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景观生态学|07 景观动态与景观发育【复旦赵斌教授公开课 | 图文课件】

 生态学时空 2021-11-20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要学习景观生态学的第7个专题了:景观动态与景观发育。不知道大家看到这个标题,会有什么理解呀,过会儿我们会说说究竟是什么意思。我们知道,景观总是在变化着的,这个变化的驱动力,既有景观内部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多种过程,也有景观外部的一些干扰,甚至最重要的,也是我们最关注的,那就是人为的影响。这些不同的景观变化驱动力,可以使景观表现出各种动态变化,不断地改变着景观的结构和功能。

景观的结构和功能随时间会发生的变化,也就是我们这里的景观动态。当然这种变化,我们刚才说了,既有自然的因素,也有人为的因素,而且变化还有快有慢。比如,

1976年唐山大地震,那是在一夜之间,彻底改变了一个城市的景观,让城市夷为废墟。

1987年的大兴安岭的一场大火,燃烧数天,毁灭了数百万公顷的林区。

而围海造田、沙漠化、滥伐森林等人为影响下的变化,可能需要数年到数百年时间的累计。

这种动态,我们在生态学中不同的层次,还有不同的理解。从先锋种开始,在一个地区建立种群后,不断被其他物种所取代,最后到达顶级种,这在种群中是一种竞争现象,说明为什么会发生变化;上升到群落之后,所发生的就是群落演替,显示出变化是如何发生的;而上升到生态系统层次和景观动态之后,那就是斑块动态的变化了,这解释了在哪里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

而景观发育这个词,主要是指的自然过程。我们也许会问:什么是最为永久的、最为原始的控制景观发育过程的因素呢?那当然是气候和地形。然后,在此基础上,动植物种群的建立,土壤发生和发育,还有自然干扰的共同作用。这些知识,我们在其他相关学科中都已经学到了,这里就不在赘述。

我们举个例子。地貌发育,就与四个自然过程密切相关:造山过程;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冰蚀作用。这些地质过程形成了景观的不同特性,因为我们对景观的感觉,就受到地形与地貌的影响。比如说,我们如果站在山脚,会感到景观狭小和紧密、但如果站在同样山区的顶峰,则感到景观十分的开阔。还有,大多荒漠都具有盐湖,风造成了许多稀奇古怪的沙漠地貌,有绿州的景观通常是有廊道连接的。

除了地质过程,影响景观发育的自然过程,最显著的就是气候了。气候会影响有机体的生命过程、土壤过程,也可以控制地形、地貌的形成过程。比如我国的年均气温有明显的纬度分布;而降水量的分布,也是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而逐渐递减。这很明显就决定了中国植被的分布和生态系统的特征。

这样,就有了中国独特的物候规律,我们简单来介绍一下。大家应该知道二十四节气,但相应的还有一个七十二候图。二十四节气,日本人是当仁不让地完全效仿了,因为有用,而且认识的汉字多,所以能理解汉字的含义。但是这个七十二候图呢,就不好完全照搬照抄了,因为我们国家的幅员太辽阔了,在这一点上日本国土就不合适。具体来说,我们有南北差异、东西差异和垂直差异。南北差异,就是指春季的始花期,由南向北,纬度每相差1度,就会延迟35天,而夏季开花期,向北1度,延迟12天。而东西差异呢,就是指春季开花期,内陆要早,近海要迟一些,总体上,由东向西延迟;垂直差异,春季开花期,海拔每上升100米,延迟4天,夏季延迟12天,由春到夏差异减少。

这个规律,在北美也有类似的说法,不过他们称为霍普金斯物候定律。具体来说,(在其它因素相同时),北美温带地区纬度每向北移动1度,经度每向东移动5个经度,或海拔上升122米,在春夏之交,植物的发育时期将延迟4天,而在夏秋之交,则正好相反,会提早4天。

前面说的,都是自然的变化和韵律。而自从人类活动开始干扰自然以来,景观的变化,就从过去以自然过程为主导,到目前以人类为主导的转化。所以现在,我们有时候会用更通俗的景观变化,来说明景观动态和景观发育。

Forman和戈德罗Godron在他们1986出版的这本著名的教科书中,就把景观参数随时间变化的趋势用三个独立的参数来表达:

第一,就是变化的总趋势,是水平趋势,还是上升、下降趋势;

第二、就是围绕总趋势的相对波动幅度,是波动较小,还是波动较大;

第三、就是波动的韵律,是规则波动,还是不规则波动。

那么,这样三个独立参数一组合,景观随时间变化的一般规律就可归纳为12条曲线。

景观参数:景观生产力、生物量、斑块的形状或面积、廊道的宽度、基质的孔隙度、生物多样性、网络发育情况、演替速率、景观要素间的流等

所有的景观都受气候波动的影响,因此,在短期的季节变化内,景观特征参数当然也会上下波动,有的波动大,有的波动小;有的规则,有的不规则。而从长期来看,如果景观参数的长期变化呈水平状态,且其水平线上下波动幅度具有周期性的统计特征,那么我们就可以认为景观是稳定的。

