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好!在了解了景观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史,特别是景观生态学为什么会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之后,我们来继续解剖一下景观生态学,那也就是我们这章的主题:景观要素。这里我要先提醒一下大家的是,景观生态学作为一门学科,一直是处于发展中的,所以其研究对象,甚至许多知识点的划分方式,可能在不同的教科书中都有很大不同。我建议大家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门学科,许多知识点也可能会重复出现在多个地方,但都是从不同侧面表达相同的含义。这个大家在学到后面的课程中会逐步体会到的。 大家回忆一下,我们之所以认识一个地方,根据是什么呀?是不是要观察周围的一些地标。其实,大多数生物呀,也都能识别一些特殊的“地标”, 但动物除了通过视觉,还可能是嗅觉、触觉之类的,或者听觉,还有可能是磁力,所以花样比人类要多。通过这些方式,生物就会变得有方向感,知道自己在哪里。所以,通过地标来识别自己的方位,是人类和许多动物的本能反应,也说明我们认识到自己是存在于空间环境之中的。学了景观生态学,我们就可以换句话说,那就是,我们存在于景观之中,我们会识别景观中的一些基本要素,那是如何识别的呢?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分成了5个专题,分别探讨不同要素的特点及其生态属性。具体来说,就是斑块、廊道、基质,以及将它们分割的边缘。我们现在先来简单介绍一下景观要素。 我们在前一章多次强调了,景观通常关注的是空间构成上异质的现象,而不是匀质的,否则这个世界就太乏味了。也就是说,景观是由不同生态系统组成的镶嵌体,这里的生态系统,就是组成的基本单元,我们可以称为景观要素。大家也许会说,生态系统本身有大有小,那么这个景观要素有多大呢?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其大小我们的确难于一概而论,但是我们在说一个生态系统的时候,其实是默认它是一个匀质空间,这样的一个单元,我们就称为景观要素。但为了便于与生态系统的概念相区别,我们称景观中这样的结构为镶嵌体,在具体分析中,考察镶嵌体中的植物、动物、水、物质和能量,其空间分布特征是什么,如何进行连续运动和流动。总结一下,我们就可以说:景观是由景观要素组成的,景观是异质的,但景观要素是景观中相对匀质的空间单元。所以,景观要素的相对匀质性,不仅是指外貌特征的表现,还包括其内部的主要生态过程,对物质和能量流动、物种的影响等。不同的景观要素,其生态过程及其运转也是不同的,所以我们才分头来进行介绍。 说到这里,我们再介绍一个术语:特塞拉(tessera),翻译为汉语是景观骰( tóu ),这个字念tóu ,但许多人可能会读成shǎi。有这么一个概念呢,其实可以解释一下我们刚才说的景观要素的大小问题。一般而言,景观要素的大小在10m到1km以上。如果一个景观要素不可再细分,就称为景观骰,这样似乎就可以将景观分得更细一些,而不局限在生态系统的框架下。所以在具体分析某一景观时,用均质的景观骰比用景观要素更为适用,不过研究景观时也不是尺度越细越好,选择合适的景观尺度来区别景观要素,可能是我们研究景观时首先要面对的问题,特别是研究生态学过程中,我们还是会更多考虑生态系统作为最小单元,景观骰的概念在实际中应用并不是很多。 对于景观的分析,我们最想获得的认识还是了解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变化之间的关系。在大多数情况下,景观镶嵌体是很容易划分为三个要素,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斑块、廊道和基质,以及它们之间过渡的边界。从结构上来说,不同的景观在这些要素的配置上有所不同,不同的景观结构会呈现出不同的空间格局,大家注意,我们这里并没有特意指出必须是生物体,对不对?因为非生物环境也是景观结构需要考虑的,所以包括生物与非生物。而功能方面,就涉及到生物体与其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生态学就是这样定义的。但我们这里要进行功能性解释,比如,动植物如何分布呀,水、空气、物质和能量在这个结构中如何流动呀。而景观变化,则关系到空间模式和生态系统的运转,它在一段时间内发生改变的程度。在生态学中,我们经常会讨论不同水平的结构和功能及动态。其实大家想想,有关结构、功能和变化方面的特性,是不是适用于任何水平的生命形式?比如细胞、生物个体,种群,群落,甚至到生物圈这么大的生命系统,都遵循这一规律。 但是景观生态学在这方面呢,会做的更高明一些,景观生态学还会探讨格局对过程的影响,这就需要一个量化的工作,景观格局分析就是量化研究,可以比较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以推断格局形成的潜在动因,也就是要从格局推导出因果机制。将因果机制和过程归因于观察到的格局,这本身也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对不对?但我们相信,格局是由过程的底层模式所决定的。景观格局分析,基本上贯穿了景观生态学研究中的许多方面,具体来说,包括对点格局的分析,还有线性网络,分类数据和连续数据,这些都属于景观格局分析的范畴。 好,同学们,我们先花了几分钟的时间,对景观要素进行了一个简单的介绍,其中涉及的一些问题,我们在以后的课程中会慢慢与大家一起来探讨。再见! |
|