的生态学原理,同时也让让大家知道,生态学其实本来不是那么古板的面孔,她总是在试图寻找与我们时代的同步,寻求解决人类发展中的大大小小的问题。在我看来,生态学是美的,美就美在她讲究权衡与协同,当然这也是经济学所关注的。差别是,生态学不仅关注社会经济利益,还关注自然与社会的权衡与协同,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审美意识,正如我前面所说,这是一种超越了经济利益的审美。希望各位通过我的生态学课程,也逐步提高了自己的审美意识。我相信会的!好,同学们,本讲的内容就到这里,再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