刚才介绍的景观变化曲线,是从时间上来考察变化情况,那么从空间上来考察呢?Forman在1995年就提出了6种常见的景观空间格局变化的模式,即边缘式( edge pattern)、廊道式( corridor pattern)、单核心式( nucleus pattern)、多核心式( nuclei pattern)、散布式( dispersed pattern)和随机式( random pattern)。当然,除了这6种常见的模式之外,还有一些不常见的模式,比如均匀的、网状的、带状的,还有瞬间出现又消失的。这里边缘式的,就是新的景观类型从一个边缘单向地呈带状蔓延,景观变化也就从边缘开始发生;而廊道式的呢,新的廊道在开始时把原来的景观一分为二,从廊道的两边向外扩张。所以它们二者的差别,是一个是单向呈带状蔓延,一个是从两边向外扩张;单核心式与多核心式比较容易区别,就是新斑块从景观中的一个核心还是多个核心处蔓延;而散布式,新的斑块是广泛散布在原来的基质中的,当然这种散布,可以是均匀的,这幅图画的就是均匀的,如果不均匀,那就是最后的这种随机式,新的斑块发生的位置是随机的,且不确定从哪儿冒出来。

而对于一个景观,是否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我们也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判断。第一就是,是否有某一不同的景观要素类型成为了基质;第二,几种景观要素类型所占百分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还有,就是景观内产生了一种新的景观要素,并达到一定的覆盖范围。这三条应该很好理解的,对吧。比如我们将森林变成了农田,那么就完全满足这三条。最终,景观变化的模式,还是要从我们前面介绍的时间和空间两方面来理解,就会更全面。

那么,对于土地转化中的空间格局变化,我们可以列出这样一张表,大家可以停下来好好体会一下。因为比较容易理解,我就不一一解释了。

在谈到景观变化的时候,总是会提到另外一个概念,景观稳定性,意思就是说,虽然任何景观都处于不断地变化之中,但景观又具有相对稳定性,使景观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尺度上表现为某种特定状态。而保持景观的相对稳定性,也是景观管理的一个重要目标。但是一说到稳定性呢,就像生态系统中的稳定性一样,有一大串需要解释的东西。

这就是与生态系统稳定性有关的一些属性。看上去是不是很复杂。其实,我们认真体会一下就会发现,这总体上,只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系统保持其原有状态的能力,即抗干扰的能力;第二,就是是系统受到干扰后回归到原有状态的能力,也就是恢复能力。虽然这看上去这么多概念,但大体上也就是反映这两个方面:抗性和弹性。举个例子吧,从抗性来说,顶级群落肯定是大于先锋群落的,否则不会最终取得竞争的胜利;但从弹性,或者恢复性来说,先锋群落又是大于顶级群落的,所以总是能最先抢占一个陌生领地。大家也可以停下来好好体会一下。所以,视频课程有时候就是有这样的好处,有些自己可以理解的内容,并不需要老师都讲一遍,否则也挺浪费时间的,对不对?那么看完后,我们再继续。对于景观稳定性的认识,我们当然可以就直接借用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啦。不过,肯定也是有所区别,否则就没有必要增加这么一个概念了。Forman(1986)把景观稳定性表达为抗性、持续性、惯性、弹性等几种概念。

不管是生态系统,还是景观,大多时候可能处于亚稳定性(metastability)的状态。什么是亚稳定性呢?我们来看这张图,2号球的位置肯定是不稳定的,对吧,而1号球则是处于相对比较稳定的状态,但如果在很偶然的情况下转变到2,那也就可能只是一个过渡,迅速变化到最稳定的状态3。从这张图,我想解释的是:亚稳定性并不是介于稳定性和不稳定性之间的一种状态,2号位置才是中间状态,它随时会向两个状态1和3过渡。而且大多时候,1的状态就是一种常态,具有自己的一些独特性。景观变化大多是处于这个位置。

对于景观动态的分析,我们一般采用景观模型来进行,绝大多数属于计算机模拟模型。根据计算机处理空间信息的方式,我们一般分为:栅格型模型和矢量型模型。而大多数景观模型属于栅格型数据,因为景观研究的对象和过程,其空间位置大多是由栅格的位置来表达的,每个栅格可以表达该位置上的1个或多个生态学变量,这些变量可能植被类型、生物量、种群密度、养分含量、土壤条件、气象条件等等。这样,栅格不仅能反映各生态学变量的空间异质性,还能够模拟出景观在结构和功能方面的动态过程。

这样,我们就比较容易将景观的空间变化图示出来。

或者分成多个图层表达。

景观受到干扰会发生变化,其中人类活动的干扰,也是景观变化的重要驱动力。景观生态学也特别重视人类活动对于景观动态变化的影响。这些对景观动态产生影响的人类活动,就包括开垦与农业种植、森林釆伐、人工造林、围栏草场、大型工程建设、城市化扩展等等,这可能会加重一些自然灾害,比如干旱、洪水、沙漠化和泥石流,也可能表现为新灾害的发生,如酸雨、赤潮和疾病传播等。而人类活动对景观动态的最直接影响,就表现为景观破碎化,将景观从单一、匀质和连续的整体,向复杂、异质和不连续的斑块镶嵌体转化。

比如,森林破碎化,森林斑块平均面积不断下降。在这种状况下,森林的连续性下降,种群在景观中的隔离程度增加,直接导致物种绝灭速度增加,加速物种多样性减少的进程。

这张图就展示了人类活动导致森林破碎化的过程。

Cadiz township, WI. Clearing for agriculture (fragmentation)

这张照片是欧石南丛生的荒野。欧石南,在欧洲是很常见的植物,就好像我们这里的狗尾草,只要一提名字,大家脑海里就会蹦出其形象是什么样子的。所以,欧石南丛生的荒野,就是一种比较原始的状态,这一般在人类停止活动后就会发生。还有研究表明,荷兰停止养羊后,森林面积就开始增加。

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生境斑块的面积变小,同时增加了环境的隔离,使得许多动植物的生境遭到破坏,因此,在环境退化的同时,生物多样性也随之降低,影响景观的稳定性。那么,为了减少景观破碎化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人们考虑在高速公路上建设景观桥,也就是让动物可以自由通行的廊道。

除了人类,其实,许多动物也会改变景观结构。比如,大象为了吃树叶,有时候会推到大树,使得森林向草原演替;美洲鳄可以在湿地地区建水塘,使得很多生物在旱季也能够存活,而更格卢鼠和白蚁会改变土壤结构,促进营养元素的分布。所以,我们也称这些动物改变景观的行为为生态系统工程师。

这就是非洲象推倒大树,让林地变成草地的照片。

这些图,反映的是斑尾更格卢鼠的鼠洞系统土壤结构,它们的活动会促进营养元素的分布。

这个是有名的海狸修筑水坝的活动,它们几乎会改变所有的溪流。

海狸修筑水坝改变景观。左边这张图,反映的是海狸的活动使得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增加,而右边这张图,反映的是海狸的活动,使得土壤营养元素也增加了

在分析景观格局变化中,我们一般采用转移矩阵。转移矩阵是俄国数学家马尔科夫提出的,他发现,一个系统的某些因素在转移中,状态n的结果只受前一个状态,也就是n-1结果的影响,也就是说未来的变化只与当前所处的状态有关,而与过去状态无关。这样,我们通过计算从状态n-1到状态n变化的概率,就可以对n+1的状态进行估算和预测。当然,由于是概率计算,所以必须建立在长期监测,有大量数据的基础上,这样我们就可以确定景观未来变化的方向和速度,预测其生物量、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等方面发生的变化。

最后,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什么是生态平衡?虽然你们在网上经常能看到这样的说法:保护生态平衡。但其实在标准的生态学教科书中,是根本没有这个术语的。坦率地说,我也不知道究竟是什么含义,如果说是一种目标,那么追求这种目标有什么科学依据呢?生态系统一直在发生变化,那就是因为不平衡,所以才会发生群落演替,这也是景观动态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那么,群落演替究竟是好,还是不好呢?这样想一想,你就会发现我们其实无法很自洽地说明生态平衡这个概念的。大家也可以在网上找找看,看那些说法究竟是什么意思?是否比我更高明一些呢?不过,在景观生态学中的平衡范式中,倒是有一个概念,我觉得比较接近于生态平衡的说法,那就是,

移动镶嵌稳态。我不知道这样翻译对不对,其英文是 shifting mosaic steady state,简称SMSS。我们用这张图来说明,这张图的上面的三个方格,代表不同时间景观的空间格局,其中阴影表示不同年龄的林子,下面这三张,是各年龄段所占的景观比例。我们看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比例基本保持不变。虽然内部变化剧烈,各组成在空间上的排列有很大变化,但总体上仍处于稳定的状态,数量上几乎是没有什么变化的。你也许会奇怪,有这样的情况吗?

的确有。Bormann和Likens在1979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提出了SMSS概念。他们是在研究新英格兰地区欧洲移民到达前的植被状况时,发现了这个问题。但这是一种普遍现象吗?这个问题一提出,一下子就出现很多争论,正反两方面的证据都很充分。

支持者认为,在一定的尺度上,景观可能表现的是不稳定,但只要时间尺度足够长、或者空间尺度足够广,景观一定能够达到SMSS定义的平衡。而反对者认为,这里所说的足够长的时间,或足够广的空间尺度,这并没有明确的可验证性。如果时间太长,可能是气候变化起重要作用了,那么景观也无法达到SMSS平衡。同样,当空间尺度无限扩大,会超出一定生态区(Biome),景观同样不能达到SMSS平衡。所以,他们认为,景观中的这种平衡,应该是例外,而不是普遍规律。这个问题目前并不能说有明确答案了,你怎么看呢?

同学们,有关景观动态与景观发育这个主题的内容,我就介绍到这里。其实,本章的内容,我原本安排得更多一些,但考虑到有些内容在其他相关课程中已经涉及,我就略去这些内容,保持一个相对比较精简的内容,供大家学习参考。好,同学们,今天就到这里,再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